李國平
《張玄墓志》全稱為《魏故南陽太守張玄墓志》,因墓主張玄字黑女,清代為避康熙皇帝玄燁的名諱,改稱《張黑女墓志》。該墓志共二十二行,每行二十七字。北魏普泰元年(531年)十月刻。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并確立楷書地位的重要歷史時期,北碑南帖盛極一時。由于宋以來刻帖成風,輾轉翻刻以致多有失真,學書者很難領悟結體的微妙與用筆的分寸,所以清代中葉以來,隨著碑帖的大量出土,書法家和書法理論家開始提倡臨碑。一般來說,碑刻拓自原石,結構準確、筆鋒明顯,魏碑又比講求嚴緊法度的唐碑富于態(tài)勢、銳于變化,而張黑女墓志較之多數(shù)方筆劃的魏碑含蓄圓柔,完全保存了以毛筆書寫的特點,筋、骨、肉具備,兼有碑帖二者之長,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這一時期杰出的楷書。
此帖字跡秀麗、含有隸意,結構扁方舒朗,用筆自然、方圓兼施、肥瘦適宜而且富于變化,內含筋骨外露風致,氣勢飛動,多讀此帖百看不厭,給人以流連忘返、耐人回味的美的享受。清代書家包世臣、何紹基曾給了極高的評價。包說:“此碑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變態(tài)?!焙握f:“化篆分入楷,遂爾無神不妙,無妙不臻,然道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笨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曰:“《張黑女》為質峻偏宕之宗,《馬鳴寺》輔之?!币勒沾颂靡馀R摹,平心耐性地尋得來縱去脈,久而久之定能達到形神兼似的效果,切忌淺嘗輒止、見異思遷,勿當書奴,博覽群帖再上一層樓,以求達到不似的境界。
年輕一代書家,不滿足于晉唐遺風,而追求新變,不僅形態(tài)風格在變,精神意蘊在變。連使用的紙墨筆也變了,出現(xiàn)了各種書體。但萬變不離其宗,作為書法的基本功臨帖恐怕不能變。那么,臨帖入門從何臨起呢?歷代遺留下來的碑帖墨跡浩如煙海,可以作為楷模的佳作極多,歷代書家從不同的經(jīng)驗出發(fā),或者主張從魏晉的真行入手,或者尊碑,或者崇帖,各有自己的依據(jù)。不過,如果從兼碑帖之長,合晉唐之妙來考慮,我覺得張黑女墓志確是較好的范本。此碑原石已佚,原石拓宋孤本現(xiàn)存上海博物館,刊有影印本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