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雕靈燕
一位恣意山水的畫家,將自然景觀訴諸筆端,不浮夸,不刻意,著力展現(xiàn)自然之美,這便是鄭生福的寫意風格。欣賞他的畫作,你不需要需找美的落腳點,因為處處皆美,處處入心。
秉筆丹青心系故鄉(xiāng)
含蓄而不失虔誠,矜持而不失謙和,嚴肅而不失靈敏…--初見生福先生,凝視他深邃的眸子,我們似乎找到交談的話題。
出生在農村的鄭先生,自幼喜歡涂鴉,有著較高的繪畫天賦,然受家庭經濟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的局限,難以找到有效的學習途徑,唯有報刊的一些插圖,是他獲取一些繪畫知識的資料,其時,他甚至連宣紙都沒見過,但是,他對繪畫的濃厚興趣成了不斷探求的動力。
鄭先生講到:“在1983年,那時的我非常向往當個畫家,便獨自背包外出寫生,到了黃山和九華山,身上帶了80塊錢,這錢對于家境不寬的我來說已算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待了11天,回到安慶時錢已經用光。從安慶坐車到家要7毛錢,而身上僅剩5毛幾分錢,只好坐車到離家最近的那一站,再走路回去。艱難的求學經歷讓我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樹立了我人生追求方向,堅定了繪畫創(chuàng)作信念?!被貞浲?,鄭先生臉上浮現(xiàn)出抑或遺憾,抑或感慨和懷念的神態(tài)。鄭先生的良師是其繪畫的啟蒙老師,一位有著深厚學養(yǎng)和繪畫功底的耄耋老人,向其受教僅半年就去世了,然半年的學習,卻奠定了鄭生福先生未來繪畫的基礎。
鄭生福先生還堅持讀誦唐詩宋詞,感受其意境之美。而靈山秀水的家鄉(xiāng)一直是他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原始靈感和重要的力量源泉。
水墨淺絳古樸雅致
山水畫家是以山川為主要描繪對象,山水畫自隋唐始,五代、北宋時趨于成熟,傳統(tǒng)上分為青綠、水墨、淺絳、沒骨等諸類。
鄭先生的畫以水墨淺絳為主,也畫一些青綠重彩。他喜歡水墨的樸素,對水墨山水有—定的見解。水墨畫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在明清及近代占據(jù)了主流。水墨畫以書寫為語言特征,充分發(fā)揮筆墨紙和水的功能,具有純粹樸實的美學意義,中國人一直有樸素凈潔的欣賞情趣和傳統(tǒng),水墨與宣紙的接合就具有這樣的表現(xiàn)功能?!拔覟槭裁聪矚g水墨山水?因為通過水墨和紙的交融能夠感知山水畫的本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畫歸根結底還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xiàn);融入自然,發(fā)現(xiàn)美并用我的方式去表現(xiàn)?!痹谄渖剿嬜髌分?,他用不同的審美角度和觀察力,發(fā)現(xiàn)美,表現(xiàn)美,并注入些現(xiàn)實元素,平淡而質樸。
遠師古人近師造化
秋冬季,是鄭先生靈感的最佳時間。他扛起畫板背著行囊,行走在名山大川,享受著追求藝術帶來的甘苦。古人云“望秋云,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要創(chuàng)作出感人的作品,首先是要感動自己,以情入景,以景造境,以境達情,以情感人。
“黃山所有地方我都走遍了,心中有一個完整印象,黃山不好畫,黃山太美,在表現(xiàn)這種美的時候,度的把握很重要,稍不慎就會媚俗。畫黃山較好的還是前輩新安畫派的畫家,現(xiàn)代畫黃山的畫家畫的還是些表面?!编嵣O壬壑械膶懮辉诤跄惝嫷枚嗌?,在于對自然的體會,從自然中尋找出一些樸素新穎的形式;師古人,還要師造化,最終還是畫自己的感受,即師心。
談到師心,鄭先生曾說過,他有十多次去太行山寫生,只在近兩年才畫了一些描繪太行山的作品;第一次從太行山寫生歸來,竟有許多年未創(chuàng)做過有關太行山的作品,因為感覺還沒有深入進去,未能真正了解太行山的包容和博大,還沒能真正融入到太行山的靈魂中。這就是鄭先生的師心境界。
自然素雅還原本真
鄭先生臨摹過宋、元、明、清等大師的經典作品,其筆下山水清新典雅、氣韻生動。他用傳統(tǒng)筆墨加之自身的感悟,經過反復探索、實踐、嘗試和創(chuàng)造,使其作品賦予了山水的永恒精神,達到—種自然素雅、栩栩如生的境界!
“我是一個很較真的人,似乎缺少些變通,藝術的真諦是‘真善美,我篤信不疑并踐行之;中正為大道,大道能久遠。在結構形式和筆墨語言上不求奇求新,嚴肅為之。”鄭先生的作品畫面構圖變化不多,少奇險之境,在筆墨語言表達上,不求強烈醒目,注重意境的營造。古人云:怪癖之形易做,做之—覽無余。尋常之景難工,工之頻看不厭。
樸素是大美,須用心靈去發(fā)現(xiàn),須從本質去欣賞,還原本真的自然,用自己的語言與其溝通,將自身放逐其中;這就是鄭生福先生對人生,對社會,對藝術的態(tài)度。
書畫道義 筆底皆情
不同時代,畫家輩出。而鄭先生比較喜歡和欣賞北宋早期李成、范寬兩位畫家。他認為作為院體畫家的代表,他們不僅成就了中國山水畫高峰,還開啟了中國山水畫的未來。何為院體畫和文人畫?鄭先生認為院體畫多指唐以后的宮廷或官方畫院的畫家作品,目的是宣揚皇權,體現(xiàn)皇恩,兼有助人倫、成教化的社會作用;而文人畫多指有閑階層、失意文人或士大夫遣性作品,很多失意文人借水墨宣泄委屈、不滿,更多表達的是個人情感。作為一個畫家對社會應當是有責任的。
對自己的家鄉(xiāng),鄭先生就像對自己的母親一樣熟悉,一顰一笑,一舉一動,皆激發(fā)了他極大的創(chuàng)作靈感?!拔沂冀K愿意畫小地方,如果能把小地方樸實平凡的景色上升為一種藝術形式,一種美的藝術形式,我可能會走的更遠?!弊鳛橐粋€山水畫家,讓更多的人欣賞到祖國山河之美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個眷戀家鄉(xiāng)的游子,他希望未來能有一次“回望家鄉(xiāng)”的個人山水畫展,讓更多的人能看見家鄉(xiāng)的平凡山水在他眼中的不平凡。
為藝平和 美繪天地
談及鄭先生的畫風,他謙虛地說目前尚處在一個新的探索期。他認為畫風的形成是一個畫家所必須的,但要順其自然,各方面都要積淀到_定程度,方形成個人風格,繪畫風格,是一個藝術家學識修養(yǎng)、情趣情操、人生態(tài)度、生命個性的綜合體現(xiàn),畫如其人。他說:“現(xiàn)階段我的畫風受益于傳統(tǒng)文人畫,十分重視生活感受,細心觀察自然,不囿于古法,不以再現(xiàn)前人意境情調為滿足,在探索自然山水表現(xiàn)的過程中,分別以激情洋溢或深情含蓄的筆墨語言,豐富自然的表現(xiàn)和意境的創(chuàng)造,形成清新雅致的風貌;我追求的山水畫應是境平淡而意幽遠。古人寄情山水是表達仁智之樂,我希望通過描繪家鄉(xiāng)的—草一木來歌頌自然萬物的養(yǎng)育之恩。老子曰‘天地有大美,我愿用手中的畫筆代言之。”
鄭先生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劉永生教授曾以“清正平和,弘毅道遠”八字形容之。清正平和是他的畫風,弘毅道遠是他為人為藝的態(tài)度。論語有言,“君子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他在為人為藝上不貪奇討巧,更不善于迎合,認真對待每一幅畫,盡管在藝術的道路上艱難前行,他卻樂此不疲。
他的花鳥畫,看似筆墨無痕,實則平湖驚鴻。而其白描、勾勒、勾填、沒骨、潑墨等嫻熟的工筆與寫意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將作品的物象、意象、境界、空間、氣韻等藝術元素表現(xiàn)得頗有韻味。
他以熊貓為主題的畫作,讓熊貓的各種憨逗的形態(tài)躍然紙上。熊貓細絨的毛發(fā),需要較高的技巧,及足夠的耐心和毅力才能達到,正如四川博物院副院長魏學峰先生所評價的:“他筆下那神色逼肖、活靈活現(xiàn)的大熊貓,是世界公認的自然遺產”活化石”,是被視為國寶的瑞獸,也是志才作品最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