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珍
【摘 要】本文列舉了中職學校學生不容忽視的現狀,闡述了在英語教學中加強對中職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滲透。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現狀,運用新穎靈活的教學方法,把職業(yè)素養(yǎng)滲透入英語教學上,這樣不但能使教學更好地順利進行,更重要的是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助一臂之力,也起到了教書育人的作用。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 職業(yè)素養(yǎng)
一、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
高校的逐年擴招,拓寬了大批初中畢業(yè)生讀普高上大學的路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多數中等職業(yè)學校的招生“門檻”一降再降。據調查,中職學校約半數以上的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成績和表現總在班中拉后,使得他們經常有挫敗感,積極的學習情感體驗幾乎沒有。故這部分學生顯得不夠自信,認為自己什么都不行。有七八成左右的學生有討厭文化課程的傾向。這反映在英語教學中,部分學生抱著上英語課能及格就算了的心態(tài),或者干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令英語教學出現了不少困難。更有甚者,對學習缺乏熱情、缺乏進取心,只想著在職校 “混”一張畢業(yè)文憑;同時,中職學生接觸社會、與人交往的機會相對較多。而社會上一些不良的風氣和道德觀念,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和就業(yè)認識產生不良的影響,導致他們提不起學習興趣,思想消沉。大部分中職學生的綜合能力欠缺,如:缺乏與人合作交往能力,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自信和禮儀意識等等。綜上所述,我們必須清楚看到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二、中職學校目前英語教學現狀
作為中等職業(yè)學校,有其定位的特殊性。一些學業(yè)水平沒有達到初中畢業(yè)要求的學生也進入中職學校,這給學校帶來較大的管理難度。由于中等職業(yè)學校內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的基礎也不盡相同,但是按照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往往全校都統(tǒng)一使用同一種教材,這樣的結果就是學生被動接受,缺乏主動探究合作的精神,教師教得也很累,效果也是大打折扣,這樣也就難以發(fā)揮文化課為專業(yè)課服務的作用。文化課的課程特點不像專業(yè)課那樣往往更注重實踐,動手操作,效果立竿見影,另外,因英語課的學習內容較初中增加,難度也有所提高,課堂上仍然存在講語法做練習的填鴨式教學現象,學生逐漸不愛學也就不足為怪了。其次,學生當中, 有的是因為在初中的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所以對學習漸失去信心。反映到英語的學習方面,就出現了缺乏學習的內驅力,學習自信心不足,意志力較弱、不敢開口,怕人笑話等不當學習習慣或自卑心理等特征。以上這些現象,充分反映了中職學生學習上的困難和疲軟的狀況,也困擾著中職英語教學的順利開展。
近年來,國家對職業(yè)教育越來越重視,中職英語教師要真正適應職業(yè)教育的要求,必須學會轉變觀念和角色。現代的中職英語教學應有一定比例體現出對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課堂也應當成為我們英語教師的一個天然的職業(yè)教育舞臺。這不但與中職學生的現實思想文化水平息息相關,而且也關乎職業(yè)教育的完善和人才培養(yǎng)的完整性,即德才兼?zhèn)洹?下面就這個問題,淺談個人的一些做法。
三、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職業(yè)素養(yǎng)的滲透
(一)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當今社會非常注重團隊合作,據資料顯示:百分之八十職場上的成功,與良好的合作能力和人際關系有關,這也說明單槍匹馬的方式已經不再為人們所推崇,人們更加看重良好的合作能力和人際關系。尤其到了用人單位之后,不具有良好的合作能力,就等同于缺少一定的生存技能。而我們的學生家庭條件比起父輩已是普遍較好,加上家長的偏愛,使他們形成了比較自我的價值觀,喜歡一切向“我”看齊,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明顯不足。
在英語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心理、學習能力、家庭背景等實際情況出發(fā),給學生進行分組,采取了“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把班級學生共分成4個小組,將活潑開朗的同學與沉靜少言的同學組合,將基礎差些的與基礎好些的學生組合,并協(xié)調男女生比例,這能讓學生得到有效互補,學生在明確的責任分工以及互助合作學習中去完成共同的目標和任務,使得小組合作在短時間內便能顯效。兩人一組的 pair work可用在一問一答的句型操練;而四人一組的 group work可用在辯論、討論等難度大些的交際活動。大組模式在開展單詞競賽,故事接龍等大型活動時較為實用。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就是要為學生搭建一個平臺,使學生的思維呈現出積極的態(tài)勢,既為每個學生展現自我提供了良好的機會,也能較大程度地發(fā)揮集體互助力量,這也相當于為學生走向合作、培養(yǎng)合作能力搭建了一個溝通交流的橋梁。
(二)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
中職學生進入社會的大舞臺相對較早,姑且不說學歷較低,而吃苦耐勞精神的缺乏的學生不在少數,加上就業(yè)時又片面追求高薪、輕松和穩(wěn)定,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順利就業(yè)。因此,加強職業(yè)道德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就顯得很重要。在《 Mr Smiths Busy Afternoon》一文講述了史密斯先生在工作的情景。聯系這一學時,筆者與學生分享了本校畢業(yè)班實習生所寫的《我的頂崗實習體會》的文章,讓學生多角度地了解他們將面對的工作環(huán)境,引導學生思考度量自己將來就業(yè)的優(yōu)勢和劣勢,并鼓勵學生聯系已學到的有關職場、個性、才藝的詞匯對下列問題展開探討:(A)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 when you graduate?(B)What would you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when seeking a job?(C)Do you have any advantages when you hunting for the job?這些問題與學生自身實際緊密相連,最能讓學生共鳴。因此,學生回答踴躍,氣氛活躍,老師再適時引導,在課堂中滲透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例如:吃苦耐勞、無私奉獻、愛崗敬業(yè)等,和學生進一步探討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體會到具備刻苦拼搏的精神在實際工作中尤為重要。
(三)在英語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和禮儀
眾所周知,為數不少的中職學生由于從小未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在義務教育階段幾乎是在老師們的批評和忽略中度過來的。長期以往,在這樣的情況下,這部分學生表面啥事都無所謂,但內心又很自卑;還有的學生常和別人發(fā)生口角,嚴重的還會發(fā)生打架行為。究其原因多數是因為說話不好聽,表達語氣不禮貌等情況引起。學生的這些態(tài)度和行為如得不到及時調整,勢必會對他們今后的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多贊賞學生的點滴進步,并及時給予評價和肯定。比如在教學過程中常用“brilliance” “fantastic .”“You do a good job.”等話語鼓勵學生,幫助他們建立自信。 教學過程中的一次表揚,如“Great”“Very Good”,雖然是平常的一句話,但是無形中就給予了被表揚者一份肯定、一份信心,日積月累,就形成了學生們自信堅定的性格和為人態(tài)度。如果學生上課時能感受到老師的愛和期望,那么他們對老師會更加信賴和尊敬,從而慢慢增強自信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使用禮貌用語,如“Please”“Thank you”“You are welcome”,并告訴學生,這些都是英語國家人士經常說的一句話。如果一個人沒有“請”“謝謝”“對不起”這些基本禮儀,會被認為是個粗魯不受歡迎的人。有些課文內容涉及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析不同國家文化觀念上的差異,以便學生有所借鑒。如在“Good manners”這一課中,我介紹了在餐桌禮儀方面,西方人不會頻頻勸人家吃菜喝酒,點很多菜卻吃不完等不禮貌的行為。再比如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一些英語國家文化生活禮儀。比如英國人講誠信,守規(guī)矩。在無人售票的巴士上,他們會自覺買票。在等車人多的時候,他們會不約而同地排隊,購物、付款時也是自覺排隊,絕不捷足先登。在公共場合很少有人會大聲講話喧嘩。坐車時,他們靜靜地或是讀書看報,不高談闊論,影響他人。在下車的時候,乘客會向司機道謝。 在英語教學中滲透禮儀教育,能使學生在口語交際中,能使用得體的語言和行為。
英語課程的學習,不但是英語知識和語言技能的學習,更是他們培養(yǎng)意志力,拓展國際視野,感受良好人文精神熏陶的過程,所以在課堂中滲透對學生職業(yè)素養(yǎng)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中職英語教學只有與職業(yè)教育的實際結合在一起,才有生命力和現實意義。由此可見, 培養(yǎng)既有優(yōu)秀專業(yè)技能,又有一定的外語知識和良好職業(yè)素養(yǎng)的復合型技能人才,才能更好地滿足多元化社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