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既是重點,又是難點。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質(zhì)量,必先提高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本文就相關方面談談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和理解。
【關鍵詞】作文教學;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用表揚和鼓勵來激發(fā)樂寫興趣
在作文教學中,抓住學生喜歡自我表現(xiàn)的心理特點鼓勵學生寫作,激發(fā)學生寫作的興趣。批改后,認真做好總結(jié),并對較好的例文進行范讀。對寫作能力強的學生,在他們的習作經(jīng)過認真修改后,朗讀給全班學生聽或張貼出來,讓大家學習。對于寫作水平較低的學生,采取鼓勵的辦法,選其中寫得較好的一段或其中某一方面加以表揚,使其相信自己有寫好作文的能力。尋找學生在作文方面的閃光點,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二、把握標準,不吝分數(shù)
學生作文得低分,這是影響學生作文積極性的原因之一。不少教師批改作文時,“分”摳得很緊。學生辛辛苦苦寫出一篇文章,能得個七十分就了不起,有的學生甚至一學期都沒有一篇作文能得60分。經(jīng)常得到低分,就會使學生產(chǎn)生焦慮感,失去自信心,逐漸出現(xiàn)回避或退縮的反應,進而失去對作文的興趣,產(chǎn)生畏難消極的心理。對于多數(shù)學生來說,之所以低分,主要還是教師在批改作文時,把握的標準存在誤區(qū):一是把學生的習作當成文學精品看待;二是用名家的范文、杰作為標準去衡量學生的作文;三是把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初中學生作文總體要求的最終目的作為訓練過程中的標準,去評價不同年級學生的作文。從而使教師認為學生的作文很差、很粗的思維定勢,甚至生怕改作,怕改學生的作文,形成“滿山盡石頭,無處下鋤頭”的觀念。針對現(xiàn)狀,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應拋棄這種片面觀點,正確把握初中學生作文的評分標準,認識到初中學生的作文只是一種習作,只是一種練習性的作業(yè),一種練寫過程。教師對學生的作文要根據(jù)不同年級的不同要求,按照初中學生學習作文的規(guī)律逐步提高、逐步達標來考慮評分標準。評分時要以鼓勵為主,不要吝嗇分數(shù),只要達到了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一篇好作文,就要給予較高的評價,以幫助學生增強寫好作文的自信心。實踐證明,凡以鼓勵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就很起作用,學生的作文在教師的激勵下就比較快上路。如2002年我教授一個班的語文課,開學初被評為作文合格的只有20人,占30 %。自從改為以鼓勵為主評點給分后,學生的作文水平迅速提升,到后半學期,65個學生中作文分數(shù)在沒有降低要求的情況下上升到80分以上的有40人,占61%。
三、師生共同練筆,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葉圣陶先生曾說:“惟有教師的善讀善寫,乃能引導學生漸進于善讀善寫”。據(jù)調(diào)查,學生最關心、最喜歡的是自己老師的文章。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去觀察,和學生一起寫,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老師的了解,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因此,良好的榜樣跟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幫助學生寫好作文的關鍵。每次寫作文我都和學生一起動筆,寫好后再把自己的作文朗讀給學生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在和學生一起寫作的過程中自己更能體會到,寫這樣的文章哪些地方好處理,哪些地方難處理,有了切身的體會再去指導學生,就能看得準確,說得實在。如寫《校園里的花》,我首先帶學生去觀察,然后指導,最后讓學生寫。我也坐在教室里和學生一起寫,學生看到老師和他們一起寫,寫作情緒特別高。我在寫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描寫花的顏色和形狀時,用準詞語是一大難點,由花的顏色和形態(tài)產(chǎn)生合理聯(lián)想也是一個難點。我便邊寫邊指導,幫助學生克服難點。寫完后,我把自己的“下水文”朗讀給學生聽,難處理的地方重復朗讀,學生聽得很認真,不少學生還做了筆記。學生在老師帶動和激發(fā)下很快完成了這篇作文,而且不少文章寫得很優(yōu)美。
四、發(fā)現(xiàn)“閃光點”,鼓勵向前進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正確的評價和適當?shù)谋頁P,能夠強化學生產(chǎn)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行為。初中學生的作文從整體上講,是較為稚嫩、粗糙的。鑒于這種情況,教師的目光不能只盯在學生作文中的缺點,一味地潑冷水,把學生的習作說得一無是處,這樣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作文難和難作文的心理障礙。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用科學發(fā)展觀去指導作文教學,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作文中的每一個優(yōu)點和微小進步,哪怕是一個好句子,一個用得恰當?shù)脑~語,一個新鮮的材料……都要看成是“閃光點”,及時給予表揚肯定,鼓勵繼續(xù)發(fā)展、升華。
我在作文教學中由于學生觀、質(zhì)量觀變了,批改作文時便由“滿山凈石頭”轉(zhuǎn)到“處處有閃光點”。評點時,這里是好的,那里是優(yōu)的,講評課也變成了“鼓勵課”,學生總是想著,下次作文要比這次寫得更好。由此產(chǎn)生了良性循環(huán),整個班的作文水平便一步步地得到提高。
五、在作文教改中改“苦”為“樂”
古語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們在引導學生練習作文過程中,把“學海無涯苦作舟”一句中的“苦”字改為“樂”字,教師潛心創(chuàng)設作文的樂學環(huán)境。尤其近年來語文課配合學校開展“朝陽”讀書興趣活動,引導學生寫讀書心得,編寫《手抄報》。這樣一來,學生天天樂于練筆,沉浸在作文的歡樂中。因此,學生對作文由過去的“要我寫”變成今天的“我要寫”。以往學生雙周寫一篇習作,一學期寫10篇作文,但他們還覺得“多”、“苦”,而現(xiàn)在學生對作文產(chǎn)生了興趣,看了好文章就想寫,碰上新鮮事就情不自禁動筆,每周還利用課余時間自編《手抄報》。這樣,一個學期多的撰寫了60多篇文章,少的也有20多篇,平均達到了32.6篇,其中還有32篇在省、市、縣、校教育刊物上發(fā)表或獲獎。
興趣是學生作文最好的老師,培養(yǎng)興趣是作文教改最佳的途徑。今后還需要更好地研究和實踐“興趣教學法”,憑借激發(fā)“興趣”去發(fā)展作文教學,提高作文教學質(zhì)量。
作者簡介:曾彩紅(1975-),女,現(xiàn)任職于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紫金中學實驗學校,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學生寫作興趣。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