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輝
【摘 要】創(chuàng)新型學生是積極進行課堂思維的學生。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抓住時機變教為誘、變教為導,使學生變學為思、變學為悟,這樣才能點燃學生的創(chuàng)造激情。
【關鍵詞】語文教學 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
葉圣陶認為,現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不僅是文化的總和增加而且是文化的不斷創(chuàng)新。世界的變化越來越快,一個人到某個階段也非變不可。他說:“執(zhí)一不二,光知守不知變,是極不適宜做人之道的。”他還強調指出,“語文教學尤其要注意創(chuàng)造”,要“日新又日新”。他指出,現代社會是一個“多變善變”的時代,教育學生,“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chuàng)新。”巴班斯基指出:“教育與個性發(fā)展相統(tǒng)一和相互聯系是教育過程的規(guī)律?!?教育必須關注人的發(fā)展,即關注人性的發(fā)展,關注人的個性的發(fā)展,語文教學也是如此,因為學生有自己的認知方式、有自己的選擇能力、有自己的人格特征。比如,沖動型學生,往往以很快速度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問題時很快就作出反應;沉思型學生,往往不急于回答,在作出回答之前,傾向于先評估各種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給予較有把握的答案;依存型學生較易受別人的暗示,他們學習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來因素的影響;獨立型學生在內在動機作用下學習,時常會產生更好的學習效果,等等。這些獨特的學習方式蘊藏著巨大的可開發(fā)與發(fā)展的潛能。語文教學要把這種差異視為可交互和共享的資源;而且語文教學最有利于發(fā)展學生個性。教師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態(tài)度、情感、道德和價值觀的全面發(fā)展;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欲望和能力;要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不同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品質、思維品質、道德情感等。教師特別要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變學為思、變學為悟。教師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啟發(fā)、誘導、開啟學生智慧,做他們積極創(chuàng)造思維的“引路人”“催化劑”。教師要變教為誘、變教為導,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利用一切課程資源,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生動形象的、富有個性的組織形式。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要與學生一起創(chuàng)設最佳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始終營造一種支持學生學習的寬容 、輕快、積極的和諧氛圍,讓學生充分“動”起來,使學生以學習主人的身份,動手做、動眼看、動情讀、動口議、動耳聽、動筆寫、動腦思,獨立地、全身心地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在興趣中進行學習、在愉悅中克服困難、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在滿懷期望中不斷取得成功,從而達到“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最佳效果。
教師要在師生和諧的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葉圣陶極力反對把學生看成“空瓶子”,主張把學生看成“生活體”,要充分相信他們有主動學習、消化、吸收的需要和能力。1977年,他給一位老師的信中說:“教學生,我的想法是讓學生自己去跟作品打交道,盡量少說這樣看不對那樣看才對的話,把學生的思想趕到死路上去。”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就要求教師要發(fā)揮其主導作用,“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他們如有錯誤,給他們糾正;他們如有遺漏,給他們補充;他們不能分析或綜合,指點他們分析或綜合?!?/p>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寬容、贊許、信任的行為指導學生學習。教師在教學中應把學生看做是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獨立個體,設身處地地體察學生的思想和情感。而教師只有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主體地位,才能形成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彼此關愛、相互促進的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其次,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讓他們主動討論和對話。葉圣陶說,“我認為教師教語文,無非是引導學生練習看書作文的本領,主要一步在透徹理解課文。”這就是說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掌握學習的技能技巧,而并非死學苦練,最終達到“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總目標。
葉圣陶堅持強調,閱讀教學要摒棄“逐字逐句”以及“教讀”的方法。作文教學要避免機械模仿的做法,提倡采取啟發(fā)、誘導、熏陶的方法,指導和幫助學生自學、自悟。他說:語文教學的目的,一是要教會學生自己能看書讀書,不斷吸取精神養(yǎng)料;二是要教會學生把所想的東西用嘴用筆表達出來。可以進行討論和對話。討論的基本內容是課文寫了什么、怎寫的和為什么這樣寫。不討論怎樣寫和為什么這樣寫,只討論文化的內涵的語文課是片面的,不完整的,也是低效的。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和學生提問的環(huán)節(jié)可以是有所交叉。也就是說,學生提出的問題當時就解決了,有些則正好成為討論和對話的話題。三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鼓勵學生質疑。許多教師很注意向學生提問,這是對的。然而,比教師問學生更重要的是學生問老師或者問同學,也就是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如果說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首要措施是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那么第二位措施就是學生提出學習中的問題和困惑。從另一角度講,讓學生提問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首要措施。
葉圣陶指出,在教育學生時,要讓他們明白,“寫在書上的東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賴的。閱讀固然要認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著批判的態(tài)度。”批判的標準就是是否與現代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相適應,“當然還得經過實踐的檢驗”“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教師只要努力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敢于探索真理,就有望通過語文課教學培養(yǎng)出真正創(chuàng)新型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