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疆
在課堂教學中,問題是引起學生思考的關鍵,提問是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教師往往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在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相應的地理知識,并提高探究地理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這樣學生在教學中不僅能獲得充分的思維活動,還有利于增強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
1. 問在重難點處,體現(xiàn)針對性
課堂教學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是對教師課堂把握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的基本體現(xiàn)。在高中地理課堂上,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針對重難點,設計成幾個有嚴密邏輯關系的問題以形成問題鏈,引導學生集中精力通過探究進行解決。學生在這樣的問題情境中,產生了探究的積極性,最終實現(xiàn)探究的針對性。把重難點通過問題鏈分解成若干個學習目標,降低了難度,學生可以小步靠近教學目標,從而使學生學得明白,提高效率。
如《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的教學重點是“地面的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教學難點是“大氣的水平運動”。在教學時,我設計了以下的問題形成問題鏈:(1)大氣運動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地面的冷熱不均是怎樣影響大氣運動的?(2)熱力環(huán)流是怎么形成的?(3)風產生的動力是什么?風是怎么運動的?(4)風向又是怎么改變的呢?(5)請結合實際生活,嘗試分析大氣運動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怎樣的關系,并舉例說說看。
在這堂課中,通過問題設計,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針對大氣運動的形成及影響展開思考,既能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究,落實教學的重難點,又通過探究大氣運動的影響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問題探究的能力,并使學生在探究中學以致用,反思人類的活動,養(yǎng)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2. 遵循認知規(guī)律,體現(xiàn)層次性
高中地理課程的每一個課時,知識容量往往都較大,知識點多,問題鏈的作用就是能把這些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既便于學生思考,也便于學生掌握。在這樣的問題鏈預設中,教師要遵循認知規(guī)律,體現(xiàn)從易到難的順序,層層深入知識內部。這樣的問題,前者是后者思考的階梯,學生通過教師搭建的臺階,拾級而上,構建完整的新知體系。
例如《氣候類型的成因、特征與分布》這一專題內容,教學目標是掌握各類氣候的主要特征并分析產生這些氣候的原因及分布,并懂得氣候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知識內容多,難度較大。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的幾個問題:(1)我們當?shù)氐臍夂蛴心男┨卣??從生活經驗引入,激發(fā)興趣。(2)常見的影響氣候的因素有哪些?(3)我國有哪些氣候類型,形成這些氣候類型的原因大概是什么?(4)請歸納出我國的氣候有怎樣的基本特征?(5)我國的氣候特征對農業(yè)生產有怎樣的影響,分別有怎樣的優(yōu)越性和局限性?
這堂課,在分析學生認知的基礎上,結合當?shù)氐奶攸c,有效地處理教材,根據從易到難的順序設計成幾個問題形成問題鏈,問題與問題之間層層銜接,為學生學習新知搭建起腳手架,學生在每一個問題的探究中,都能夠“跳一跳摘得到”。這樣的問題設計,由于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而且問題間又有很強的邏輯聯(lián)系,提高了學生探究的興趣,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3. 留有思維空間,體現(xiàn)拓展性
高中地理是兼具文理的課程,既有自然地理又有人文地理,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只注重學生知識的積累,更要重視學生科學思維意識和人文意識的培養(yǎng)。這就要求在問題設置的過程中,教師要進行積極的預設,有意識地給學生的思維留下空間和時間,保證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探究的過程中,實現(xiàn)拓展和深化。
例如對于《人口的數(shù)量變化》這節(jié)課,我設計了以下問題鏈:(1)當今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是什么?以問題情境導入教學,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2)人口的快速增長帶來了哪些問題?學生分組討論,并進行整理和匯報,使問題思考更全面。(3)人口過快增長無疑危害是巨大的,那么人口如果不增長或是不斷減少好不好?先讓學生探究,并分析危害。然后針對學生對人口增長存在的一種普遍錯誤觀點進行分析。(4)那么人口的增長應該怎樣才是可持續(xù)的呢?培養(yǎng)學生辯證思維能力。
四個問題,引起學生不斷深入思考人口問題,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修正學生中的錯誤觀點,構建新知,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意識。
4. 創(chuàng)設熟悉情境,增強趣味性
課堂上如果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的地理事物、地理現(xiàn)象切入,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覺到地理就在身邊,則能拉近地理課堂與生活的距離,拉近學生與地理的情感的距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熱情和興趣,符合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給高中地理課程性質的定位——“高中地理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地理課程相銜接,是高中階段學生學習地球科學知識、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進一步掌握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念的一門基礎課程”。
例如在教學《新工業(yè)區(qū)》這一內容時,由于教材提供的是意大利新興工業(yè)區(qū)的特點、區(qū)位條件,學生對意大利了解不多,所以如果只是按教材內容來學習這一知識點,學生感覺很陌生,也不知從何入手分析,于是我設計了以下問題鏈:(1)我市每個鎮(zhèn)都有自己的主導工業(yè),有同學知道各個鎮(zhèn)(具體列舉幾個鎮(zhèn))分別以什么工業(yè)聞名嗎?(2)我鎮(zhèn)的潔柔紙巾廠與鞍山鋼鐵廠相比,有什么特點?主導因素是什么?(3)各鎮(zhèn)的主導工業(yè)的產品主要用于生產還是生活?按產品用途分,這些工業(yè)屬于哪一類?(4)大家都聽過《春天的故事》這首歌吧,我市工業(yè)的主要區(qū)位條件是什么?
當這些問題提出時,學生興趣盎然。因為這些問題情境來自學生生活的實際,回答難度不大。課堂氣氛一下就熱烈起來,誰都想說說。當這些問題討論完成時,關于新工業(yè)的特點、區(qū)位條件等教學重難點迎刃而解。如一場春雨,潤物無聲,學生不僅增強了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又掌握了分析一般工業(yè)區(qū)的方法。這樣的課堂問題永遠不會“冷場”。
在高中地理課堂上,通過問題鏈的設計,個性化地處理教材,將教學內容以問題鏈的形式落實在課堂之中,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最終實現(xiàn)知識的構建、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培養(yǎng)。但問題教學法是實現(xiàn)教學效率的手段和方法,是教學的形式,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是對教學手段的起碼要求。教師在運用這樣的教學法時,一定要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提高問題設計的針對性、層次性、拓展性和趣味性,使設計的問題貼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通過問題鏈調動學生的思維,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