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敏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新課標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高中語文教學作為我國重要的課程之一,越來越面臨著新時代的挑戰(zhàn),人們對高中語文教材改革的呼喚聲也越來越高漲。特別是近幾年,新出爐了許多不同的高中語文教材版本,既豐富了語文教材的內容,又繁榮了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事業(yè),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筆者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研究人教版、蘇教版和語文版這三種不同教材版本的特點,通過比較研究,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一、高中語文教材的概述
漢語作為我國的母語,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但我國的高中語文教學一直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高中語文教材的選用一直也比較單一,需要各種不同版本的教材進行學術交流,實現(xiàn)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不同教材之間的比較研究就是對我國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采用的語文教材進行全方位的比較,包括橫向的比較和縱向的比較。橫向的比較是指同一時期同一地區(qū)或者不同地區(qū)的高中語文教材進行比較,特別是對外國語文教材與中國語文教材的比較,了解各自國家語文教材的特點、教材編寫脈絡,找出我國語文教材中存在的問題,借鑒國外優(yōu)秀語文教材的編寫經(jīng)驗,取長補短,優(yōu)勢互補,完善我國的語文教材??v向比較通常是指對某一地區(qū)或者某一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采用的語文教材進行研究,探究語文教材的發(fā)展歷史,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二、語文教材編寫理念的比較
1.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主要是根據(jù)國家新課標改革的要求而編寫的,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需要。人教版教材一直是我國傳統(tǒng)的、長期使用的教材,在市場競爭中具有相當大的優(yōu)勢。因此,這本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更注重的是保持原有競爭優(yōu)勢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樣式,設計更多新穎活潑的教學體例,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2.蘇教版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
蘇教版語文教材編寫理念側重的是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精英教育模式,提倡大眾教育、全民教育,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讓教材面向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提高學生的思維、思辨和審美能力,關注學生個性,傳播優(yōu)秀文化。
3.語文版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
語文版語文教材編寫理念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支撐,將初中教學與高中教學有機銜接起來,注重古詩文、文言文等文學鑒賞教學,提倡文化的多樣性,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感受國學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國學素養(yǎng),傳承民族文化,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
三、語文教材總體框架的比較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通常包括四個部分:閱讀鑒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導讀,每一部分又可以分為若干個小塊,旨在訓練并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思維模式,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與愛好。
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整體上分為三大部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每一部分又開設了很多專題,相互交叉,共同促進,充分體現(xiàn)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語文版高中語文教材在結構上也分為三個部分: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探究性學習。在單元的設置上,引入了大量的古詩文,提高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鼓勵學生自由發(fā)言,善于提出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民族文化。
四、語文教材知識系統(tǒng)的比較
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并不是非常重視知識的系統(tǒng)性,也不強調知識的完整性,教材內容大部分都是陳述性的知識,學生可以快速閱讀并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可以輕松學習。蘇教版語文教材側重知識專題的整理與編寫,通過各個不同專題的訓練,可以促使學生不斷去探索、發(fā)現(xiàn),養(yǎng)成問題意識,實踐調查,善于開拓創(chuàng)新。語文版高中語文教材與人教版在知識系統(tǒng)上具有相似性,但語文版教材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程序性知識在教材中占非常大的比例,更具有操作性。
通過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三個版本高中語文教材內容都越來越貼近生活,避免語文課堂的枯燥,減輕學生的壓力和負擔,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關注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使學生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熱愛自然,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姚若豐.高中語文教材祖同篇目比較研究:以蘇教版新教材和人教版老教材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0(10).
[2]蘇丹.高中語文教材練習系統(tǒng)之比較研究:以人教版和香港版語文教材為例[D].西南大學,2012(04).
(作者單位 重慶市長生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