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英
【摘要】閱讀教材是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習慣的有效手段。教師通過各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教材的習慣,對教學質量的提高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關鍵詞】培養(yǎng) 閱讀教材 習慣
課本課本,上課之根本也,教學以“本”為本,培養(yǎng)學生閱讀教材的習慣是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養(yǎng)成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手段。如何有效地自主獲取知識,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閱讀。
一、落實時間,分層要求,確保閱讀到位
1.閱讀課本的時間必須要保證。調查表明,20%的學生不認真讀課本是由于老師留的時間不夠用。在以往的教學中,許多教師怕完不成教學任務,總是不肯給充足時間讓學生自主讀書,讓學生讀書也只是一種形式,走過場,學生還沒有弄懂文章的內容,教師就要求他們回答問題,結果可想而知,學生自然會對閱讀教材失去興趣。因此,教師應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去閱讀教材。
2.分層要求,因人而異。調查得知,近50%的學生不閱讀課本是由于內容難,讀不懂。學生的基礎不同、自學能力不同,學生閱讀能力也應有所不同。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完成閱讀,分別用“扶著走”“領著走”“自己走”三種方式。對讀不懂教材內容的學生,采取講解與閱讀相結合的辦法,讀后完成課本中的簡單題; 對基本能讀懂的學生只在難點方面作點撥,使其能完成容易題;能讀懂課本者,要求他們概括出其中的重點,并解答難題。
3.跟蹤巡查,督促閱讀到位。調查得知,當教師布置閱讀內容時,有26%的學生根本不去讀,甚至有個別學生在做小動作或看其他書籍。因此,當教師布置學生閱讀某內容時,不能放任自流、任之讀之,要跟蹤檢查學生是否參與了閱讀,尤其對于那些偷懶或干其他事者,要督促他們參與到閱讀中來。
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必須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入手。調查表明,40%的學生對閱讀內容不感興趣。興趣是閱讀的內驅動力,有了這個動力,學生就會擠時間讀,有滋有味地讀,從中汲取有益于人生的養(yǎng)料。因此,教師要在點燃學生閱讀興趣上下工夫。
1.情境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傲己玫拈_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所學內容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欲望進入課堂,處于學習的主體地位。這樣,當教師布置學生閱讀相關內容時,學生肯定會積極參與進去。如在“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節(jié)教學中,教師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所描述的現(xiàn)象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主動閱讀課本并解決疑惑。又如在“基因的顯性與隱性”教學中,首先回顧上節(jié)課知識,然后出示問題:“如果AA和aa基因分別控制著卷發(fā)與不卷發(fā)這一對相對性狀,那么受精卵的基因型是Aa型,發(fā)育成的個體還卷發(fā)嗎?為什么?”這樣,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造成認知矛盾沖突,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內容的興趣。
2.層層設疑,問題激趣。教師在課堂的每一小節(jié)中,要精心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本內容。教師對所設問題要進行反饋,作出鼓勵性的評價。如在“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教學中,學習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時,教師出示問題:“細胞核內的染色體、DNA和遺傳信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然后布置閱讀“觀察與思考”。學生為了答疑解惑,馬上投入閱讀中去。接下來,對某生進行提問后作出評價。如用“完全正確,××同學肯定認真閱讀課本了”“很不錯”等鼓勵性的語言。接著在完成“形成精子和卵細胞的過程”教學任務時,教師先畫圖演示精子與卵細胞的結合過程(染色體數(shù)目的相加),受精卵的染色體數(shù)目故意出錯為46對,從而給學生造成與前面所學知識的認知矛盾。此時教師布置閱讀的內容,學生會迫不及待地去讀課本。這種方法能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體驗到通過勞動而獲得新知的成就感,從而激發(fā)新的閱讀興趣。
3.巧用競爭機制,激活課堂閱讀。競爭,是現(xiàn)代社會的顯著特點,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源泉。八年級學生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主動性和求知欲,要給他們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心理學家也認為,人們都有一顆好勝的心,渴望在大眾面前表現(xiàn)自己,想得到公眾的認可和贊揚。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是一位參與者與組織者,巧妙地引進競爭機制,既能激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能增強積極學習的效應。取其積極的一面,優(yōu)者勝出具有積極向上的鼓勵性,可以激勵學生去奮斗。
4.提高學生對閱讀教材重要性的認識。調查表明10%的學生認為讀課本沒用,不如多做題;26%的學生認為課堂上完全聽老師講解有利于學好生物學。這就表明我們的學生對閱讀生物學教材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課本是基礎,是先導,是學生自學的藍本。教師要在開學的第一節(jié)課上給學生做好思想工作,從根本上改變學生閱讀教材的不良習慣,從觀念上提高學生對閱讀生物學教材重要性的認識。
讀懂課本,是學會生物的先導。閱讀是一種終身教育的好方法。一個人有了閱讀習慣,就可以憑借它選取自己需要的知識,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從而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
參考文獻:
[1]關文信.新課程理念與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