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秋云
編輯加工是一門技術。它是編輯對審稿后決定采用的書稿或對作者修改后宜于采用的書稿,按照出版的要求進行檢查、修改、潤飾、標注、整理提高的過程。通過消滅差錯、核對引文、統(tǒng)一體例、確定標題等技術手段的處理,從而提高書稿的質量水平和可讀性。
對于外版書稿的編輯加工來說,編輯加工不僅是一門技術,還是一門藝術,是一項以編輯技術為基礎的創(chuàng)意再造的過程。在編輯加工外版書稿時,編輯不僅要進行技術處理,還要架起兩種思維方式、文化差異,以及閱讀習慣的橋梁,讓一本“舶來品”的書稿“入鄉(xiāng)隨俗”,甚至要化腐朽為神奇,將一本“選題失誤”或者有翻譯瑕疵的書稿進行彌補和創(chuàng)新,達到“二次策劃”的目的,從而激發(fā)出其暢銷潛質。外版書稿編輯加工是有一些規(guī)律值得遵循,有一些方法可以借鑒,正所謂“增刪有法”,細節(jié)決定成??;“重造有理”,化腐朽為神奇;“延伸有道”,品牌創(chuàng)造價值。
“增刪有法”,細節(jié)決定成敗
所謂“增刪有法”,就是在書稿編輯加工過程中,增增刪刪是常有的事,但是什么應該增,什么應該刪,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jié),卻能決定一本書稿的成敗,所以不能隨意而為之,應使其規(guī)范。
首先,尊重版權合同的相關規(guī)定。在版權合同簽訂時,往往對圖書刪減內容范圍有詳細的約定,作為引進方,要嚴格遵守這些具體條款的約定進行內容的刪減。編輯在加工書稿時,一定要關注和留意這些細節(jié),必要時要對照版權合同進行核對,特別是要留意版權頁和封面信息。如美國麥格勞一希爾教育出版(亞洲)公司規(guī)定其授權出版的圖書必須貼有麥格勞一希爾教育出版集團激光防偽標簽,無標簽者不得銷售。
在上述原則的基礎上,要按照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靈活地處理一些增刪細節(jié)。既要保留和補充一些信息,做一些內容延伸和必要闡釋以方便讀者查詢參考,又要刪掉一些不必要的插頁,節(jié)約印制成本。比如“作者簡介”提到作者以往的著述,一定要保留這些作品的英文名字,必要時標注出版時間,方便讀者延伸閱讀時查閱國外相關資料。又比如在書稿里有一些廣告插頁,有的多達數十頁,翻譯出版的價值很小或者說幾乎沒有任何出版價值。這就需要在編輯加工時,“大刀闊斧”地進行刪減。
得當的刪減能為一本書稿增色不少。外版圖書《股票投資的24堂必修課》就是增加內容得當的成功案例。2006年,這本書稿版權引進后,只有寥寥5萬字,在終審環(huán)節(jié)被質疑“灌水”的嫌疑。為了充實完善這本書稿,我絞盡腦汁,可謂煞費苦心。這本書稿是著名投資大師威廉,歐尼爾的經典之作,觀點獨到,分析透徹,簡單明快,但考慮到這是一本股市基礎入門書,我按照24堂課的方式排列章節(jié),每一個章節(jié)增加近千字的股市常用專業(yè)術語解釋,一來充實了書稿內容,二來為讀者添加了一個便捷查詢的“專業(yè)術語小詞典”。這一簡單的補充,贏得廣大新股民的好評,尤其是2007年滿街都在“談股論金”之時,第一時間滿足了廣大新股民對股市的了解和對投資知識的需求。編輯加工中在“增”上下了一番功夫,事實證明,成為了“點睛”之筆,讓這篇書稿內容更加充實,更加方便讀者閱讀。
“改造有理”,化腐朽為神奇
外版書稿編輯加工時,還有一個特別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要充分考慮到書稿要符合國內讀者的閱讀習慣。很多外版圖書選題很成功,但是“敗”在了翻譯上,甚至很多暢銷成功的外版圖書也常常出現晦澀難懂、邏輯不通,甚至出現“會錯了意”,導致風馬牛不相及的文章結構,誤讀了文化差異。針對這些現象,在嚴把翻譯質量關的同時,編輯加工的環(huán)節(jié)愈加顯得重要。在編輯加工的過程中,編輯不僅要做好常規(guī)圖書的技術處理,還要負責理順邏輯,轉化思維方式,縮短文化差異,在進行局部裁剪和修理外,還要進行“內部調理”。這些“內部調理”就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進行結構調整,疏通內在邏輯??此坪唵蔚摹皟炔空{理”卻非常體現編輯加工的“功力”,不同的編輯加工導致一本圖書截然不同的命運。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具備這個“眼力”和“功力”的編輯,需要極為豐富的編輯加工經驗,需要超越常人的耐心和毅力,更需要為讀者服務的敬業(yè)精神。
拿到書稿《教師敘事學研究》的翻譯文稿,生澀的翻譯和復雜的學術術語讓人頭疼,讀不下去。不消滅阻礙讀者閱讀的“攔路虎”,不克服“水土不服”,就會讓此書的價值大打折扣。重新對圖書定位和對內容打造,把讀者需求、閱讀期待、閱讀感受等綜合起來考慮,成為這本書變“廢”為寶的關鍵所在,也是編輯加工的難點所在。
針對這本書的特點,我在尊重原作品的基礎上,著手進行了艱難的“改造工程”。首先是內部結構調整和邏輯重新梳理。原書是觀點論述、案例、問題混合在一起,非常晦澀,讀起來備感“艱難”。在反復閱讀書稿后,我按照“提出問題”作為引言、引用“教學案例”闡明觀點、“總結結論”給予具體解決方案的邏輯進行了“改造”?!案脑臁蹦康脑谟谝龑ёx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先從自己關心的小問題著眼,引起閱讀的興趣,緊隨其后的案例解讀,讓問題生動形象起來,從而使讀者腦海浮現出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中出現的鮮活的教學事件,以及自己在處理同類事件中的困惑和疑問。最后,從敘事學的角度幫讀者認識問題、獲得正確的解決方案,更重要的是讓讀者從無意識的感性認識升華到自覺的理性思考。
對書稿主題部分進行“改造”后,我著手打造該書的目錄。目錄是一本書的“眼睛”,它不僅以簡明扼要的方式提綱挈領,讓讀者對圖書內容結構一目了然,更是“誘惑”讀者閱讀內容、窺探作者思想靈魂的一把鑰匙。在對《教師敘事學研究》一書的目錄打造上,我提煉了生動鮮活的一句話與正標題嚴謹的學術風格形成對比。通過目錄的打造,讓這本帶著“學究氣”的學術書,更“平易近人”,更容易進入讀者的視野。
最后,對書名字斟句酌地提煉。書名很重要,在編輯加工過程中,不僅是修剪內容,還要在修剪的過程中摸索書稿的靈魂,提煉成一句話,就是書名。經過反復提煉和考證,最終由《教師敘事學研究》更名為《是什么讓教師不斷進步:教師故事啟示錄》,并用感性的語言“這是教師的故事,這是教師的書”拉近與廣大教師讀者群體的距離,正所謂“讀別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成長”。這也是出版這本圖書的目的所在。
通過全面改造,這本被“冷落”的學術圖書得到了重生,當年銷量達1萬冊后又進行兩次加印,遠遠超出了銷售預期,至今還在不斷再版,深受讀者歡迎。讀者的讀后感和反饋,證實了這本書“改造”的成功。一位安徽農村骨干教師寫了對這本書的讀后感:“說實在話,我是一個不喜歡看書的人,從上學至今我都不喜歡看理論書籍,可我自認為讀過的書蠻多的,不會比同齡人少,但我所謂的讀書僅僅是閱讀書的故事情節(jié)、故事梗概而已。我從來沒有把一本書從頭至尾看完過,當然不包括以前上學時的教科書,如果是理論著作我更是不屑一顧,因為我看到理論就頭疼,我只喜歡故事情節(jié)的小說。也正因為如此,我的理論修養(yǎng)不夠,但是這本《是什么讓教師不斷進步:教師故事啟示錄》我卻是認認真真地看完了。不是因為要寫讀書筆記而是因為它的故事,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吸引我看下去。我看完一個故事就迫不及待地想看下一個,這是第一次除了小說以外能如此吸引我的書??赐曛笪矣X得我很幸運,因為在我走上教師這個工作崗位時,這本書讓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這本書給我指明了一條道路?!?/p>
“延伸有道”,品牌創(chuàng)造價值
編輯加工是一項既有專業(yè)性又體現創(chuàng)新性的工作。出色的編輯加工能整合和開發(fā)出新的圖書品牌和系列,實現品牌延伸和再造。在編輯加工一本書稿時,如能捕捉到同類或者相似,有內在邏輯或者縱向延伸的書稿進行品牌創(chuàng)造和延伸,能創(chuàng)造出想象不到的品牌價值。
《股票投資的24堂必修課》取得不俗的銷售業(yè)績后,外匯、黃金、期貨相關的書稿引起了我的注意。我趁熱打鐵,順藤摸瓜,又接著開發(fā)了外版書《外匯交易的12堂必修課》等延伸圖書產品,作為系列推出,形成品牌效應,這些圖書也互相借勢借力,帶動了同類圖書熱銷。“投資很簡單,只需好方法”的品牌口號,也成為讀者品牌認同的一個隱形標志。
外版書稿的編輯加工不是一項機械、枯燥的技術,而是充滿了靈動的創(chuàng)造。因為有物理空間的隔斷、學科的交叉和融合,語言文化背景和民族深層心理因素的差異,所以對編輯的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豐富的編輯加工經驗、較深的學科素養(yǎng)和文化底蘊,以及開放的國際出版視野之外,敬業(yè)精神不可少。無論選題怎么變,書稿怎樣變,唯一不變的是讀者需求。只要我們在編輯加工的時候,心里裝著讀者,編輯加工的“修修補補”“增增減減”才有意義,“內部調理”才有價值,編輯的“良苦用心”才能得到讀者的認可。
(作者單位系中國紡織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