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庭成員尤其是父母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家庭教育從古代起就特別受人青睞,是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基礎。人們通常把家庭教育看做是第一教育,對培養(yǎng)兒童早期的性格起著重要作用。從古至今,家庭教育的發(fā)展重心,由最初的萬馬齊喑轉變到個性的發(fā)展。隨著中西方交流的不斷加深,增進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交流,電影《功夫熊貓1》就是家庭教育的交流的典范。
關鍵詞:家庭教育 中西方教育差異 《功夫熊貓1》
一、引 言
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父母為孩子提供教育的過程。自古以來,家庭教育既是每個家庭長期關注的重點,也是各類教育的基礎。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導致了中西方對于彼此家庭教育的模式的誤解與迷惑。當中國人遷居西方國家的時候,中西方在歷史、社會、經濟、語言、精神層面上的深刻差異成為造成雙方家庭教育反差的根源,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
由于電影《功夫熊貓1》在中國非常流行,《功夫熊貓2》也登陸中國市場并大獲成功。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功夫熊貓1》不僅反映出了中西方在家庭教育領域的交流,而且使人們認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本文針對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異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方面的差異
1.家庭教育影響孩子的夢想
眾所周知,中國的家庭教育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礎,由道德準則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反映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道德準則就是孩子要絕對服從父母,追求自己的夢想也是如此?!豆Ψ蛐茇?》中Po的父親想讓他把做面條當做自己的夢想去奮斗。該影片里Po的父親的教育方式就是中國家庭教育的縮影,是中國社會環(huán)境下的官本位思想。在古代,父母的夢想就是希望孩子通過科舉考取個一官半職。當官被認為是一件可以光宗耀祖的光榮事情。因此,與西方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國的家庭教育更多的是與政治相關聯的。
而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在宗教及人權主義的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在西方的文化形態(tài)中,人們相信家庭教育應該培養(yǎng)真正的人。正如《中西方文化對比》一書所述,西方文化的歷史是西方家庭教育的根源。在中世紀時期,宗教即教堂,在西方社會起著主導作用,家庭教育受教堂控治,所以西方家庭教育的宗旨是拯救靈魂。這種思想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人非常重視以人權主義為核心的家庭教育,他們反對教堂的壓迫,提倡人的尊嚴和自由。父母不應該替孩子們設計夢想,相反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們按照自己的興趣發(fā)展夢想。所以那個時候他們的家庭教育更加開放民主。
中國的孩子與西方的孩子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上存在差異。中國孩子的夢想由父母設定,不管他們是否喜歡,迫于父母的壓力,他們必須努力實現它。在《功夫熊貓》中,Po不喜歡做面條,然而為了不讓父親失望而默默的努力工作,這就是中國家庭教育的模式。
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崇尚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想像空間,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設定夢想。在《功夫熊貓1》中,Po在老師的指導下評估自己的夢想,以正確的方式來調整自己的夢想。一旦設定了目標,孩子們就會不惜一切的實現自己的夢想。
2.責任心和個人主義
中國的孩子與西方的孩子對責任心的意識有所不同。家庭教育在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功夫熊貓1》中,首先Po的父親告訴Po他的責任是養(yǎng)活這個家,最后,他的老師告訴Po他的責任是要服務社會,正如老師期望的那樣,Po拯救了整個城市,這就是西方社會里的責任意識。
在中國,家庭是由集體方式組建起來的,尤其在古代。所有的家庭成員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因為他們相信只有生活在一起才能克服困難。實質上,家庭就是一個獨立的小團體。中國人的社會意識就是這樣形成的,與社會責任相比,他們更加重視家庭責任,因此中國人的責任意識過于狹窄。
然而,在西方,家庭是以一種松散的方式組建起來的,兩代人并不生活在一起。與中國的經濟形式不同,西方國家是市場導向型經濟,社會環(huán)境對家庭教育有很大影響,在家庭教育中,他們更重視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每當有不幸的事情發(fā)生時,他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社會,他們視此為己任。
個人主義是指個體最為重要的東西以及獨立自主的品質,西方國家崇尚個人主義?!豆Ψ蛐茇?》充分展示了個人主義。影片開頭,Po沒有任何自由,但最后,他獲得了自由并且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西方的家庭教育總是強調個人主義至上。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具有競爭力。因此西方的家庭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個人主義精神,也就是說要自己去適應這個激烈的競爭的社會,競爭意識已經滲透到西方的家庭教育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個人主義還包括尊重個體和自由的權利。
中國文化強調尊重權威和上層社會,家庭教育不重視個人主義的培養(yǎng),反映到家庭教育當中就變成了對父母的尊重。從出生孩子就被視為父母的附屬品,父母把孩子當成可以替他們完成夢想的工具,孩子根本沒有自由和隱私權。
在日常生活中,Po的父親沒有給他足夠的個人空間,而他的老師認識到個人空間的重要性,就引導他去發(fā)揮個人空間。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會給孩子更多的空間去做他們自己的事情,鼓勵他們去創(chuàng)新探索,去支配自己的零用錢,去認識賺錢的艱辛,去培養(yǎng)他們的精神品格。
中國的父母只知道保護和嬌慣孩子,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學習,為孩子訂立與學習有關的目標,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而他們卻忽略了如何引導孩子適應社會,如何培養(yǎng)孩子具有公民意識,如何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新與探索的精神。
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由于社會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父母在引導孩子的方式上也存在著差異。與中國相比,西方國家更看重社會責任,西方的父母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他們通過情感教育培養(yǎng)孩子們適應社會的能力和公民意識。
中國的父母只強調孩子的學習,而忽略了對孩子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正如一句古話所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國的父母引導孩子成為一個順從的、不威脅社會的人。
3.中西方家庭教育的逐漸融合
過去,中國的父母只重視孩子積累知識而忽略了孩子運用知識的能力,強調集體而忽略了個體的重要性。如今,中國人已經認識到了個性民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國的父母開始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個性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他們不再只強調共性而接受孩子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并給孩子們更多的個人空間。
西方家庭教育開始崇尚儒家思想。在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他們過分強調獨立,因此孩子們很容易受到不良影響。盧如凱在《怎樣引導孩子》一書中指出,在西方國家,吸毒非暴力不合作的孩子的數量比中國高出百分之五;其次,孩子過于獨立而導致早戀,許多青少年女性婚前懷孕,因西方國家是信仰基督教的國家,所以禁止墮胎,許多非婚生的孤兒被寄養(yǎng)在孤兒院,這些孩子的發(fā)展令人擔憂。
今天,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的觀點正在發(fā)生變化,他們開始懷疑所謂的民主式家庭教育。
儒家思想在西方社會中變得越來越重要。通過學習儒家思想,西方的父母了解了中國的家庭教育模式。他們把中國家庭教育中的精華借鑒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他們認識到過分獨立的弊端并開始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共性的培養(yǎng)。
三、結 語
電影《功夫熊貓1》介紹了中西方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差異,其目的并不是去比較哪一個更好,而是想讓中西方都可以從彼此的教育模式當中學點東西。中西方在家庭教育上的確存在差異,但逐漸的融合正在變?yōu)槭澜绲闹饕掝}。中西方的家庭教育雖然存在差異但卻可以和諧共存,因為家庭教育是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本文想要為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做到取對方之精華、去對方之糟粕。
參考文獻:
[1] 李軍.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 李子銀.中美家庭教育比較分析及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06):138-139.
[3] 林華民.世界經典教育案例啟示錄[M].北京:農村讀物出版社,2003.
[4] 陶莎.肯尼迪[M].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9.
[5] 熊章.家庭教育漫談[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
[6] 張麗麗.《功夫熊貓》與中國元素[J].電影文學,2008(18).
[7] 趙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比較[J].北京教育, 2005(05).
作 者:董麗敏,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學術副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對外漢語教學。
編 輯:魏思思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