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蘅
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之所以不高,首先是早期發(fā)現(xiàn)的肺癌病例不多,臨床上60%的肺癌都是中晚期肺癌,部分患者在確診的時候,癌細胞已經(jīng)轉移擴散,給后續(xù)治療增加了很大的困難。其次是以前肺癌的診斷比較“粗放”,一般來說就分成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按照這樣的診斷模式,往往是一套治療方案用在數(shù)十甚至數(shù)百個患者身上。第三是早期的肺癌切除手術基本上都是大手術,需要開胸,患者創(chuàng)傷很大。
近年來,肺癌的治療效果有了比較明顯的提升,最大的改變就是對診斷的認識。以前診斷肺癌,拍個CT或者PETCT就下結論,但現(xiàn)在任何沒有細胞學或病理組織學證據(jù)的診斷,都不能作為肺癌最后的診斷。通俗地說,就是醫(yī)生必須從患者身上取到一塊“肉”(標本),對其進行細胞學或病理組織學,甚至基因方面的檢測,從而確定這個肺癌屬于哪一期、什么類型,并以此為依據(jù),為患者制訂治療方案。
一開始給患者做CT,看看肺部到底有沒有陰影、陰影有多大,這些都沒錯,但這絕不是肺癌的最后診斷。肺癌診斷要搞清楚三個問題:第一,是不是癌,這要通過對標本進行細胞學和病理組織學的檢驗;第二,是什么類型的癌,現(xiàn)在對肺癌的分型已不再止于小細胞癌還是非小細胞癌,在非小細胞癌里,還要分成腺癌、鱗癌和大細胞癌,對于不同組織學類型的癌,有不同的后續(xù)治療方案;第三,腫瘤有沒有擴散,這有可能需要通過MR、增強肺部CT、腹部CT、PETCT等影像學手段來發(fā)現(xiàn)。
(摘自《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