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群
傳統(tǒng)中醫(yī)給人看病,不做抽血化驗,也不做儀器檢查,靠的是“望、聞、問、切”。其中,把脈就是一種最常用到的切診方法。
把脈的原理
人活著,心臟就會不停地跳動,推動血液在脈管里運行,脈管也會隨著產生有節(jié)律的搏動,這就是脈搏,中醫(yī)稱之為脈象。
脈象受年齡、性別、飲食、心理、氣候等內外因素的影響。例如年齡越小則脈搏越快,才出生的嬰兒每分鐘脈搏120~140次;五六歲的幼兒每分鐘脈搏90~110次;青年人脈搏有力;老人氣血虛弱、精力漸衰,脈搏較弱。
不過,就脈象的形成來說,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存在于人的體內。之所以會出現脈象,離不開氣血,而氣血又與五臟六腑的功能密切相關,所以,一旦人們的五臟六腑出了問題,血脈運行受到影響,脈象就會發(fā)生變化。通過對脈象變化的把握,就可以判斷病出在哪個臟腑上以及是什么性質的,進而推斷病情的發(fā)展。
脈象的分類
在一些古裝劇里,我們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老中醫(yī)把手搭在女性的手腕上,閉目凝神,過一會兒便面帶喜色地告訴她:有喜了!這其中的醫(yī)學原理,便是對脈象的分辨。
脈象可以按照部位、速度、力度等標準加以區(qū)分。浮在皮膚表面,手一按就能感覺到的是浮脈,反之則為沉脈;跳得慢,一次呼吸之間還不到四次的,稱為遲脈,超過五次的則為數脈;跳動力度太大的,氣血充實過度的,叫做實脈,反之,虛弱無力的是虛脈。
這幾種脈象較為簡單,還有一些復雜的脈象,需要發(fā)揮點個人的想象力,例如,有時大量氣血在體內快速奔涌,脈象如洪水一般,氣勢滔滔,稱為洪脈;氣血運行流暢而平滑,脈象就像珍珠在盤子里流動一樣,稱為滑脈。孕婦在懷孕期間血液量會增加,流動速度會快很多,就容易出現滑脈。有經驗的中醫(yī)就可以根據滑脈,結合其他診斷依據,判斷女性是否懷孕。
上面說的這些脈象,都是因為身體出了一些狀況,可以統(tǒng)稱為“病脈”。與之相對的是正常、健康人的脈象,稱為常脈或平脈。一般來說,健康的人一次呼吸,脈搏應跳動四次(約為60~100次/分鐘),跳動時不快不慢,從容和緩,節(jié)律均勻。
把脈時的講究
有的人也許會有疑問,脈象這么復雜多變,為什么醫(yī)生按按手腕就知道了呢?
這就要說到取脈的部位了。取脈的方法有很多,沿用至今也是最常用的叫寸口取脈。寸口又叫脈口、氣口,位于手腕的橈動脈,屬于手太陰肺經,是體內氣血會聚的地方。由于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氣血的運行皆起于肺而止于肺,臟腑氣血的病變都會反映于寸口;手太陰肺經還與脾胃之氣相通,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所以臟腑氣血的盛衰也會反映在這里。因此,在寸口處取脈就可以探查身體各部位的病變。
除了取脈的部位,把脈還對環(huán)境、時間、體位等方面有所要求。例如脈診要做2~3分鐘,以便有足夠的時間分辨脈象;患者要坐正或是正面平躺,手臂平放在和心臟差不多高的位置,手腕伸直,掌心向上,以便氣血運行無阻,反映出真正的脈象。
總的來說,診脈時要求有一個安靜的內外環(huán)境。醫(yī)生診脈之前,一般會讓患者休息片刻,使之氣血平靜,醫(yī)生自己也會平心靜氣,然后才開始診脈。
(摘自《南國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