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婷
摘 要: 僅依賴大學英語教材并不能很好地達到讓學習者習得和應用語言的目的,真實語料能夠彌補教材在語言和語境真實性方面不足的缺憾。將教材與真實語料有機結合,可以構建出更活躍和符合個體教學特征的課堂。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教材 真實語言材料
1.大學英語教材之應用現狀
我國的大學英語教材歷經改革與發(fā)展,大致分為四代(董亞芬,2003;李蔭華,2002)[1,2]:第一代教材從1961年到“文革”前,采取傳統(tǒng)模式,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第二代教材自1979年至1985年,基本上仍遵循傳統(tǒng)模式,以課文為中心,以語法為綱要,但在教學形式上有所突破;第三代教材從1986年到90年代中期,教材開始按大綱要求進行編寫,分級教學,每級一冊,并分為“精讀、泛讀、快速閱讀、聽力、語法與練習五種系列教材”。第四代教材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從紙質平面教材向以多媒體網絡為依托的立體式材方向發(fā)展。
那么幾經變遷的大學英語教材能否滿足大學英語教學的需要呢?據調查(蔡基剛,2006)[3],我國某10所重點大學每班平均人數為39.6,其他一般院校的班級平均人數遠遠超出這10所重點大學。各院校使用教材有紙質課本、光盤和網絡版,但教學課時是有限的,教師為了完成授課任務只能趕進度,教學基本上只能圍著課本轉,學生的學習也較被動。
教材真的是教學的全部嗎?如果在所有課時都用于一套教材的情況下,教學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與學生又該怎么辦呢?
2.教材使用之取舍
事實上,出現以上的狀況,我們并不能將原因全部歸咎于教材,而是應該思考作為教師,我們是否在為學生選取教學材料上發(fā)揮了自身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就拿課本來說,并沒有哪套教材的使用說明上要求教師必須把課本上的課文全部定在授課計劃中完成,也沒有要求教師必須把光盤里的內容全部展示給學生看。教材和電子光盤的內容是豐富的,甚至是過剩的,其目的是提供更多的選擇和便利,但用富余的信息量束縛教師的手腳絕非其初衷。
全國兩三千所高校,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我們不能只為學生定套教材就覺得萬事大吉,而應該根據學生的水平、需要、專業(yè)特點、興趣和認知規(guī)律,對教材和光盤的內容進行選取后再制訂相應的授課計劃。
教學材料除了教材提供的以外,教師還可以補充大量的現實生活中的語言材料(束定芳、王惠東,2004)[4]。因為教材雖然在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方面存在毋庸置疑的優(yōu)勢,但是英語教學不同于其他科目,若在教學中過于依賴教材,就會形成一種“孤立于社會的學習狀態(tài)”。[5]語言教學的目的無非是讓學生具備使用語言的能力,只有讓學習者盡可能多地接觸有意義的來自于現實世界的真實語言材料,才能讓他們真正“習得”這門語言,而非僅僅學會那種標準或仿真的語言,造成學習過程與應用的脫節(jié)。
3.真實語言材料的內涵及優(yōu)缺點
《語言和語言學百科全書》解釋的真實語料是指取自目標語語境中真實的、未更改的口頭或書面文字材料(Johns 2006:685-686)[6]?!独饰恼Z言教學與應用語言學詞典》認為,雜志、報紙、廣告、新聞報道或歌曲等都是真實語料(Richards& Schmidt,2003:42)[7]。Harmer[8]和Nunan[9]均強調真實語料是由講本族語的人使用的,而非為語言學習者設計的語言(Harmer 1983:146,Nunan 1989:54)。
真實材料讓學習者與真正的語言和內容互動,不僅關注語言本身的形式(Kilichaya 2004)[10]。Alejandro和Martinez[11],Richard[12]等就真實語料的優(yōu)點從理論及實踐層面均作了大量研究,結果表明,真實材料可以提高學習者的興趣,為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彌補教材中缺乏非正式語言的不足。真實語料還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習者對語言多樣化的需要,促進學習者從語言學習到語言運用的轉化。
真實語料的弊端在于其可能包含較難的生詞或復雜的語言結構,其間的文化差異也可能會給英語水平較低的學習者帶來負擔。Guariento和Morley(2001)[13]就認為,真實材料可用在中等以上學習者的課堂上,但是Chavez(1988)[14]的調查發(fā)現,初學者也希望課堂上引入真實材料。
4.真實語言材料作為教材的配合與延伸
其實,最理想的課堂應該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因為每一堂課的時間、地點、內容、對象(包括對象的水平、興趣,甚至各種狀態(tài))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說老師上課,幾個班上下來感覺沒什么區(qū)別,就似乎有點生搬硬套的嫌疑。在教學的后方法時代,教師更應具有教學的主動權和決策權。就每堂課而言,教師應利用個人的專業(yè)知識,根據學生特點選擇和整合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材料,盡可能地設計出一個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和服務于課堂的“教學綜合體”,而非簡單的“教材+方法”。
當然,這需要教師個人或者團體付出較多的勞動和精力。在各方面條件不是完全具備的前提下,教師只要盡可能地對教法和教學材料進行一定的思考和整理,就會有明顯的效果和回報。
4.1選材
真實語料大致分為兩類:
書面材料:有關真實生活的對話、信件、報紙雜志上的文章、公告、廣告、產品說明書、地圖、求職與招聘信息、電影劇本、食譜、菜單、旅游手冊、電子郵件、故事書與文學作品(小說、詩歌、散文)等。
視聽材料:電影、廣播電視節(jié)目、歌曲CD和視頻材料等。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多媒體教學的普及,真實語料的收集和應用就便捷了很多。真實語料的來源有書籍、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如Essberger[15]所說,如果你能上網,彈指之間就可擁有豐富的英語教學資料。例如:http://english.cctv.com/index.shtml網站上擁有大量CCTV-9的視頻和文本資料;上http://www.cnn.com/網站則能收聽CNN新聞并下載相關視頻;http://dsc.discovery.com/網站則包含Discovery視頻片斷(包括商業(yè)廣告);國家地理的視頻文件在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網站下載即可。此外,電腦語料庫以其龐大的信息量和便利的使用方式也受到教師們的青睞。
從龐大的資源中選取材料是要秉承一定的原則的。McDonough& Shaw[16](P77—78)的四項選材原則概括的較全面,即個人化、個性化、本土化和現代化。個人化是指材料與學習者的興趣、專業(yè)、教育或職業(yè)需求密切相關;個性化是指材料應滿足個體學習者和班級成員的學習風格;本土化是指要考慮世界各地英語教學和學習的不同需求;現代化是指要避免過時的、誤導的和錯誤的內容。其中,個人化和個性化是最核心的原則,教師應該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和學習興趣的前提下,對材料進行甄選。專業(yè)是一個該著重考慮的因素,學習者通常對與自己專業(yè)相關的內容感興趣,而且,在習得英語的同時拓展專業(yè)的知識面應該是一舉兩得的。
4.2設計
在課堂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該如何使真實語料與教材有機結合,設計成多樣化的課堂任務。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TBLT)是20世紀80年代外語教學研究者提出的基于任務或以任務為基礎的語言教學模式,是一種強調“用語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 的語言教學法。其三大原則分別為:語境真實性原則、任務鏈原則及實踐認知的原則[17]。這三大原則與真實語料的課堂設計理念是非常契合的。
制定課堂任務可以以單元主題為核心,將選取的教材內容與真實語料的內容進行整合,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方法,確定哪些單元使用教材,哪部分內容用語言材料。其中還有個使用比例的問題,這些如果在學期初制訂授課計劃的時候就確定下來是再好不過的,當然也應該容許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各種因素及時地對授課計劃進行微調。
設計是教師在對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對教學和課堂的重新創(chuàng)造。科學的、原創(chuàng)性的課堂是很有魅力的,可以使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舉個簡單的例子,假如給美術設計專業(yè)的學生講美國文化,教師則可以布置一個小組作業(yè),讓學生思考美國文化的特點,總結出最具代表性的美國文化符號有哪些,并以此設計《American Impression》的作品。當學生的小組代表全英文展示他們的作品時,課堂就變成了一個真實的英語使用環(huán)境,學生在交流和展示中加深了對美國文化的了解,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達到了教學目的。
5.結語
后方法時代的教師和學習者不應再是某一套教材或者哪一種教法的演習者,而是被賦予更多的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可以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將不同的教學材料為我所用,體驗原創(chuàng)性課堂的樂趣與魅力。
參考文獻:
[1]董亞芬.我國英語教學應始終以讀為本[J].外語界,2003(1):226.
[2]李蔭華.繼承、借鑒與創(chuàng)新——關于《大學英語》系列教材(全新版)的編寫[A].載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編《研究規(guī)律,改進教學——大學英語教學研究》[C].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蔡基剛.大學英語教學:回顧、反思和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4]束定芳,王惠東.外語課堂教學功能的重新思考與定位[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8):20.
[5]Karpova,L.Consider the following when selecting and using authentic materials.TESOL Matters,1999,9(2),18.
[6]Johns,A.Languages for specific purposes: Pedagogy[K]//Keith Brown.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ndEd.).London:Elsevier,2006.
[7]Richards,Jack C.&Richard Schmidt.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K].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8]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New Edition.London:Longman,1983.
[9]Nunan,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0]Kilickaya,F.Authentic materials and cultural con-tent in EFL classroom[J].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2004.6.7.
[11]Alejandro,G.& Martinez,M.A.Authentic materials: Anove ew.arens Linguistics Issues,2002-2.http://www3.telus.net/linguisticsissues/authenticmaterials.html K
[12]Richard,J.C.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1.
[13]Guariento,W.& Morley,J.Text and task authenticity in the EFL classroom[J].ELT Journal,2001.55.4.
[14]Chavez,M.,Learners perspectives on authenticity[OL],IR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1998,Vol.36(4):277-307.
[15]Essberger,J.Are you netting the worlds best ESL resource Internet Tools for Teaching ESL. Available at http://www.englishclub.com/tefl-articles/best-esl-resource.htm.
[16]McDonough J,Shaw C.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A teachers Guide[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7]龔業(yè)夫,羅少茜.任務型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