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艷 程晨 田暢
摘 要: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倍受社會各界的關注,而當今社會對農村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如何認識和有效解決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缺乏問題也一直是專業(yè)社會工作者關注和探索的焦點問題。本文從任務中心模式出發(fā),就留守兒童與其看守者之間產生的角色沖突及其認知問題進行社會工作,通過開展活動,幫助農村留守兒童克服自卑心理,改變了錯誤的認知觀念,認清自身社會角色,進而提升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任務中心模式
主觀幸福感作為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它不僅決定人們對當前自己生活狀態(tài)的評價,同時還影響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期望和追求。全面地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并有針對性地實施必要的干預措施,這不僅對提高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解決農民工的實際問題,建設和諧農村、和諧社會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另外,對農村留守兒童缺乏主觀幸福感問題進行社會工作專業(yè)探索也是推進社會工作專業(yè)本土化的有效嘗試。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會長王思斌說:“發(fā)展專業(yè)社會工作,走社會工作職業(yè)化、專業(yè)化之路是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必然選擇。而本土化則是其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必經之路?!倍r村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缺乏問題的解決為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提供了實踐的舞臺,具有非常重大的研究意義。
一、案例背景資料
張某,女,14歲,是一名留守兒童,家住安徽省桐城市,現就讀于青草鎮(zhèn)三星中學。服務對象的父親由于家庭經濟原因長期在外打工而忽視了對張某的責任與關愛,從而導致其心理問題的出現,具體表現為情緒低落,對事悲觀,缺乏交流的主動性,同時根據家長和在校老師的評價,張某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但她總感覺自己不如別人,有很強的自卑感,呈現主觀幸福感嚴重缺失的狀態(tài)。
二、服務對象問題評估
根據張某填寫的量表,我們分析得出張某家庭滿意度、友誼滿意度均偏低,并且自我認知有偏差。顯然案主的幾個問題是相互關聯的,自我認知的偏差使得張某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從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導致社會交往困難,出現友誼滿意度低的情況,也正由于不敢與人打交道,父母又長期不在家,遇到煩心事的時候難以找到知心朋友和家人來傾訴,使張某對家庭方面缺乏正確的定位。根據分析,我們再次找到張某,聽到其分析結果,張某表示很贊同,并有意嘗試我們?yōu)橹O計的服務計劃,以此提升其主觀幸福感。
三、服務介入分析
(一)服務模式
任務中心理論主張在診斷及服務過程中,首先案主要承認出現的問題并表達求助的意愿,社會工作者要幫助案主明確問題的范圍,找到核心問題,訂制明確的計劃與時限,這樣才可能達成治療的目標。它認為人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潛力,個人通過專業(yè)服務的過程,可以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方法和技巧,從而可以運用這些能力、方法和技巧面對日后可能發(fā)生的類似問題或新的問題。
任務中心模式認為高效的服務介入必須符合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介入時間有限;二是介入目標清晰;三是介入服務簡要;四是介入過程精密;五是服務效果明顯。
(二)服務介入
初次與張某接觸時,社工發(fā)現服務對象存在較嚴重的自卑心理。對社會工作者提出的問題要么是三言兩語作答,要么是閉口不答,讓家長幫其作答。就此,社工決定采用間接介入,簡單地聊一些張某易于接受的話題,并鼓勵張某大膽地把真實想法講出來。接著,社工向張某提出了邊采訪邊錄影像的建議,這種有意思的方式,張某欣然接受了。在錄影像過程中,張某認真對待社工提問的每一個問題,當被問到“覺得自己學習成績怎么樣”時,張某不假思索的說道,“我認為不怎么樣,但是同學們好像還挺羨慕我的,父母覺得也不錯。”當被問到“與外公外婆相處有什么不信管的地方嗎”,張某的回答是,“不習慣倒是沒有,只是感覺跟父母在一起不太一樣,跟父母可以講一些學校的事,講一些心里話,熱別是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都可以跟父母講,但是跟外公外婆就沒有。訪問快結束時,社工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給你一次選擇機會,你會選擇跟父母還是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當然是跟父母了,沒有一個人是不想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張某有些啜泣地說道,這顯然是她真情的流露。錄像結束時,張某主動告訴社工在學校時,總感覺同學有意地疏遠自己,這讓她很困惑。而且沒有人可以傾訴,不知道該做什么。
社工發(fā)現,張某問題的關鍵點在于自我認知有偏差,主要表現有:溝通不暢、家庭角色認知不清、強烈的自卑感,所幸的是,張某很清楚自身問題,并愿意接受社工的幫助。針對于此,社工制定了以下服務計劃。
服務目標
總目標:增強服務對象的自信心,提高友誼滿意度、家庭滿意度。
分目標:第一,鼓勵服務對象樹立信心,提高自我形象,克服自卑感;第二,充分發(fā)揮和挖掘其潛能,使其積極地融入團體當中;第三,使服務對象改變對家庭和友誼的看法,提高主觀幸福感。
四、活動過程
社工圍繞認知與溝通交流這兩個焦點,分別展開了知心信活動,同學一家人活動。通過讓張某了解外公外婆對自己的愛以及他們對自己的期望這種形式,增強他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提升張某的家庭滿意度;通過張某同學對其評價以及對他們之間的美好回憶,讓張某從新對自己定位,克服自卑感,表現出自信的一面,從而實現友誼滿意度的提升。
(一)介入方法
開展“知心信”活動和“同學一家人”活動
(二)介入步驟
第一步,在初次接觸的基礎上,嘗試與服務對象做進一步的溝通,以獲得服務對象的信任。我們如約來到張某家中,進行相關信息的錄制,我們從網絡、電視、游戲愛好等幾個方面開始交談,隨著談話的進行,我們逐漸了解到張某雖然性格靦腆,但是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我們鼓勵她多與家長交流。
第二步,邀請服務對象和她的外公、外婆參加“知心信”的活動,尋找交流溝通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讓張某的家長寫下自己想對張某的講的話以及在平時交流中的心情。在收回信封并檢查完畢后,并讓他們暫時回避,再將外公、外婆的信件交給張某,當看到“心情無奈,抑郁”這樣的字眼時,張某有些愧疚,她認為自己與外公外婆有很大的年齡差距,沒有共同話題,即使有話也不知道如何表達。就此,我們?yōu)樗麄冎贫艘粋€小游戲,為時一周,讓張某白天在筆記本上記下一天的心情和想說的話,到晚上將筆記本交給外公、外婆,讓他們寫下對于張某一天的表現的看法和建議。
第三步,運用家庭治療模式進一步引導服務對象進行自我認知,改善服務對象與其家長相處的氛圍,提升家庭滿意度。在一個星期的體驗之后,我們再次來到張某家中,張某已經沒有了先前的拘束感,并且表明,通過“知心信”游戲,與外公外婆間很多東西都說得明白了,聊天時的話題也多了,心情很舒暢。我們建議他們再做一段時間的“知心信”互動,并授予張某家長與孩子相處的一些技巧,以此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第四步,采用人本治療模式提供服務,使其克服自卑感,積極融入到集體中。我們組織了“同學一家人”活動,讓張某比較熟悉的幾個同學參與,讓他們寫下張某的優(yōu)點以及想對她說的話,然后讀給她聽,當聽到“張某是個很勤奮的人,學習成績很棒,有機會一定向她請教,只是每次看到她皺著眉頭就不敢和她說話了,真希望她能夠以微笑迎接每一天,”時,張某低頭沉默了一會兒后才說,感覺同學玩的時候故意冷落自己,現在才發(fā)現并非如此。隨后,我們讓張某回憶了與朋友相處時的美好時光,并建議她參加我們后期的小組活動,鍛煉人際交往能力。服務對象答應了。
第五步,提高服務對象的交際能力,在游戲中提高友誼滿意度。張某如約參加了我們的小組活動,我們鼓勵張某主動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與這些留守孩子一起做活動?;顒咏Y束后,我們詢問了張某參加這次活動的感受,張某說受益頗多,很感謝我們給她這次機會,希望能夠與他們保持聯系。
第六步,邀請服務對象來到社會工作點,對她的近況進行回訪。張某告訴我們,她與家長、同學的關系都有了改善,而且同上次小組活動認識的孩子仍有聯系,也會在學習上互助。張某的外公、外婆也說道,張某確實比以前懂事很多,能夠主動與他們聊聊,表現不錯。最后,我們將第二份主觀幸福感量表發(fā)給服務對象,測試結果相比上次有了一些改善。基于服務對象的良好表現,我們準備結案。
五、 結案與效果評估
由于時間較短,本案的預期結果只是大致完成,服務對象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學會如何與家長交流,雖然是偶爾談談自己的心事,但這已經是不錯的改變。能夠做到克服自卑心理,也實屬不易。同時,服務對象有意愿繼續(xù)改變自己,提升主觀幸福感。此案總體上來說是成功的,服務對象也很配合我們的工作。
六、 總結
在本案例中,任務中心模式所要提供的服務是:為服務對象的治療過程提供一個框架,以便更加高效地為服務對象提供服務;針對服務對象與父母、外公外婆交流少,家庭幸福感低這個問題,我們用家庭治療模式來解決;而服務對象內心強烈的自卑感,自己始終不如別人的想法怎樣轉變,則采取了人本治療模式來解決。而服務對象最終的改變,主觀幸福感的提升,也可能是這三種模式交叉運用的結果。在此,筆者認為,像這種以社會個案工作為切入點,以任務中心模式為核心,其他治療模式為輔提供的服務也是當代社會所應提倡和嘗試的,這對今后對農村留守兒童主觀幸福感提升的研究有著一定的影響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