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容
摘 要:思想品德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資源、工具和指南。當前教學的主要教學方式是主體性教學。它是讓學生在充分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fā)展。就思想品德課中如何學習和更好地思考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思想品德;學習;思考;方法;探索
課改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師常常抱怨:思想品德教材的內容脫離了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和學生生活的需要,學生難學,教師難教。因此,國家對思想品德課進行重點改革,擯棄枯燥的教學內容和單一的教學方法,代之以活動型、探究型的方式呈現,以實現思想品德課程的德育功能。我校處于農村邊遠地區(qū),學生能力不及城里的學生。為此,我運用了一種以“主動—探究—合作”為主要特征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與思考結合的能力,現舉一例加以說明。在第四單元“學會學習”第一部分“培養(yǎng)正確學習觀念”的教學時,我針對這一部分的教學重點、學習的目的與意義,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和實踐。
一、教學設計
首先,在上課前,我做過一次有關學生對學習興趣和目的的小調查,發(fā)現學生對學習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感性認識方面,很多學生認為讀書是為家長而讀,也有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學習知難而退的想法。針對上述情況,我認為要突破“學習的目的與意義這部分內容時,光靠說教是不行的,必須通過層次性較強的教學方式和大量的影視短片、圖片和小品,讓學生從內心感悟到學習的目的與意義。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在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和主體作用,進行探究學習。
其次,為了激發(fā)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興趣,在設計教學過程中,我用《一條線的價值》的故事引入知識就是力量,然后導入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為什么要掌握知識的討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知水平思考學習的目的。初步讓學生知道學習是為了國家的富強和自己將來的生活質量。
最后,通過播放短片《火燒圓明園》《甲午戰(zhàn)爭》,小品表演《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和展示改革開放近30年來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學習的目的和怎樣的學習才具有價值。
二、教學實踐
首先,經過簡單的新課導入后,我就讓學生聽《一條線的價值》這個故事,通過故事中斯坦梅茨先生說的:“用粉筆畫一條線只要1美元,但是知道在哪里畫值9999美元。”這句話,我讓學生思考知識可以給我們帶來什么?經過學生討論:我得到了學生普遍的認識:(1)人要有知識;(2)知識就是力量;(3)知識就是財富。通過學生的回答,我初步得知學生對于學習還是有所認識,為了加深他們對“學習的目的與意義”的認識,我接著組織了題為“我們學習到底為什么?”的一次小辯論。
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我并沒有給出答案,而是通過周恩來的故事讓他們去尋找答案,從故事中思考“周恩來為什么要為中國崛起而讀書?”這樣一個問題,從而樹立學習是為國家學習的觀念打下伏筆。
其次,我把這個問題用《火燒圓明園》《甲午戰(zhàn)爭》《辛亥革命》《開國大典》等電影短片展示在學生面前。同時,要求他們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中國為什么會落后挨打和如何擺脫這種不利局面?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我也適時加入各小組中與學生討論,學生通過討論基本上能找到科技落后、經濟落后等造成中國落后挨打的原因,而要擺脫這種困境的方法只有學習。實現了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
通過學習,學生普遍認識到學習不僅僅是為自己,也是為國家,為民族。所以,學生積極表態(tài),要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以幫助自己取得好成績,長大后為國家多做貢獻。
(作者單位 重慶市綦江區(qū)打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