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會
【摘 要】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fā)揮。
【關(guān)鍵詞】閱讀;情境;感悟
閱讀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生體驗感悟出來的。通常意義下的體驗是指在實踐中通過親身經(jīng)歷或親身感受來認識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它可以分為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積極體驗和消極體驗、真實體驗和虛擬體驗等。感悟則指學習個體通過對語文及其語境的直覺感知,從中獲得某種感受、印象或意義的心理過程。感悟的本質(zhì)是意會,它不遵循邏輯程序思考,是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直接感受。它只能由學生潛心讀書、推敲品味,在體驗中達成。感悟要學生自求得之,別人是無法教會的。它有時還難以表述清楚,或“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一會意的過程也是體驗感悟的過程。
體驗與感悟一個顯著的特點則在于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和在過程中獲得。
一、在情境表演的體驗中感悟
對于那些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可以引導學生在熟悉課文內(nèi)容之后,把課文改編成課本劇,讓學生通過演,調(diào)動起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并在反復的修改劇本、反復的表演中逐漸產(chǎn)生自己獨特的感悟,達到對課文閱讀的再創(chuàng)造。如在《皇帝的新裝》的教學中,讓學生熟悉課文內(nèi)容后,便引導學生把它改編成課本劇。讓他們選好導演、編劇,再確定演員。之后他們便開始了緊張的搜集查閱資料和排演。在課堂上他們演完后,再讓其分別談談各自表演后的感受和對課文的理解。通過寫劇本,他們理清了文章的層次;通過表演,他們感悟到了皇帝和大臣的虛偽愚蠢;通過導演,他們感悟到了文章的寫作手法等等,這些感悟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它徹底改變了由老師分析講解對人物性格進行“貼標簽”的現(xiàn)象。
二、在反復誦讀的體驗中感悟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奔訌娬b讀教學,讓書面的無聲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藝術(shù),讓形象由誦讀樹起,讓意境以誦讀創(chuàng)設(shè),讓誦讀串起語文課堂教學。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不對文言文的文章作過于繁瑣的分析,一般把課文的層意和整篇文章的大意及作者的情感、寫法等設(shè)計成幾道討論、思考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誦讀,在誦讀中去感悟、品味,再適當點撥,達到理解性記憶,加快積累速度。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為例,可設(shè)計這樣二道思考題引導學生誦讀:1.用“……為……所……”句式逐節(jié)概括內(nèi)容;2.文章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當快要熟讀成誦時,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能從吟誦中參悟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三、在辯論中體驗感悟
有些文章蘊涵著深刻的道理,這些道理往往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口頭上常說的,但從不會真正用心去領(lǐng)會。如教學《傷仲永》時,設(shè)置辯題:“學習能力是先天獲得的,還是受后天影響?”讓學生進行辯論。學生激烈爭論,各抒己見時,教師就可以順勢把他們分成兩組,讓各組充分討論,并聯(lián)系課內(nèi)外知識及生活中的例子,準備好辯論材料,然后進行辯論。各組辯論后,先讓學生自己進行評議,教師再進行小結(jié):“正方、反方各證明了問題的一半,我認為應辯證地看待學習能力,它既受先天影響,也跟后天因素有關(guān),但后天影響是關(guān)鍵的,像方仲永的例子就是一個證明?!蓖ㄟ^辯論,學生不僅豐富了知識,還加深了對課文思想的理解。學生旁引作證,并廣泛地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唇槍舌劍辯論的過程中,他們各自都得到了體驗和感悟,對這一道理的認識就再也不只是嘴上說說而已了。
四、在專題研讀中體驗
中學生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并非讓學生去攻破什么科學難關(guān),而是重在讓學生在研究的過程中有所體驗和感悟。對于思想蘊涵極深、離學生現(xiàn)實生活較遠的一些文章可引導他們進行專題研讀。如在《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愿組成若干研究小組,分組進行專題研究,學生的小組可分為:①歷史組,收集整理百萬雄師渡大江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背景資料。②地理組,翻閱全國地圖與江西、安徽、江蘇三省地圖。在地理老師指導下,將課本中的作戰(zhàn)示意圖按比例擴大,制作教學掛圖。③詩詞組,查找毛澤東或其他文人以此為題材的詩詞并講解。④新聞組,了解新聞這一表達形式的特點。⑤錄制組,從《開國大典》劇片中截取反映渡江戰(zhàn)役的幾個片段,加以組合并刻成光盤。雖然不能保證學生的研究結(jié)果的正確性,甚至會疏漏百出。但學生在過程中有了自己獨特的體驗與感悟,這一點是教師無論怎樣分析都不能得到的。
除了以上這幾種形式之外,學生還可在口語交際、拓展課文、批判反思、畫畫唱歌等途徑中得到體驗與感悟。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