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青
摘要:目前,師范院校聲樂“小組課”,打破了音樂學院“一對一”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而采取聲樂小組課的不同組合形式,使教學效果得到了相應的提高,符合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和訓練原則,同時也能使教師工作壓力得到了緩解。由于聲樂“小組課”與聲樂“個別課”相比,在嗓音訓練方面存在分歧,因此,本文主要從聲樂嗓音角度闡述聲樂小組課嗓音發(fā)展的“共性”和“個性”的特點進行論述,僅此提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聲樂 小組課 共性 個性
一、師范院校的培養(yǎng)目標
高校擴招后,師資普遍緊張,各師范類高校大多改變“一對一”的傳統(tǒng)聲樂授課模式,采用聲樂小組課的方式進行教學。聲樂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但不管怎樣改,都必須遵循聲樂藝術的發(fā)展規(guī)律。我們一直強調師范聲樂課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養(yǎng)合格的中學師資,培養(yǎng)一支具有高素質高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中小學教師隊伍,培養(yǎng)成為具有現(xiàn)代教學理念和扎實廣博的音樂學科基礎知識和深厚的音樂教學理論修養(yǎng)和技能,成為中小學音樂教學改革和實驗的合格人才。因此,聲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并不是培養(yǎng)專業(yè)尖子和專業(yè)演唱人才,不是培養(yǎng)歌唱家和演奏家,而是更注重是否能夠勝任中小學音樂課教學,是否具有輔導群眾文化歌詠活動的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因此,小組課可以在這些方面不斷充實內容,發(fā)揮小組課更廣泛的作用。
二、小組課訓練與傳統(tǒng)聲樂“一對一”授課模式的比較
聲樂小組課的實行,打破了傳統(tǒng)聲樂“一對一”的授課模式,出現(xiàn)了“一對二”,“一對三”等多人一組的聲樂小組課。通過聲樂小組課的實行,使單位學生數(shù)容量加大,的確可以節(jié)省教師資源,從而提高了整體的效果,但在嗓音訓練方面,同樣帶來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認為小組課可以提高整體的聲樂水平,擴大訓練范圍,但學生“個性”發(fā)展不如“一對一”的形式好,聲音指導的不細致。
應該說,傳統(tǒng)聲樂教學歷經(jīng)百年,在嗓音訓練中,學生“個性”差異性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但這種授課形式最適合嗓音條件好的學生,否則,費時費力、效果不大。如今在師范類的招生中,條件好的一般是占少數(shù),大多數(shù)是一般條件的學生,還有少數(shù)條件較差的學生,從這個角度上說,聲樂小組課也是一種實際的選擇。
“二對一”聲樂小組課,從練聲環(huán)節(jié)方面來看,每個學生平均可以得到20多分鐘的訓練時間,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指導,因此教師施展對學生個體教學手段空間比“三對一”要大,但多于三人,聲樂課很難對個體學生發(fā)揮細致的指導作用,指導感到時間緊張,從訓練聲音的角度來講,“二對一”的授課比較好。
筆者承認,小組課在嗓音方面的發(fā)展不如“一對一”的形式,但如果從嗓音發(fā)展的規(guī)律出發(fā),找出其“共性”和“個性”的關系進行科學訓練,同樣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基礎階段的“共性”訓練
高師聲樂教學從本質上與音樂學院是一致的,都必須尋求嗓音科學發(fā)聲與歌唱、聲樂訓練規(guī)律,并將之貫穿于學習的全過程。嗓音發(fā)展的科學性,一般是按照美聲方法的要求,在正確呼吸的基礎上,運用嗓音在人體的各個共鳴器官達到良好的混合共鳴效果,這種效果的獲得,是要經(jīng)過不斷反復的練習才能達到。
聲樂課的嗓音訓練,歷來是個重點,對于嗓音的訓練,可以分為由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開嗓”,目的是加強聲帶的拉力功能,如可以采用機械練聲法,將一些練聲曲進行十分鐘的練習。第二個部分為嗓音“美音”訓練,教師可以在這部分兼顧學生的個性特點訓練,如在練聲過程中,可以采用集體為主,個別為輔的形式,但要針對個別反映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強調課余時間多練習。筆者將第一部分視為“共性”訓練過程,第二部分為“個性”訓練過程?!肮残浴庇柧毜姆N類有很多,如筆者采用的“共性”機械式的“開嗓”過程,常用放錄音的形式,就是將一系列包含各種功能的練聲曲集合在錄音或磁盤上,進行放音練聲,方便有效,學生也可以在業(yè)余時間,集體按時進行,一般三十分鐘為宜,也可以獨自在宿舍或琴房進行自習練聲。在課堂上,教師所做的工作,只是指導這些練聲區(qū)的具體方法和要求。對于做不到位的學生,則應進行改進方法的重點指導。通過不斷的練習,使嗓音得到了加強。
嗓音訓練與聽力有關,如,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不少學生的音準是個大問題,對于音高的判斷和發(fā)音存在音不準的現(xiàn)象,這樣就大大阻礙了聲樂的進步。耳音的訓練在聲樂教學中不容忽視,就這個問題,聲樂小組課進行和聲方面的訓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目前師范專業(yè)的學生中,基本可以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在這三個層次的學生中,一般中等程度的占多數(shù),因此,教師應將中等程度的學生作為聲樂小組課訓練的重點,制定可行的教學大綱和訓練計劃?!盎A”性的學生如同白紙,思想大多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訓練相對容易。對于這些基礎性學生的訓練,小組課是最為合適的選擇,為了實施“共性”的訓練,在小組課的編組上可以考慮男女生搭配,或根據(jù)聲部男女生各分為一組,在唱法上也可以將,民歌、美聲進行分組,并由相應的專業(yè)教師指導訓練,方便練聲,容易達到聲音統(tǒng)一效果;而針對練習過程中的“個性”差異,如有的男生聲音位置低,找不好假聲,這樣可以調整適合的女聲讓其一組,男聲可以通過女聲的練聲,模仿女聲以便找到假聲,獲得高音唱法的有效方法。在小組課中,有的學生嗓音不怎么突出,但其他方面也許不錯,如有的鋼琴很好,這樣就可以把唱的好的同學與彈的好的同學進行組合,在課堂上就可以讓這個彈琴好的為其伴奏歌曲,在進行歌曲處理上得到更大優(yōu)勢,雙方都能得到特長的發(fā)揮,這樣學生雙方也能得到相互影響,認識到歌曲伴奏對歌唱的影響是很大的,學生也能重視伴奏學習。
四、提高階段的個別指導
為了使一些有條件的學生進步更快一些,教師可以定期對小組學生中個別學生進行單獨示范課,通過觀摩達到學習的目的。
聲樂課的嗓音訓練,歷來是個重點,對于嗓音的訓練,可以分為由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為“開嗓”,目的是加強聲帶的拉力功能,如可以采用機械練聲法,將一些練聲曲進行十分鐘的練習。第二個部分為嗓音“美音”訓練,教師可以在這部分兼顧學生的個性特點訓練,如在練聲過程中,可以采用集體為主,個別為輔的形式,但要針對個別反映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強調課余時間多練習。筆者將第一部分視為“共性”訓練過程,第二部分為“個性”訓練過程。“共性”訓練的種類有很多,如筆者采用的“共性”機械式的“開嗓”過程,常用放錄音的形式,就是將一系列包含各種功能的練聲曲集合在錄音或磁盤上,進行放音練聲,方便有效,學生也可以在業(yè)余時間,集體按時進行,一般三十分鐘為宜,也可以獨自在宿舍或琴房進行自習練聲。在課堂上,教師所做的工作,只是指導這些練聲區(qū)的具體方法和要求。對于做不到位的學生,則應進行改進方法的重點指導。通過不斷的練習,使嗓音得到了加強。
聲樂小組課,教師要重點強調方法的訓練要領和動作的規(guī)范要求,因為在很多情況下,教師只能聽出學生的整體聲音效果,對他們中的個體聲音出現(xiàn)的毛病很難聽辨,即使能聽辨出他們聲音毛病,如果單對一個學生進行糾正,時間也不允許。實際在授課時,教師往往在很多情況下不可能不去對個別學生進行指導,特別是對一些條件比較好的同學,如果控制不好時間,就容易拖堂。訓練原則是,盡量能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良好的上課效果,如在歌曲的處理方面,教師可以把歌曲的難點找出來重點處理,對一時難解決的,可以分幾次課解決,并且要求學生課余時間多進行練習,教師只能在課上提出問題和解決的方案,并要求學生利用大量的課余時間自己去練習和體會。
美聲方法難點是“關閉”技術,訓練的好壞直接影響高音的質量,這方面,對技術要求與嗓音個性條件有很大關系,同時與年齡和訓練時間有關系。所以,聲樂訓練中,在這方面教師下了很多功夫,常常需要單獨指導。因此,聲樂練聲方面可以分為“基礎”和“高級”兩個階段。對于“關閉”技術方面,可視為“高級”階段。對于大學一至二年級的學生,可以作為聲樂的“基礎”階段學習和訓練,不主張過早地擴展音域。
針對高師培養(yǎng)中小學音樂師資的目標和目前高校師資緊張的情況,需要將聲樂小組課與“一對一”傳統(tǒng)聲樂授課模式,進行有機結合、合理搭配,以提高高師聲樂教學的質量。這是高師聲樂教學的實際要求,牢牢抓住培養(yǎng)目標,緊緊把握教育大方向,使聲樂小組課進行巧妙的分組安排,可以得到基礎階段“共性”訓練的良好效果。打破“一對一”傳統(tǒng)授課模式,可以在提高階段發(fā)揮因人制宜、采取“個性”化的訓練,個別指導的更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