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等
隔代教育其實
是無奈之舉
筆者雖然生活在小縣城,但自己的孩子也正在接受著所謂的隔代教育。對于我這個家庭而言,自己和丈夫除了周末,確實沒有時間照看或教育孩子,無奈之下,只能讓我母親到城里來帶孩子。而類似于我這樣的家庭,在當下社會并不少見。
套用央視《新聞聯(lián)播》中曾問的問題“你幸福嗎”,我會回答,我幸福,因為我有一個和諧完美的家庭;可是,幸福之中也有不幸,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并沒有得到來自于父母的真情。
年輕人在城里看似生活體面,但在光鮮外表的背后,卻有著很大的生活壓力。因為有各種壓力:要還信用卡、賺汽油錢、賺保險錢、賺奶粉錢等,我們總是拼命工作,努力加班。我們努力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孩子能夠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優(yōu)質(zhì)的生活。可是,如此忙碌的工作,卻使我們失去了陪拌孩子的時間。故父母努力賺錢,對于孩子而言未必就是好事。
我的一位同學,但凡有空就會從城里回到老家看孩子。他說,在農(nóng)村生活比較好,一能照顧上在老家被父母照看的孩子,避免隔代教育的問題;二能避免城市的喧囂、生活的壓力,以及為衣食和房貸發(fā)愁。對于這樣一種生活哲學,我打心底里佩服。生活就是在壓力與悠閑之間尋找一種平衡,單方面追求某種東西,就會失去另外的東西,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比如說親情、孩子的教育等。
我有這樣不成熟的假設:一者,如果我們的帶薪休假制度能夠落實,我們可能就會陪孩子度過更多的時間;二者,如果我們沒有養(yǎng)老、住房、還貸、教育、看病等方面的壓力,我們可能不會那么“著急”,生活就會變得悠閑。如此,多陪陪孩子,讓孩子享受到本應享受到的父母之愛,也就不會變成奢望。
求職者遮蔽
“海歸”身份
說明了什么
(河南)鄭桂靈
數(shù)據(jù)顯示,2013年中國高校畢業(yè)生人數(shù)達到699萬,創(chuàng)歷史新高。名校畢業(yè)生找工作也很艱難。一位南京大學本科畢業(yè)生去英國劍橋大學讀研,去年11月研究生畢業(yè),一回國就開始找工作。“面試的時候,我不想提到自己的劍橋經(jīng)歷,”她說,“很多單位不敢收,我也就不敢說?!保ㄒ姟冬F(xiàn)代快報》)
“海外留學”,曾是令本人引以為豪、讓國人艷羨追慕的求學經(jīng)歷,也是求職者增加簡歷分量、提高薪酬待遇的身價砝碼,而如今卻成了給許多“海歸”者造成就業(yè)困擾的精神負擔。南大本科畢業(yè)生刻意隱去英國劍橋大學讀研經(jīng)歷、自我降低身價面試的現(xiàn)實,再次印證了這種略帶幾分無奈卻又不得不直面的尷尬世象。
從表面看,“名校光環(huán)”的風光不再,似乎昭示著“文憑”價值的無奈謫貶,但透露出的卻是人們對“高學歷”由盲目崇拜到客觀看待的觀念轉變。事實上,學歷不等于能力,文憑不等于水平,早已是人們歷經(jīng)“文憑熱”之后的反省共識?!昂w”身份掉價正是從業(yè)能力升值的外化表現(xiàn)。啟德國際教育研究院發(fā)布的《2012年海歸就業(yè)力調(diào)查報告》顯示,在8000個受訪者中,回國后第一份工作36.5%起薪不足4萬/年,67.2%起薪不足6萬/年;有3年以上海外工作經(jīng)驗的起薪達22萬/年。這無疑印證了實際操作能力的至關重要。
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天津與高校畢業(yè)生、失業(yè)人員等座談時,就提出了“情商重要還是智商重要”的話題,并引用了“萬貫家財不如薄技在身”的中國老話。他寄語大學生要注重情商與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結合,提高解決問題、適應社會的能力。這應當不失為對“海歸”大學生“重情商、重能力”的提醒與鼓勵。
“啟事”的啟示
(安徽)張傳發(fā)
大學語文被大學“邊緣化”,大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又如何呢?最近,有記者先后到兩所大學的語文課堂上聽課及調(diào)查,得出的答案令人大跌眼鏡——在要求寫“尋物啟事”的5名學生中,有4人寫的都是“尋物啟示”。再看講臺上的3張請假條更是有趣:一個開頭是“尊敬的校領導”,正文卻是“需要向班主任請假3天”。還有一個寫道:“因為家中家人出事,需要請假五天?!背恕凹抑屑胰恕敝貜屯?,那個“五”字根本看不出是“五”還是“王”。老師再逐一檢查臺下學生的“作品”,其中80%以上的學生將“尋物啟事”寫成“尋物啟示”。(見《武漢晚報》)
大多數(shù)人將“尋物啟事”寫成“尋物啟示”,如果是小學生或初中生,那多少還情有可原,但這里卻是一群大學生,這不得不令人驚訝!“啟事”與“啟示”,雖讀音相同,但其意迥異。在有些人看來,“事”與“示”,不就是寫錯一個字么,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其實,一葉知秋,非常有必要來探討一下這“啟事”的啟示。
千百年來,我們中華兒女,無論你說什么方言,無論你身置何方,只要相互以漢語文字手寫的方式進行交流,就會覺得你我同屬于“中華民族”而“血濃于水”,這便是漢語文字的魅力所在。然而遺憾的是,近些年來,由于地球正在變成一個“村”,由于“e時代”的到來,特別是“大家都很忙”,如今的成年人查字典的越來越少,動手動筆寫字的越來越少。不客氣地說,漢語文字這一“中華民族的根”正在漸漸地變得枯萎。
80%以上的學生將“尋物啟事”寫成“尋物啟示”,這件事“啟示”我們:該如何留住中華民族的“根”?愚以為,大學教育,無論文科還是理工科,語文課應一律“必修”而不得“選修”;應聘考試特別是公務員考試,應該有相當?shù)摹皾h語文字書寫與表達”的筆試題,這應該是必要的“正確導向”。
校園農(nóng)場需要
社會力量來呵護
(上海)金 真
貴州鎮(zhèn)寧縣募役鄉(xiāng)斗糯小學在校園一隅開辟出農(nóng)場,師生“兼職”打理雞舍、豬圈、菜地等,以此改善學生營養(yǎng),但辦了一年,校園農(nóng)場難以為繼。學校負責人說,師資力量不夠,學校冷藏、保鮮設備不足等原因,造成“校園農(nóng)場”難以為繼。而娃娃們則期待農(nóng)場“復墾”。(見《貴陽晚報》)
校園農(nóng)場的概念非常時尚創(chuàng)新,通過建立校園農(nóng)場,既能夠保障師生飯菜的干凈環(huán)保,也能夠鍛煉孩子的動手自理能力,還能夠增長他們不少自然知識。故而怎么看都覺得農(nóng)場應該要繼續(xù)辦下去。但學校遇到的問題也很現(xiàn)實,說到底就是缺少資金。不然的話,像冷藏、進貨等打理事宜完全不必非要教師和學生來勞心勞力地全部負責,而是可以通過雇傭人來打理農(nóng)場。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沒有額外的資金注入的話,學校農(nóng)場的“復墾”仍然將是孩子心中遙遙無期的“美夢”。對于這樣的學校自辦農(nóng)場,希望有好心的校友或者公益慈善人士能夠給予資助?,F(xiàn)在有不少成功的已經(jīng)畢業(yè)的校友用冠名的方式來贊助學校的一些競賽項目,那么是不是也可以通過冠名農(nóng)場的方式來對其進行贊助?這無疑是一項很好的、很有教育意義的慈善公益活動。
相信在經(jīng)歷過校園農(nóng)場的一番勞作之后,孩子們一定能夠取得完全不一樣的成長收獲。
考試不“減負”,
教材減負枉然
(山東)張立美
今年9月的秋季新學期,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將使用修訂后的新教材。為給學生減負,新教材刪除了不符合所處學段學生學習的“超標”內(nèi)容。(見《北京晨報》)要讓孩子們享有一個快樂童年,就必須切實給他們減負,同時也是給廣大教師減負。而刪除教材中超標準的內(nèi)容,給教材“減負”,從表面上看確實可以直接減輕學生負擔。
不過,作為一線的小學老師,我以為,教材“減負”其實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一種臨時性措施,并不能在實際教學中切實減輕學生的學業(yè)負擔。教材“減負”,不等于教師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就一定會“減負”,教師仍然有可能按照過去超標準的教材內(nèi)容進行日常教學。
實際上我們教師日常的教學內(nèi)容,主要不是圍繞教材轉,而是圍繞考試轉,一切以考試試卷的題目和題型為教學中心。說白一點,考試考什么,我們就教什么,不管這些教學內(nèi)容在教材中有沒有,是否屬于超范圍知識,只要考試有可能考到,我們就必須教授給學生,以防萬一。從這個角度說,只要考試的試題超標、超出教材范圍,教師的日常教學內(nèi)容就必然超標。否則,按照“減負”教材內(nèi)容教學,學生就不能取得好成績,既影響孩子上好學校的要求,又影響家長對學校和老師的評價,最終損害的是教師的經(jīng)濟利益。因為教學成績與教師的實際福利是掛鉤的。
因此,筆者以為,要真正減輕學生負擔,最根本的,還是要對考試“減負”,要削減考試試題的難度和知識點內(nèi)容,讓考試試題圈定在新課標之內(nèi),不要讓試題超出教材教學的范圍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