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敏
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說:“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惫旁娫~的教學要達到這種境界,誦讀和想象是不二法門。
一、古詩詞的天性決定了解讀之道在于誦讀和想象
從詩的語言的模糊性到詩的意境的清晰性,中間有個轉化過程。那就是接受詩之語言的暗示,用畫面去偷換文字,用情緒去揣摩詩意。換句話說,就是通過直覺和直感,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通過“眼與耳謀、耳與口謀、口與心謀、心與神謀”的誦讀,這樣,詩的言外之意,詩的感興寄托,詩的象征隱射,詩的境外之境,就這樣乘虛而入;詩的“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nèi)容”,也就隨之不露聲色地走進了詩的意境。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誦讀的理解,不能只單單理解為“讀正確讀流利”,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和不被肢解的最佳策略就是誦讀,就是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誦讀,就是因聲解義、因聲傳情、因聲求氣的誦讀,就是“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的誦讀,
二、意象和情趣的有機融合有賴于誦讀和想象
(一)想象,讓古詩詞的意象不斷圓足
課堂上,如果應用好了想象這一手段,就可以使詩詞的意象不斷得到拓展與圓足。想象既是對詩詞整體性的一種小心翼翼的呵護,又是對詩詞中的空白的主動回應。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可以看到想象的運用對詩詞意象的喚醒和激活。
1. 表現(xiàn)想象。
【現(xiàn)場】
師: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xiāng),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xiāng),在作者的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教師放音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學生寫片段)
師:好,孩子們,請停下你手中的筆,讓我們一起回到作者的家鄉(xiāng),走到納蘭性德的故園去看看,在他的家鄉(xiāng)有著怎樣的畫面和情景。誰來?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xiāng)鳥語花香,納蘭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們在巷口玩耍嬉戲;牧童趕著牛羊去吃草;姑娘們坐在家門口繡著花;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趁著風,放起了風箏;還有的用花朵變成花環(huán)戴在了頭上,家鄉(xiāng)一片生氣勃勃。
生:我看見了晚上月光皎潔,星星一閃一閃的,他的親人坐在窗前望著那圓圓的月亮,鳥兒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聽見陣陣呼呼的微風,花兒合上那美麗的花瓣,親人是多么希望納蘭性德能回到家鄉(xiāng)與他們團聚啊!
生:我看到了那個晴朗的天氣,妻子正繡著錦緞,孩子們在門外的草地里玩耍,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逮螞蚱,漢子們正挑著一桶水回家做飯,做好飯后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回味】
意象是情思的載體,是情思的物化形態(tài)。讀者正是憑借直觀可感的意象窺察詩人的情思的。優(yōu)美的音樂打開了想象大門,學生盡情徜徉在納蘭性德的故園,春暖花開,溫馨融融。在畫面的想象寫話中,學生心隨情動,在意象的拓展中走進了納蘭性德的家鄉(xiāng),體會那份溫馨和幸福,在詩意的空間中又一次深入地走進了詞。而這一切現(xiàn)在都沒有了,“故園無此聲”,只有無盡的長相思?。⒃姷恼Z言符號轉換成具體可感的立體靈動的意象,學生不知不覺中入了境。老師順機營造出學生情感的落差,在此基礎上的復沓式朗讀,學生是情動發(fā)聲。
2. 角色想象。
【現(xiàn)場】
師:人未還,人未還!將士們,你們可知家鄉(xiāng)的親人是怎么的期盼和等待???
(點擊課件)
日復一日,白發(fā)蒼蒼的父母這樣念叨:
年復一年,孤身一人的妻子這樣盼著:
冬去春來,長大成人的兒女這樣呼喚:
親人們是怎樣念叨,怎樣盼著,怎樣呼喚?請大家選擇其中一句,練說一下。
(學生練習說話)
師:誰來說說第一句?
生1:日復一日,白發(fā)蒼蒼的父母這樣念叨:兒啊,你什么時候能回來??!
師:這是父母苦苦的等啊。
生2:年復一年,孤身一人的妻子這樣盼著,你什么時候能回來啊!
師:這是妻子深情的盼??!
生3:冬去春來,長大成人的兒女這樣呼喚,爸爸,你什么時候能回來?。?/p>
師:這是兒女們急切的呼喚??!你們看,親人們苦苦地等,等了一年又一年,可等到頭的卻是——
男生讀: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親人苦苦地盼啊,盼了一年又一年,可盼到頭的卻是——
女生讀:萬里長征人未還。
師:親人苦苦地望啊,望了一年又一年,可望到頭的卻是——
全班讀:萬里長征人未還。
【回味】
角色想象的妙處在于,讀詩詞的人由原來抽身在外的讀者,一下子轉換成詩詞中的某個角色,某個人物,從而可以達到“物我兩忘”的程度,使詩言如出己之言,使詩情如出己之情,達到情與情的共振,心與心的交流。每一次角色想象,便是一次情感的儲備和生發(fā),隨著意象的不斷圓足,情感也隨之生發(fā)、豐盈。
(二)誦讀,讓古詩詞的情感不斷漫溢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或錄音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感受、感悟,做到——
1. 讀出感覺。
【現(xiàn)場】
師:你們自己再試著讀一讀《長相思》,爭取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明白嗎?好,按自己的節(jié)奏讀。(學生自由朗讀, 教師在一旁巡視,了解學生的讀書情況)
師:誰來讀一讀《長——相——思》?(一學生站起來)好,你來。讀出你的味道和感覺來。注意聽,同學們,看你聽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覺。預備,開始。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一遍)
師:好一個“故園無此聲”,有味道。誰還想讀?來,孩子。
(另一位學生朗讀)
師:好一個“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來,我們一起讀,讀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真好,同學們,詞讀到這兒為止,你的腦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覺?誰來說一說?
生1:我感覺到了納蘭性德非常思念家鄉(xiāng)。
生2:我感覺到了納蘭性德因思念家鄉(xiāng)而夢都睡不好了。
師:不是夢都睡不好了,是覺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沒有夢,是吧?這一點的印象留給你特別深。同學們,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使得夢都做不成,覺都睡不好。帶著這種感覺我們再來讀一讀《長相思》,把這種感覺讀進去,讀到詞的字里行間去。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長相思》)
……
【回味】
詩詞意象和情感的領會要靠誦讀,在誦讀中體會詩詞整齊的韻律,體會聲與韻組成的和諧的音樂,念熟了,念順了,念悅耳了,詩詞的情趣也就出來了?!捌┤顼嬎?,冷暖自知”,這個環(huán)節(jié)老師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詩詞的味道和感覺,正是契合了詩詞本身的特點。
2. 讀出意蘊。
師:孩子們,輕離別,你們居然說我輕離別?(板書:輕?)
師:我納蘭性德真的“輕”離別?再讀《長相思》,默讀,你從哪兒體會到我納蘭性德沒有輕離別呀?我不是輕離別呀!《長相思》的什么地方讓你體會到這一點。
(學生再讀)
師:我是納蘭性德,我想先問問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輕離別嗎?”
生:不是,我從“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敝锌闯瞿悴皇禽p離別,而是為了保家為國。
師:好一位開明的父親!我再想問一問我的愛妻:“我是輕離別嗎?”
生:你不是。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你離別家鄉(xiāng),是為了到前線去殺敵,所以我不怪你。
師:請坐。好一位賢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輕離別呀!我是那樣的重離別呀!但是我身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衛(wèi),我重任在肩,我責任如山,我不得不離,不得不別啊!長相思,我的重離別,我的重重的離別,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經(jīng)化在了《長相思》中了。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長相思》)
師:這就是為什么我身在征途卻心系故園的原因所在,這就是為什么我的那個夢會被破碎,我的那顆心會被破碎的原因所在。為了我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xiāng)的孤獨和寂寞,就這樣化作了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教師出示“長相思”三個字,放音樂《愴》)
師: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齊說:長相思)。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生齊說: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做——(生齊說:《長相思》)。
【回味】
此處的教學真可謂繞梁三日,回音不絕啊。許多詩詞教學往往在課始介紹作者寫詩詞的時代背景,這往往成了一種直白的告訴、生硬的灌輸?!堕L相思》的教學,將納蘭性德當時的背景巧妙地融在學生學習“憤”、“悱”時,融在學生情感的高峰時,就如鹽溶入水,顯得那樣的無痕、及時和圓潤。老師就像一個優(yōu)秀的導演,將學生的情感凝結到一個高度,在故事述說的最后將謎底輕輕亮出,拓展了對話的廣度和深度。于是學生突破認識盲點,本詞中的悲悶情緒、鄉(xiāng)愁情結頓時心領神會。詩詞教學的氣勢、神韻和境界頓出。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qū)市橋北城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