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瑩
摘 要:小班特有的魅力是為實施活動式語文教學提供生存的空間,在小班中實施活動式教學可以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在一個個語文活動中學習語文知識,在課堂上深入的思考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從而學會學習,收獲成長。本文從課前準備活動化、課堂教學活動化、課后延伸活動化三個方面敘述了在小班中實施活動式教學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小班;活動式;語文教學
語文“活動式”教學意義上的“活動”,是指語文教學過程中在老師引導下學生自主參加的,以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內在需求和認知規(guī)律為基礎的,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奠定學生全面發(fā)展與終身發(fā)展基礎為目的的、以課堂為中心、課內外互動互補的,有序有效的主體實踐活動。其外顯形式,主要是聽、說、讀、寫、思、做等言語實踐,其內隱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體驗和人格雕塑。以學生的主體活動(外顯活動與內隱活動有機結合)為基本方式,來構建語文教學的操作平臺,推進語文的全程教學,就是所謂語文“活動式”教學。
筆者認為,語文“活動式”教學不僅在外顯上表現(xiàn)為活動,更重要的是在內隱上能激發(fā)學生的腦細胞,開發(fā)他們的思維潛能,從而更好地促進他們接受新知識,并在獲得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聯(lián)想、綜合、分析、推理等創(chuàng)造性學習。而被稱為“教育領域一場靜悄悄的革命”的小班化教育,為實施這樣的語文“活動式”教學提供了一個平臺。
“小班化教育”,指教育活動的組織方式。即在學生較少的班級中,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方式。學生人數的減少,使教育活動可能會發(fā)生一些變化,如教育活動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變化;如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活動密度、活動強度和活動有效度等的變化;如師生互動關系會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或增強;如教育教學的內容、方式、評價等會發(fā)生全新的變化等等。 小班的孩子思維活躍,勇于表現(xiàn)自己,綜合素質較高。我們在教學中進行了語文“活動式”教學實驗,下面對實驗實施近兩年來的一些做法做一點總結,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課前準備活動化
小班的教學特點決定了小班的教學準備工作是繁重的,教師必須提前備課,了解下個階段的教學需要,進行有目的的課前活動準備。這里的“課前”所指的時間跨度較大,而且靈活,因文而異,有長有短,有的只有一天的時間,有的甚至長達兩、三周。在這段時間內,從知識范圍、感性積累、情緒情感等方面入手,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做好學習準備。
例如,我在教《恐龍》一文之前,利用了2周的時間,引導學生開展“恐龍對對碰”的準備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讀書、收集資料、對對碰游戲等途徑了解到恐龍生活的年代,恐龍的種類、繁衍、滅亡,以及人類對恐龍知識的探索研究。在此基礎上,我又組織了學生開展“我筆下的恐龍”繪畫比賽,讓學生有機會把自己心中熟悉的、喜歡的恐龍畫下來。這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又為課堂教學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和物質準備。后來,《恐龍》一課的教學實踐證明,這樣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二、課堂教學活動化
“活動式”教學理論認為,課堂教學應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活動貫穿始終。而活動的設計應從激發(fā)學生興趣入手,圍繞著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能力這個中心,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收獲,在活動中成長。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課堂導入活動化。俗話說的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xiàn)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們把這種規(guī)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夠找到通向心靈之路的基礎。” “活動”就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我在教《槐鄉(xiāng)五月》時(調到槐花開的時候上),在課前就準備了幾捧雪白的槐花分發(fā)給每個小組,學生的目光一下被吸引住了,小組成員一個個伸長脖子,小腦袋湊在一起看一看、聞一聞、嘗一嘗,這時上課了,此時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他們眼中看的是槐花,身邊彌漫的是槐香,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思維活躍起來,對槐鄉(xiāng)的喜愛油然而生。這時學生已有了感性的認識,已有了情感的共鳴,接下來到真正學課文時就水到渠成了。
2.文意理解活動化。課程不應只是“文本課程”,而更是“體驗課程”,是被師、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而課程在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并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采用各種形式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其“動”起來。
例如,在教學《三顧茅廬》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印象最深的句子,想想:從這個句子你讀到了什么言外之意?結果令我吃驚,學生的想法是那么的獨到,就一句“他們來到隆中,只見那里的山岡蜿蜒起伏,好像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學生就有不同的看法:
生1:劉備就像隆中的山岡一樣,也是一條等待時機騰飛的臥龍,他的時機就是諸葛亮出山;
生2:劉備就像那臥龍,有統(tǒng)一中國的雄心壯志;
雖然問題下去時,課堂上表現(xiàn)的非常平靜,可那時,正如平靜的海面蘊藏著巨大的海嘯一樣,學生的思維已經處于緊張狀態(tài),正如快速旋轉的車輪在不停的運動,這就是“活動式”教學的一種特殊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形式——“心動”。在這樣的“心動”后會顯現(xiàn)出智慧的火花。
三、課后延伸活動化
課堂遷移常常是為拓展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素質而設計的。通過活動的方式進行遷移訓練,能讓學生留下回味的空間。
《水上飛機》主要介紹了幾種水上飛機的功能。在遷移訓練中,我讓學生發(fā)揮想象,以“我設計的水上飛機”為主題寫一段話,在小組交流中評選出各種飛機獎項,學生個個興致高漲。《老師,您好》一課的遷移訓練中,我讓學生小組合作仿寫一節(jié)詩,表達對老師的感情,學生寫出了感人的句子:
老師我想對你說/你是漂亮的鉛筆盒/我就是一枝筆/你用你寬闊的胸懷把我包圍/老師我想對你說/你是藍藍的天空/我就是一朵云/在你的身體里快樂地成長/老師,我想對你說/你是花朵/我就是一只蝴蝶/在你美麗的身體中吸收了很多營養(yǎng)/
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訓練形式,都只有一個出發(fā)點,那就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知識、鍛煉能力、增添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認為,在合適的條件下,每個人所具有的學習、發(fā)現(xiàn)、豐富知識與經驗的潛能和愿望是能夠釋放出來。而一個民主、平等、友善的活動空間正是一個最合適的條件。在小班教學這個新的空間中,讓語文活動之花絢麗綻放!
參考文獻:
[1]肖家蕓 《試論語文“活動式”教學的“場”效應》
[2]朱誦玉 《淺談“活動式”教學之教學活動化》
[3]毛 放 《小班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