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團
很多老師不快樂,為什么?首先,工作量大、瑣碎且時間長,就像有句詼諧的話說的:“兩眼一睜,忙到天黑;睡在床上,還想學生?!庇绕涫钱斢龅綄W生違紀或者成績下滑時,更是著急上火。其次,當前的考核評價機制比較單一,往往唯學生成績論,搞得教師神經(jīng)兮兮,不堪重負,但不拼命又不行。再有,大家對教師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仿佛教育出問題就是教師有問題,把教師當作“完人”去要求,誰那么容易做到?又有誰能夠做到?此外,在獨生子女和留守兒童的教育上,學校教師常常在唱獨角戲,獨木難支,獨力難為。但,是否就等于說從事教育就只能是件苦差事呢?不!事實絕非如此。
讀書之樂——讓智慧之泉長流心中
教師不讀書,是一件非??膳碌氖虑椤kS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特別是進入信息化社會以來,知識更新的速度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如果不去主動汲取新鮮的精神養(yǎng)料,那么學識修養(yǎng)、教育能力就不足以解決面臨的種種教育問題,當然會覺得苦悶、覺得憋屈、覺得現(xiàn)在的書可真難教,怎么樂得起來呢?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的智力生活是停滯的、貧乏的,在他身上產(chǎn)生了一種可以稱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這一切就會明顯地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反映出來……學生也就不尊重教師,更加危險的是,學生也像教師一樣不愿意思考。”他指出:“教師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所以,讀書應該成為新時期教師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一種生活方式,應該讓讀書成為像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教師只有通過讀書,才能構建自己的知識背景、豐厚文化底蘊、拓寬教育視野,才能讓學生信服。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似全無一點塵?!泵鞒谥t的《觀書》一詩盡顯讀書之妙。不樂意讀書的人,是因為沒有體驗過這種妙處。
教師讀書,可先培養(yǎng)起一個讀書的習慣,比如每天堅持用30分鐘進行閱讀,逐漸增加到1小時或者更多。一開始不要勉強自己刻意去啃那些大部頭,因為啃不下來的話往往會由此喪失閱讀興趣。內(nèi)容由淺至深、范圍由雜多到系統(tǒng)、時間由短到長是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一個好辦法。當讀書最終成為一種習慣,或者說已經(jīng)成為了內(nèi)在的需要時,我們的知識就越豐富、底氣就越厚實、看問題就越透徹、解決問題的思路就越多,讀書自然成為快樂之源。
教學之樂——讓生命之歌響徹課堂
我們常說的打造愉快課堂往往是針對學生而言的,即教師要努力讓學生能夠心情愉悅地學習。但,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一份子,而且是組織引導者的教師,其心情怎么樣也應該得到關注,因為這直接關系整個課堂的氣氛,影響教學的效果,甚至影響學生心理的發(fā)展。比方說,一個面色陰郁、怎么看學生都不順眼的教師,他的課堂必然是沉悶壓抑的,學生的思維必定是禁錮的;而一個笑容燦爛、和藹可親的教師,他的課堂肯定是比較活潑的,學生的思維肯定是比較開放的。
壓抑沉悶的課堂,很難說身在其中的教師能夠獲得快樂。所以,教師要學會從課堂上發(fā)現(xiàn)快樂因子,并能用這些快樂因子來調適自己的情緒,讓自己有個好心情。如果我們能夠時刻把目光投向一些細節(jié),能夠以欣賞的態(tài)度去對待課堂上孩子們的表現(xiàn),我們就可以欣喜地看到,課堂中其實是藏著蠻多樂事的!你看,小海讀書時聲情并茂的樣子:“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蹦前谅纳袂椋堑靡獾恼Z氣,加上乜斜的眼色,夸張的手勢,真的讓人忍俊不禁。再看,小剛正玩小動作呢,別吱聲,你就那樣盯著他,沒多久,他仿佛覺察到了什么,猛一抬頭,正逢著你的目光,嚇了一大跳,趕緊坐好,腰挺得直直的,手放得端端正正,不一會兒,又覺得不對,連忙拿起書本看起來,那一刻,你真的會在心里為這可愛的孩子笑出聲來。還有,小霞今天的發(fā)言聲音響亮了許多;小楠的字寫得快了、工整了;小飛聽課的注意力集中了……所有的這些個性鮮明的生命活力的展現(xiàn),不都是老師在課堂上的快樂來源嗎?
思考之樂——讓行進之步更加堅實
陶行知認為:“要做個真正的人,第一就要有思想。”教師更應該做一個有思想的人。思想離不開思考。如果教師不懂思考,就不可能有所長進,不可能擁有自己的思想,當然也就無法體驗職業(yè)的快樂。
我們應該懷著改革創(chuàng)造的意愿和執(zhí)著專注的感情去思考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從教育的根本旨歸出發(fā),思考我們教育的實然和應然狀態(tài),無論是在宏觀的方面還是在微觀的方面,都應該留下教育者思考的痕跡。宏觀的方面,如:我們的教育要培養(yǎng)出怎么樣的人?要怎么樣才能又快又好地培養(yǎng)出國家需要、社會滿意的人?怎樣做才能在素質評價和應試思想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要怎樣才能實現(xiàn)辦學的均衡化、特色化、優(yōu)質化?怎么樣才能讓自己的教育思想符合當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等等。微觀的方面,如:該怎樣在課堂上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思想?自己的教育方式怎么樣才能符合新時期學生的認知特征?怎樣做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怎么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實效?等等。只有通過不斷的思考,我們才不會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邊緣人,精神才會更加充實,工作才會更有針對性,信念也才會更加堅定。當思想境界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我們就會察覺,快樂其實就像一只神秘的貓,拼命找時找不到,不經(jīng)意間卻發(fā)現(xiàn)它一直在你的腳邊。
筆耕之樂——讓思想之光留存印記
不可否認,現(xiàn)在很多教師是為文章而寫文章,因為評職稱需要,出成果需要,評優(yōu)評先也需要,“寫”有時候已經(jīng)異化成了“面子工程”。這種片面的、功利性的觀念和做法嚴重制約了教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教師進行寫作的更大作用在于促進自身的專業(yè)成長,讓教育之樹長青。
肖川教授說:“造就教師書卷氣的有效途徑,除了讀書,大概就是寫作了?!钡拇_,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想了、說了、做了、發(fā)現(xiàn)了、探究了,用文字將之記錄下來,這其實就是一個梳理思緒、總結經(jīng)驗的再思考、再辨析、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它可以讓我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明晰、思想更具有深度和廣度,并由此催動自我發(fā)展、鑄就名師氣質。
蘇霍姆林斯基就建議每一位教師都寫教育日記,把那些在日常工作中引起自己注意的事情記到本子里。他自己在寫教育日記時,隔幾頁就要留下空白,用來記錄針對這些事情的一些思考——不朽經(jīng)典《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就是這樣在點點滴滴、堅持不懈的記錄中誕生的。所以,只要我們平時用心去捕捉、記錄每一瞬的精彩,將一顆顆“珍珠”連成串,我們的教育生活也定然會越來越充盈多姿。有時盡管拙于筆力,無法盡意,但是,只要我們不停止思考,不停止記錄,就能不斷地洗去匠氣,把困惑變成收獲,把收獲化為激勵,把激勵轉為動力,在教育之路上穩(wěn)步前行。更不用說當機緣巧合文章變成鉛字時,那種滿滿的成就感、幸福感、快樂感更是無與倫比。
發(fā)現(xiàn)之樂——讓教育之旅充滿姿彩
陶行知說:“忘了你們的年紀,變個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隊伍里去吧!您若變成小孩子,便有驚人的奇跡出現(xiàn):師生立刻成為朋友,學校立刻成為樂園?!钡拇_,漫長的教育之旅,教師如果只懂得低頭趕路,不懂放緩腳步,就很難發(fā)現(xiàn)途中的精彩,不知道路旁的鮮花、露珠其實一直都在伴隨著我們。比方說:昨天,我在課堂上發(fā)現(xiàn),一向寡言少語的小敏舉手發(fā)言的次數(shù)多了起來,而且發(fā)言的質量很高,我表揚了她,鼓勵她再接再厲,她靦腆地笑了,我滿意地笑了;今天大掃除的時候,我發(fā)現(xiàn)班上最調皮的小海獨自一人哼哧哼哧地把垃圾倒掉,五層樓,來回三趟,汗珠沁滿他的臉龐,我拿面紙給他,他在褲子上擦了擦手,遲疑了一下才接過去,那一刻,我仿佛觸摸到了他的心,軟軟的、暖暖的;還有,前些天家訪時小龍的媽媽偷偷告訴我,小龍把他的壓歲錢全部捐給了貧困山區(qū)的小朋友,而且誰都沒有告訴;還有,這些天原本邋遢的小林頭發(fā)不再像亂草堆一般了,指甲縫里沒有黑乎乎的東西了,身上的怪味也消失了,整個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這一切,都讓我覺得:教育,是多么美妙!孩子,是多么奇妙!
有句話說得好:“不是孩子沒有優(yōu)點,只是我們沒去發(fā)現(xiàn)。”是的,孩子們的閃亮之處,有時候就像那些藏在草叢中的果子,要撥開葉子才能看見。只要我們俯下身子,輕輕地走進孩子的生活,融入他們的世界,借他們的眼去看,借他們的耳去聽,借他們的心去感受,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世界竟是這樣多姿多彩,而我們,也免不了被他們所感染,甚至感動,并從中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