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霞
摘 要: 簡·奧斯丁是十八世紀英國最后一位小說家,也是英國文學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在十八、十九世紀,女性的地位十分低下,只有通過婚姻依賴男性。在這樣的背景下,簡·奧斯丁挑戰(zhàn)社會權威,開始創(chuàng)作關于女性意識的小說?!稅郜敗?,作為她的一部成熟作品,較好地體現(xiàn)了女性意識。
關鍵詞: 愛瑪;女性意識;女性主義
1. 引言
簡·奧斯丁在1775年12月16日出生于漢堡郡斯蒂文鎮(zhèn)。簡是家中的第七個孩子。她父親是個牧師,也是英國南部中心漢堡郡的教區(qū)長。簡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從她父親處習得的。自從她父親1801年退休后,她一直住在斯蒂文鎮(zhèn),隨后他們?nèi)疫w至巴思。1805年,由于她父親去世導致她和母親一直四處漂泊,最后定居于克勞頓。之后她獨自一人去了溫徹斯特,并于1817年7月18日逝世。
戴維·洛奇曾于1994年在《愛瑪》一書中的序言里提到“這是簡·奧斯丁最后一部完整且成熟的作品;大多數(shù)現(xiàn)代評論家認為這是所有小說中最能代表她天賦的一部作品。”雷杰納德·法雷爾于1997年對簡的六部小說進行了評論,并指出《愛瑪》是其中最復雜也是最出色的一部作品。約瑟夫在1975年曾稱“去閱讀一首賦格曲是一種難得的樂趣,而愛瑪一書恰好于此有異曲同工之妙?!北疚闹饕ㄟ^小說中所使用的相關技巧及作者本身對愛瑪?shù)挠绊憽?/p>
女性意識主要集中表現(xiàn)在自我發(fā)展中女性人物的內(nèi)心想法,并經(jīng)女性小說家描述出來。一方面,通過本文,我們可以了解18、19世紀女性的社會地位。在當時,女性在整體上受到歧視。英國大于2 / 3的土地都屬于貴族和紳士階級。人們視土地如金錢般重要。家中長子繼承所有的財產(chǎn)。而作為女兒的女性卻得不到任何東西。因此,女性的社會地位極低,很大程度上由于女性沒有機會工作,才得屈尊于男性。很顯然,女性就需要依靠婚姻來維持余生。社會現(xiàn)實如此殘酷,而女性只能默默承受。另一方面,利用女性敘事主義理論,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反諷和自由間接話語權來解釋《愛瑪》中所反映的女性意識。至此,我們才可能重新思考現(xiàn)代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并與社會上發(fā)生的性別歧視事件相比較,找到一個平衡點。對于女性本身來說,正確估量自身價值并找到一個舞臺展現(xiàn)自我是相當重要的。
2. 女性意識
2.1 女性意識以及女性主義的概述
女性意識實際上是有關女性的觀念,這是一種歷史的產(chǎn)物。它是指從女性的角度看待、觀察事物,以女性的眼光體察、思考生活中的一切,它將人和女人統(tǒng)一起來,體現(xiàn)著包含性別又超越性別的價值追求。
談及女性意識,不得不提到女性主義,應該說,是女性主義的發(fā)展推動了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性主義是一個有著現(xiàn)代色彩的術語。它是人們自發(fā)形成的意識形態(tài),主要反對以男性為中心和權威的思想。
女性主義是一個政治概念,主要以兩個基本前提為依據(jù)。第一,性別差異是男女之間結構上不平等的基礎,導致女性在社會上遭受到不公平對待。第二,生物構造上的差異與文化建構上的區(qū)別共同引起了性別上的不平等。這一觀念賦予女性主義雙重使命:對于性別不平等存在如此之久這個問題,既要從社會層面理解,又要尋找精神上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要嘗試著改變這種現(xiàn)狀。
現(xiàn)階段的女性主義產(chǎn)生于19世紀60年代。然而,女性抗爭的歷史并非始于19世紀60年代,大約從文化結構形成開始,大多數(shù)女性已經(jīng)強烈意識到自身地位的低下以及宣揚男權所引起的不平等。18世紀的女性主義大體上并不與政治上的平等有特別大的聯(lián)系,盡管從一開始,女性主義的提出帶有政治色彩。當時是由凱瑟琳·麥考利和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于17世紀90年代早期提出的。最初推動女性主義的動因是女性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地位低下。第一個主張平等的女性通過投票箱來宣傳公民選舉權,而是通過宣揚為男性哲學家、神學家和詩人所樂見的女性受到的束縛,來傳達女性受到的欺騙。
2.2 女性意識的發(fā)展
女性意識是西方一種影響廣泛、意義深遠的社會思潮。最初,它是一種要爭取婦女獲得與男人在政治、經(jīng)濟和人權等方面的完全平等為目標的政治運動及意識形態(tài),后來逐漸擴展為一種文化思潮。作為一種政治運動和社會思潮,它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20年代,代表流派是自由女性主義,它在西方社會代表占統(tǒng)治地位的資產(chǎn)階級白人婦女的思想,要求打破父權論述中所說的生理差異造成的男尊女卑的生物決定論觀點,要求和男人有同樣的教育、法律等權利。這一時期女性意識初步覺醒,上層階級的女性開始意識到自身地位與男性之間的差距,希望獲得與地位相一致的權利。
第二階段20世紀60年代,代表流派有激進女性主義,它用唯物史觀來分析父權制、家庭性別分工等概念,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優(yōu)越,主張徹底的性別革命。這一時期女性意識過于偏激,不能客觀地認識到男性與女性的平等性,一味地強調(diào)女性優(yōu)先。
第三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代表流派有黑人女性主與第三世界女性主義。這一時期非洲國家大都已獨立,第三世界格局形成,擁有女性意識的主體也從白人一度擴大到黑人,使全世界的女性都意識到女性的獨特性以及要得到平等對待的需求。
第四階段20世紀90年代,代表流派有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與心理分析女性主義。后現(xiàn)代女性主義廣泛吸收了各種后現(xiàn)代主義的思想,她們否定和批判傳統(tǒng)的女性主義理論,放棄對女性解放的具體目標的追求,努力去解構社會意識、思維習慣、人的主體性以及男權思想對女性主義的影響。心理分析女性主義是對弗洛伊德和拉康的心理分析理論既批判又借鑒的基礎上,重新構建出來的,它主張從女性身體的真實經(jīng)驗出發(fā),發(fā)展一套女性本位的論述。
3. 《愛瑪》中反映女性意識的手法
3.1 反諷
反諷這一術語最早出現(xiàn)于柏拉圖《理想國》中的“eironeia”.在之后的幾個世紀里,被人們分成了不同的種類:言語反諷、情境反諷、模式反諷、結構反諷等。反諷作為簡·奧斯丁小說中顯著的特征,很大意義上有利于她良好名聲的長期保留,并令人們對她的作品記憶猶新。
言語反諷屬于反諷中最普遍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根據(jù)庫登所述,言語反諷包括了所未言明的那層含義,也就是說,這其中隱藏了人物性格。湯普森稱言語反諷為“語言的反諷”,并對其進行了闡述“所說的含意以一種病態(tài)的滑稽呈現(xiàn)出來,與字面的意思形成對比。這種反諷從拙劣的譏諷到深刻的哲學道理?!蓖ㄟ^這一定義,我們領悟到言語反諷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表現(xiàn)一些諷刺的言論,語調(diào)揭露了于表層不同甚至背道相馳的含義。
言語反諷不同于明顯的字面意義,屬于一種有著連貫意義的陳述。透過文字,簡建構了人物性格。 “她的那些朋友不值得她深交,剛離開的那些人,雖然人很好,但肯定會給她帶來壞處?!边@暗示著愛瑪作為一個千金小姐,十分看不起哈麗特那些友善的朋友。但同時女性意識開始覺醒,愛瑪不再只是一個附庸于男人的女性,她能重新審視女性在社會上的發(fā)展,將其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并從哈麗特的角度考慮今后的生活,女性意識由此體現(xiàn)。
“可能吧——也許我都看過他不下五十次呢,但我卻不知道他的名字?!痹谶@個場景里,愛瑪正與哈麗特閑聊。哈麗特告知愛瑪關于發(fā)生在馬丁家的那個農(nóng)場里的故事。哈麗特表達了她對馬丁的好感。而作為一位上流社會的女性,愛瑪從不特別重視任何一位男性。這是一種強烈的女性意識。她認為女性并不需要特意討好男性,因此她不刻意記住馬丁的姓名。而且女性要有自己的思想,從自身條件考慮,有權利選擇自己的婚姻。
3.2 自由間接話語權
自由間接話語權以一個獨立個體的語調(diào)和音調(diào)代替客觀,無所不知的視角,從19世紀起在西方小說中成為一種常見的敘事策略,但是直到1912年才被正式命名。這一年瑞士語言學家查爾斯·巴利在理論上命名其為自由間接話語權。自由間接話語權是一種表現(xiàn)意識的手法,表達人物精神世界并以第三人稱和一般過去時為主的敘事技巧,而且能展現(xiàn)人物語言和想法,就如同人物本身在敘述,沒有借助任何形式的敘述介入如使用短句或引號。申丹在《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中指出:“自由間接引語在人稱和時態(tài)上跟敘述描寫一致,因無引導句,容易跟敘述描寫混合在一起,在客觀可靠的敘述描寫的反襯下,自由間接引語中的荒唐成分往往顯得格外不協(xié)調(diào),從而增強了譏諷的效果?!?/p>
“愛瑪想借此機會,好好弄個明白,于是就在他們倆聊著的時候,她往前走了走, 迅速打量馬丁先生,他外表整潔,看上去挺機靈的一個年輕人,但身上也看不出什么優(yōu)點;跟紳士們一比,愛瑪認為,他在哈麗特心目中的好感會喪失殆盡。哈麗特并非對禮貌感覺遲鈍,她曾經(jīng)充滿欽佩和驚奇地注意過愛瑪父親的優(yōu)雅舉止,而馬丁先生仿佛就不知禮貌為何物?!?/p>
開始兩句是由全知敘述者敘述事件經(jīng)過,然而隨著敘述逐漸深入,我們就見愛瑪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接過話語權了。后面幾句展現(xiàn)的是愛瑪?shù)囊庾R軌跡,因為她對馬丁的背景持有偏見,認為他是哈麗特前途的障礙,所以在心里默默編織排斥他的理由。在這里,愛瑪不再只考慮馬丁的要求,即所謂的男性主導,而是重新從哈麗特的角度思考她的前途,也就是以女性的眼光審視人生,女性自身意識的覺醒,開始規(guī)劃未來的生活。愛瑪了解到哈麗特重視禮節(jié),從這一方面重新分析她想要的丈夫,從哈麗特所想出發(fā)考慮問題,一步一步地深入,充分體現(xiàn)出女性意識的逐步完善。
奧斯丁通過人物的意識漂流將話語權不落痕跡地轉交給愛瑪。敘事者將女性的心路歷程展示給讀者,從女性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行零距離敘事,可以使讀者對女性產(chǎn)生強烈的同情心,認可并接受人物所表現(xiàn)出的女性意識。奧斯丁正是利用自由間接話語展現(xiàn)女性意識,給讀者開辟了零距離接觸女性內(nèi)心世界的機會,從而將讀者牢牢控制住,建構起自己對讀者的敘事權威。
4. 結論
18至19世紀,簡·奧斯丁于主流文化相悖,創(chuàng)作了關于女性意識的作品。在當時女性備受歧視和壓迫,人們普遍認為女性的智力是無法與男性相提并論的,認為女性最大的美德是謙卑的自我克制,而女性的最大成就是成為一個好妻子和好母親。當時盛行的觀念是女性的教育重點在學習才藝,而非發(fā)展智力。而奧斯丁卻認為女性的智力絕不低于男性,女性應該多學習必要的知識而不是取悅男性的才藝。在社會和家庭中男性和女性具有同樣的權利,要女性順從的美德實際上是對女性的壓制。奧斯丁以文學方式對抗并超越那個時代的社會意識,從女性敘事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深刻見解即倡導女性意識,改變了當時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庸俗之風,在英國小說發(fā)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丹翎. 簡·奧斯丁小說《愛瑪》中反諷的藝術特色. [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3)
[2] 祝燕敏. 論簡·奧斯丁的反諷藝術.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4月,Pp13-14.
[3] 呂琛潔.論愛瑪中奧斯丁的女性主義觀.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11月,Pp 8-10.
[4] 譚穎沁.簡·奧斯丁與女性寫作. [J].《江南大學學報》2007 (6).
[5] 王潤清.Feminism的釋義追問. [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 (3).
[6] 張莉.簡析愛瑪中的女性主義觀點. [J].《考試周刊》2012 (53).
[7] 周標. 西方文學中女性意識的覺醒與重建.[J].《求索月刊》2013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