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杰
個人簡介:
奪拉木,男,藏族,1974年生,中共黨員,綿陽市平武縣虎牙藏族鄉(xiāng)上游村人。2002年參加工作,現任虎牙畜牧獸醫(yī)站站長,畜牧師。父親把牦牛舞的演藝技術和道具扎制技術都傳授給了他,現有愛徒12人。2009年被四川省文化廳授予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虎牙斗牦牛”代表性傳承人。
“吉祥之寶”牦牛舞的歷史
牦牛舞,藏語是益氓張宰,它是藏族的一種傳統舞蹈,和漢族的獅子舞有些相似。表演時一般需要五個人。一個人扮演牧民,另外四個人扮演牦牛,表達了虎牙藏民族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上天棄邪降福保佑人民幸福安康、五谷豐登,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男耕女織天地合一的美好愿望。
在遠古時期,虎牙藏民族的祖先們使用最原始的刀耕火種生產方式,為了提高生產率,減輕勞動負擔,他們想法追捕野牦牛,并馴服使其耕地。于是,大量的土地得到開墾和利用,藏族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起來。為了慶祝美好的生活人們就模仿野牦牛做成道具,翩翩起舞,所有歡慶的人們圍成一個圓圈把舞動的牦牛道具圍在中間,齊唱本民族的藏歌,感謝上天降臨這溫順的牦牛、幫他們拉地,使他們過上了美好的生活。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原先的野牦牛也就演變成了今天的家牦牛,為了紀念牦牛帶給他們的美好生活,族人們把它貢奉成“吉祥之寶”,而牦牛舞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如今,虎牙鄉(xiāng)已經把牦牛舞開發(fā)成旅游產業(yè),成為族人們創(chuàng)收的又一來源。
由于牦牛舞具有獨特性、地域性、藝術性、觀賞性,它已經被社會各界廣泛認同,2009年牦牛舞成功登上世界非遺節(jié)的舞臺,受到社會各界關注。
傳承人的傷感
生長在虎牙鄉(xiāng)大寨村的奪拉木,是省級非遺傳承人。他的父親曾經是當地牦牛舞的傳承人,也是牦牛舞道具扎制藝人,深受父親影響的奪拉木8歲的時候就開始喜歡上牦牛舞。在他的精心的組織下當地成立了牦牛舞團隊,曾多次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大型文藝演出,受到各級領導高度評價,深受群眾喜愛。奪拉木對記者說:“牦牛舞是虎牙藏民族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特定代表,它代表了虎牙藏民族諸多歷史文化風情,文化內涵深厚、代表性強,可是,今天虎牙牦牛舞的處境日漸式微,各級文化部門重視有限,保護和傳承經費不足,由于利用價值受限參與傳承的人越來越少,人才缺乏,無固定的傳習場所,虎牙牦牛舞在保護和傳承上遇到了很大困難,面臨失傳的境地。在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今天,虎牙牦牛舞應該向獨特性、原始性、藝術性、專業(yè)性、觀賞性方面發(fā)展,集中體現地方民族風情。這是奪拉木給記者提出的建議。
牦牛舞是古老的傳統農業(yè)向現代農業(yè)發(fā)展過渡的具體體現,是反映邊遠藏區(qū)人民生活由貧窮變富裕的具體縮影。研究牦牛舞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脈絡和藏民族人民的生活。保持原生態(tài),突出民族獨特文化,弘揚民族文化風情,提高牦牛舞的社會知曉度,使它走出四川、走出中國、走向世界。這是奪拉木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