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王超
作者簡介:王穎(1989- ),女,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吉林大學行政學院行政管理專業(yè)碩士。
王超(1993-),女,蒙古族,內蒙古通遼人,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材料物理專業(yè)本科生。
摘要:城市“夾心層”群體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是其作為利益相關者表達利益訴求的重要方式。本文根據(jù)筆者實踐調研所獲得的相關數(shù)據(jù)和信息,分析當前城市“夾心層”群體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現(xiàn)狀、存在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夾心層”群體;保障性住房;困境;對策分析
城市“夾心層”群體主要是指在城市中收入介于高收入群體與低收入群體之間的中低收入者,購買商品房對于他們來說價格太高,購買經濟適用房又不符合購買條件,而申請廉租房又不符合資格的群體。本文主要指的是城市中大學畢業(yè)生群體和外來務工群體。
一、問題背景分析
(一)城市“夾心層”群體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情況
1、城市“夾心層”群體對政策制定的參與實踐
通過對大學畢業(yè)生和外來務工人員的問卷調查,僅23.66%的調研對象有過至少一次主動找過政府、社區(qū)或居委會等相關部門反映住房問題的經歷;而對于“如果您反映過住房困難問題,相關部門做出了什么樣的回應”,高達80.82%的人選擇“沒有回應”,僅有2.74%的人選擇“問題已經解決”??芍?,大部分城市“夾心層”群體都沒有過多的對自身的住房問題尋求過政府等相關部門的救助以及對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參與實踐。
2、城市“夾心層”群體希望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途徑分析
對于大學畢業(yè)生群體,40.65%的受訪者選擇參與聽證會,36.36%的受訪者選擇通過網(wǎng)絡媒體,如論壇,微博等新興形式。而外來務工人員中41.38%的受訪者選擇了向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等表達政策建議這一傳統(tǒng)形式??傮w上講,外來務工人員對于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參與程度,較比大學畢業(yè)生群體,仍然較低。電視、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網(wǎng)絡媒體,參與聽證會,是這兩大群體參與政策制定的主要渠道。而向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等表達政策建議以及組織或參與上訪只占到了很小的比例。
(二)政府部門對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公眾參與的情況
目前對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公眾參與實踐非常有限,僅有一些地方縣市所做的小范圍試點工程、調研走訪,以及覆蓋面非常狹窄的網(wǎng)絡公眾參與形式。政策制定主要是根據(jù)國務院下發(fā)的文件以及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的政策規(guī)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政策,在公眾參與政策制定方面還沒有具體、大范圍的操作實踐。在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公眾參與機制和制度設計上非常少,而且具體操作基本上只是為了完成程序上的規(guī)定,沒有真正參考和采納公眾反映的意見和建議。
二、城市“夾心層”群體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一)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公眾參與的重要性
首先,只有社會公眾與政府共同參與,制定出的公共政策才能既符合社會公眾和政府的利益。其次,公眾參與政策制定是保障政策合法化、減少官僚主義和政策腐敗現(xiàn)象的根本途徑。再次,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與公眾的利益密切相關。要保證政策有較高的支持度,就不能忽視政策制定中的公眾的有效介入。
(二)城市“夾心層”群體是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利益相關者
我國城市“夾心層”群體的產生,有一大部分因素源于我國住房政策的缺陷和住房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城市“夾心層”群體住房問題難以解決,與保障性住房政策息息相關。城市“夾心層”群體是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利益相關者。
(三)提高城市“夾心層”群體對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參與度有利于政策更加科學、客觀和反映民意
在公共政策的形成過程中,公眾參與是確保政策符合民意及政策合法化的根本途徑。城市“夾心層”群體參與制定與他們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保障性住房政策,聽取他們的呼聲和建議會使得相關政策更加科學、客觀和反映民意。
三、城市“夾心層”群體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困境
(一)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和制度基礎
雖然法律和相關政策肯定了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權利,但是在具體執(zhí)行方面缺乏詳盡的法律規(guī)定和制度保障,很多只是做了框架式或形式化的規(guī)定,沒有對公共政策制定中公眾參與程序做出剛性要求。尤其在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方面,相關的民意調查制度及政策回應制度都非常缺乏。
(二)政府對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信息公開和政策宣傳方面還需完善
公眾參與以有效的信息為基礎。但目前對于保障性住房政策的信息公開方面,僅在辦公單位的公示欄、政府門戶網(wǎng)站等列出相關的政策規(guī)定,這種信息公開方式給城市“夾心層”群體參與政策制定造成實際困難。在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宣傳方面,政府宣傳力度不夠,方向過于集中。
(三)城市“夾心層”群體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渠道不暢
目前政府采用的公眾參與方式主要有公示、座談會和聽證等,方法簡單,形式有限,且有些成了裝飾性的形式主義。政府提供政策制定參與渠道的匱乏使得城市“夾心層”群體無法自由表達意愿,且表達意見的結果不公開,結果與民意出入較大,一方面導致公民對政府采納其表達的意見持消極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四)城市“夾心層”群體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能力有待提高
公眾自身參與能力低下會造成公眾整體理性能力和政策參與能力的無法提高,這是不利于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開展。公民政治需要公民具有良好的參政議政能力,而現(xiàn)階段我國城市“夾心層”群體對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參與能力還有待提高。
四、解決城市“夾心層”群體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困境的對策分析
(一)完善相應的法律和制度建設
首先,在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制定中,必須以法的名義,真正保障城市“夾心層”群體在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參與權。其次,在具體的公眾參與實踐領域,則要求政府落實相關的制度建設,建立相應的政策制定聽證會、座談會、網(wǎng)絡參與、政策回應等具體的公眾參與制度和方式,且不能只流于走形式、完成程序性任務等層面,要切實能聽取廣大公眾的意見和建議。
(二)加強信息公開和政策宣傳工作
信息公開是建設透明政府的必然要求。信息公開和政策宣傳工作要保證穩(wěn)定性和預見性,使與政策切實相關的群體能夠及時有效地掌握保障性住房的信息,對受眾在接受信息后的行為進行預判并做好相應的應對工作。使城市“夾心層”群體在充分掌握政策的同時,政府能夠及時開展符合“夾心層”群體需要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分配工作。
(三)拓寬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
必須拓展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通過電子政務等方式將政策制定的相關信息公開,可設立公民積極參與政策制定的獎勵激勵機制,使公眾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多元化、合理化、有效化,最大限度地突出城市“夾心層”群體行使參與權的結果,最大限度地調動公眾的積極性。
(四)提高城市“夾心層”群體參與政策制定的能力
城市“夾心層”群體有必要提高參政意識、參政能力,并且還要增強權利意識。應主動了解與自身利益切實相關的保障性住房政策,提高政策理解程度,并積極投入到政策的完善過程中,群策群力搞好保障性住房的落實,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參政能力。(作者單位:吉林大學行政學院)
參考文獻
[1]威廉·鄧恩,公共政策分析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蔡定劍,公眾參與—風險社會的制度建設[M],法律出版社,2009
[3]陳振明,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導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王錫鋅,行政過程中公眾參與的制度實踐[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5]付宇程,論行政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形式[J],法治研究,2011,10
[6]辛鵬程,城市“夾心層”住房問題及解決途徑[J],經濟特區(qū),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