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娟
語文課堂應關注什么,應給學生一個什么的課堂呢?我認為應該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一個對話的課堂、一個感悟的課堂。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們既要留有時間讓學生親歷體驗,又要不失時機地組織班級交流,讓學生把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情感的體察用語言釋放出來。
一、課堂教學必須要以師生“平等”的方式進行
過去語文課上,教師對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傳統(tǒng)的觀念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的一個過程而已。過去的語文課堂教學往往不注重對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而把教師僅僅看成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導下,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平等”的方式進行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把自己的角色從“權威教學”向“共同探討”轉變,把自己當成是學生學習的助手,一位引路人,與學生共建一種平等、互教互學的師生關系。讓學生進入平等的對話氛圍,享有平等對話的權利,這是“對話式”教學的前提條件。
二、和學生共創(chuàng)一個“開放的課堂”
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妙無窮的大自然、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說白了就是要和學生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的、探究的、開放的教學課堂。怎樣才能創(chuàng)建這樣的一個課堂呢?
(一)課前設計要開放
課堂教學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在課前必須對自己的教學任務有一個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課堂前的教學設計是必要的。這種教學設計必須是留有空白、留有彈性的預設,是教學的復雜性與差異性決定了教學過程的生動可變性。這種彈性預設,要從教材中尋找學生心靈的思維活動空間與三維教學目標的最佳結合點,它需要教師有一定的研究力度,要給學生多一點自學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余地、多一點提問的機會,給學生留足自主、自由思維的空間。
(二)課堂教學要開放
問題是學習的動力和起點,學習的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沒有問題,學生就不會深入思考。探究頭腦中不斷生成問題的學生,才能更好地融入課堂參與互動;能提出高質量問題的學生,才可能擁有超凡的創(chuàng)造力,問題的激發(fā)可以使學生迸發(fā)出創(chuàng)新思維的火花。因而教師要讓學生會產(chǎn)生問題、讓學生會表述問題、讓學生會解決問題。
首先,激發(fā)學生“愛問”。老師應呵護學生的奇思異想,允許學生思想上的自由和心靈上的解放,鼓勵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歡提出問題。其次,引導學生“會問”。在學生的提問興趣得以激發(fā)后,教師就引導學會提問,不斷提高提問的質量。學生往往一開始不知道從什么地方發(fā)現(xiàn)問題。在教學中并不是教師要求學生提問,學生就能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需要訓練和培養(yǎng)。再次,讓學生會表述問題。表述問題是指把閱讀中產(chǎn)生的問題用言語表達出來,它有一個由思維向語言轉化的過程。問題表述能力的培養(yǎng)既訓練了學生思維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有了問題,碰到疑難,要會用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最后,讓學生會解決問題。在學習上真正的收獲是不僅在于學生用自己大腦去發(fā)現(xiàn)問題,還在于由疑問而進行的解決問題的過程,完成從不懂到一知半解和深刻領會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解決問題,我們一般分以下三步:首先引導學生設計或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其次引導學生或獨立思考,或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最后引導學生分享解決問題的成果,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在課堂教學中要轉換師生角色
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xiàn)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钡谡Z文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走入單純“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qū)。教師是課堂的主人,對著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在做筆記,兩者都成了書本的奴隸。而“對話式”教學的實質是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手不管了。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就像一條奔騰的河流,如果沒有了岸的約束,就會左沖右突、肆意泛濫。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承擔起“組織者”、“引導者”這一角色,既要讓這河水滾滾向前,又不讓它沖出了堤岸。這樣“對話式”教學就有了保障。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身份是一名“組織者”、“引導者”?!皩υ捠健苯虒W是在平等、開放的氛圍中進行的。教師要調動其他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其他學生參與進來。但由于“對話式”教學討論的次數(shù)較多,難免有時會出現(xiàn)課堂喧鬧的情況,這時教師應組織好課堂紀律,保證對話正常有序地進行;當學生各執(zhí)己見、不能互相理解而爭執(zhí)不下時,教師要糾正對話雙方的思維錯位,使之正面碰撞。學生對話時對問題的回答其見解固然有獨特透徹的時候,但大多數(shù)時候不成熟,不全面或者只停留在表面。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去思考、探究,啟發(fā)學生繼續(xù)對話。
在學生討論時,教師也可積極地參與學生的討論,對學生的見解給予一定的評價,以自己的學識、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互動。這當然要避免“搶戲”,在對話時學生始終是課堂的主角。通過師生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及時地加以改進。學生也能在這一過程中受到啟發(fā),增長見識,找出自己的優(yōu)缺點。
“對話式”教學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它使學生在對話中豐富知識、增長見識、體現(xiàn)自我,成長為具有主動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和合作精神的新世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