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剛
2003年8月末,我接手了初一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正式參加了新一輪的課改活動。此次課改涉及面廣,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功能、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等方面,可以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革命。
我所教的兩個班級都有五十多人,班額較大。剛開始進行課改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手忙腳亂、顧此失彼的局面。有的時候心里想著課改,自己想少講課,讓學生多動腦,卻常常怕沒講到的地方學生不會而導致滿堂灌;有的時候,按著課改精神,啟發(fā)、引導學生,讓學生自行合作、探究,卻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根本不參與,在旁邊自尋其樂,有的甚至借討論之名而做些搞笑之事。新課改是一個新生事物,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循,更沒有什么經(jīng)驗值得借鑒,自己只能硬著頭皮去摸索。
一、注重師生互動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力。實驗開始時,我就把課改精神貫穿于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重在啟發(fā),貴在引導,妙在點撥,巧在如何幫助學生設計正確的學習思路,選擇正確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活潑、興奮的狀態(tài),讓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chuàng)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教師始終不能忽視自己的角色定位,適時點撥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發(fā)展他們的實踐能力,促使學生學習能力的遷移,使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整體、深刻、靈活。
我認為新課改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求教師必須把課堂方法從“注入式”“填鴨式”轉變?yōu)椤盎顒邮健钡?。信息交流是多向的,不僅教師與學生有相互的交流呼應,學生之間也有相互的交流與呼應,從而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信息交流立體網(wǎng)絡。運用“活動式”教法,課堂氣憤熱烈,學生主體地位突出,有利于學生暢所欲言,廣泛交流,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在心靈和智慧的碰撞中得到激活和發(fā)揮,從而最大限度地增進教學效果。
二、加強競爭機制
我們班的學生普遍存在著一個問題:不點名絕不回答問題。你越是說“誰來發(fā)表一下意見?”越是沒有人回答。我?guī)状谓o他們講主動回答問題的好處,結果依然如故。經(jīng)過冥思苦想,我想出一個好辦法—加強競爭機制,用搶答題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發(fā)言熱情。
具體做法是:每一節(jié)課都用臨結課的三、五分鐘出一些快速搶答題,內容包括本堂課的,也包括本篇文章的,大到具體問題,小到教師講的每一個小知識點。學生們都有強烈的榮譽感,這種做法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過了一段時間,我又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那些學困生仍然不參與,有的時候,他們反映稍慢一些,別的同學就已經(jīng)搶先說出了答案。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出問題之前先說明本節(jié)課由那些同學搶答,其他同學做好筆錄,這樣就給那些學困生創(chuàng)造了答題的機會,其他學生再適時給以掌聲鼓勵,給這些學生以信心,使他們慢慢地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接下來我把每節(jié)課回答問題最多的學生做以歸納,裝進學生的學習檔案袋里,同時每周做以總結,看誰主動回答問題最多,評出每周之最。這種做法果然激活了學生的勇氣,同時學生為了能快速搶答問題,上課時必須主動參與到學習中。
三、尊重個性差異,區(qū)別對待
學生的智力是有差異的,有的學生擅長記憶,有的學生擅長朗誦,有的學生擅長表述,有的學生擅長寫作。鑒于這種情況,我在單元測試時,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程度出兩套練習題。A組題較難,適合那些尖子生,內容包含課內,也包含課外閱讀。B組題難易適中,適合一般學生,內容主要是課本以內的,然后由學生自主選題。如果B組題過去測得“良”,現(xiàn)在測得“優(yōu)”,那么他就進步了。學生B組題答得好,那么他們必須答A組題,綜合兩組題對他們進行評估,這樣不同的學生就有了不同的衡量標準。
四、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
評價不等于考試,不等于打分,更不等于排隊。傳統(tǒng)的評價方式往往注重學生的考試結果,對知識的獲得途徑卻置若罔聞,只重結果不重過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習慣于寫出標準,然后逐條對照,像用一把尺子、一個模子檢驗機器零件一樣給學生分出優(yōu)等生、中等生、差生的等級,然后以等級的目光去區(qū)別對待學生。有的教師甚至把每次月考成績都大肆渲染地在班級給予分析總結,并大張旗鼓地貼在班級醒目的位置,久而久之,優(yōu)生和差生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加重心理負擔。優(yōu)等生很怕下次考不好而遭人恥笑,進而死啃書本;差生則會破罐子破摔,從而懼怕考試,甚至討厭考試。對學生來說,知識只有對錯之分,學習結果只有上下可言,這勢必導致學生只關注如何得高分,如何被上一級學校選中,因此出現(xiàn)學生只注重死記硬背課本知識,而淡化能力培養(yǎng)的現(xiàn)實。
新的課程評價標準突出了“發(fā)揮評價促進學生發(fā)展,促進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個人才;注重縱向比較,淡化橫向比較;學生發(fā)展個性化,評價標準多樣化”,這應該是當前評價學生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對一個教師而言,少一些批評,采取“有情”“有別”“富有激勵性”的評語,使學生在微笑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在希望和鼓勵中汲取前進的動力,我相信效果定會不同的。我的評價方式是由教師獨評轉到教師參評、學生自評、互評,使學生通過“自評”反思自己的不足,通過“互評”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
五、建立學生學習檔案袋
學生學習檔案袋是學生的學習及成長記錄。內容主要包括課堂回答記錄、各項活動記錄、學科素質發(fā)展記錄、學科知識成績、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等方面。
如我在講《春》一課時,要求學生根據(jù)五幅圖任意選擇一幅進行繪畫,同時為本課準備一套練習題,這些都可以裝進檔案袋里。
再如,以“黃河”為主題的綜合活動課,有的同學繪制了黃河流域圖;有的搜尋有關黃河的古詩,并配以圖畫;有的搜集關于黃河的各種傳說、諺語俗語等;有的同學為保護黃河寫了倡議書。這些我都把它裝進學生的成長檔案袋,作為學生成長的記錄。
新一輪課程改革包含的內容很多,本人的知識也較為膚淺,這里只就本人日常工作中的做法和各位同仁共勉。我相信,在全社會和全體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新課程實驗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燦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