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王胤輝 古力巴努
【摘要】 目的 探討宮頸環(huán)形電切除術(LEEP)時頸管粘膜環(huán)切對預防術后宮頸柱狀上皮外翻的作用。方法 對126例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其中對照組61例選擇三角形LEEP切除宮頸及頸管組織;研究組65例在LEEP切除宮頸及頸管組織后,再用小環(huán)形電極伸入頸管切除頸管粘膜0.5-0.8cm。結果 術后1、3、6個月進行隨訪,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宮頸柱狀上皮外翻的發(fā)生率1.59%(1/63)低于對照組14.52%(9/62),差異有高度統(tǒng)計學意義(P=0.08);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宮頸黏連狹窄發(fā)生率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LEEP術中頸管粘膜環(huán)切可有效預防術后宮頸柱狀上皮外翻的發(fā)生。
【關鍵詞】 宮頸環(huán)形電切除術;宮頸柱狀上皮外翻;宮頸上皮內瘤變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57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325-01
宮頸環(huán)形電切除術在臨床上已廣泛應用,其術中、術后并發(fā)癥也逐漸引起重視,如圍手術期出血、術后病灶殘留與復發(fā)、宮頸管狹窄、對妊娠和分娩的影響等,其中宮頸柱狀上皮外翻是LEEP術后一種較常見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8.61%-34.72%。為進一步探明術后宮頸柱狀上皮外翻的原因,尋求有效預防措施,本研究的126例宮頸上皮內瘤變(CIN)患者進行了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婦科門診經宮頸脫落細胞檢查、陰道鏡及組織病理學三階梯方法診斷為CIN,并能按要求進行隨訪的患者12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65例:年齡23-65歲,平均35.5歲,已生育64未生育2例,其中CINⅠ30例,CINⅡ28,CINⅢ7例。對照組62例:年齡22-61歲,平均39.2歲;已生育59例,未生育3例;其中CINⅠ31例,CINⅡ29例,CINⅢ3例。
1.2 方法
1.2.1 設備 采用美國飛尼斯LEEP刀。
1.2.2 操作方法 固定3名醫(yī)生進行手術操作。手術時間選擇在月經干凈后3-7天。LEEP術前先行陰道鏡檢查,切除范圍及電切形狀的選擇根據病變的程度和范圍結合年齡、生育要求。本研究均采用三角形電極進行LEEP,止血用球形電極。一般CINⅠ者選擇小的三角形電極小錐切,切緣在病變外0.3cm,錐切高度1cm;CINⅡ、CINⅢ者用中、大號三角形電極錐切,錐切底邊在病變外0.5cm,高度1.5-2.5cm。具體操作:對照組采用1%利多卡因作宮頸局部麻醉,碘染后在9點或3點處進刀,順時針360°旋切病變組織,迅速均勻,最后一次完整切割病變組織,范圍大者可用三角形或環(huán)形電極補切;研究組在完成對照組同樣的操作步驟后再用小環(huán)形電極(直徑1.0cm)伸入頸管約0.5-0.8cm,分前壁和后壁二次從宮頸內口向外口方向切除頸管粘膜組織。兩組病例如有出血用球狀電極止血,切除標本采用定位標記后以10%的甲醛固定,送病理檢查。
1.2.3 隨訪 術后1個月隨訪創(chuàng)面修復、陰道流血及分泌物情況。術后3個查宮頸修復情況、液基細胞學檢查、陰道鏡檢查,必要時活組織檢查,每3各月隨訪1次,正常者1年后半年隨訪1次,2年后改為每年1次。
1.2.4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①術中出血量:以紗布浸濕面積來估算。浸潤面積達1/3,估計出血量約5ml;浸濕面積達2/3,估計出血量約10ml;整塊紗布浸濕估計出血量為15ml。②手術時間。③宮頸柱狀上皮外翻的發(fā)生率:術后1各月、3各月檢查,宮頸外口見紅色息肉樣增生,突出宮頸表面,為宮頸柱狀上皮外翻。⑷宮頸粘連狹窄的發(fā)生率:術后6各月內發(fā)現月經血流出不出,檢查見宮頸粘連或宮口狹小、小棉簽不能通過為頸管粘連狹窄。
2 結 果
2.1 術后宮頸柱狀上皮外翻發(fā)生情況 術后1各月隨訪,研究組有3例宮頸柱狀上皮充血、輕度外翻,表面見黃色分泌物;對照組有11例宮頸柱狀上皮不同程度外翻,其中2例見粘膜充血、表面覆蓋黃色分泌物。以上5例有炎癥者均給予甲硝唑栓局部應用1-2個療程,炎癥控制后其中4例宮頸柱狀上皮外翻消退。術后3個月隨訪,研究組1例發(fā)生宮頸柱狀上皮外翻(14.52%)。術后1各月、3各月兩組宮頸柱狀上皮外翻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術后宮頸粘連狹窄發(fā)生情況 術后隨訪6各月研究組、對照組均無宮頸粘連狹窄發(fā)生。
3 討 論
隨著CIN的發(fā)病率在育齡婦女中逐年上升,LEEP手術因其安全、簡便、無痛苦、恢復快、治愈率高等優(yōu)點,成為了治療CIN的主要手段,受到廣泛關注。
有文獻報道,宮頸管炎、LEEP環(huán)切過淺、HPV感染是LEEP術后宮頸柱狀上皮外翻的相關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在錐形切除宮頸及頸管組織后,再用小環(huán)形電極伸入頸管切除頸管粘膜0.5-0.8cm,比僅有三角形電極行錐形切除宮頸及頸管組織,術后的宮頸柱狀上皮外翻的發(fā)生率明顯降低,提示宮頸粘膜切除深度不夠是造成LEEP術后宮頸柱狀上皮外翻的主要原因。宮頸炎癥也是LEEP術后宮頸柱狀上皮外翻的一個因素。故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癥和禁忌癥,對有陰道炎者應治愈后再手術,同時術前做好陰道沖洗、術中注意無菌操作、術后積極抗感染治療,從而避免術后宮頸感染,也是預防宮頸柱狀上皮外翻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薛月珍,韓玲,江立珍.不同LEEP術式在治療宮頸病變后宮頸塑造觀察[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6,26(9):1051-1055.
[2] 樊慶泊,Tay SK,沈鏗.子宮頸環(huán)形電切術在子宮頸上皮內瘤變治療中的價值[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1,36(5):27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