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鴿治
摘要:作為英語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非常重要。
關鍵詞:英語教學;探索;實踐;興趣
當前我國的教育提倡的是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這給我們學校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特別是對于職業(yè)學校來說,學生的學習習慣較差,學習能力弱,這就使學生在學習一些學科時會產生一定的困難,如何更好地進行新時期的職業(yè)教育的課堂教學,成為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
英語學科是職業(yè)學校的一門基礎學科。長久以來,部分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以教材為目標,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教學活動主要圍繞語言形式展開,教師往往注重從教材中挖掘盡可能多的“語言知識點”,并幫助學生掌握這些“知識點”。學生課內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聽,記筆記,課后的主要任務是死記硬背詞語用法、語法規(guī)則等;教師講解“知識點”時反復重復,結果每堂課只有幾個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有機會參與語言實踐,而有的學生一周下來連一次發(fā)言的機會都沒有;課堂上,教師幾乎占用了全部時間,成了“主角”,而學生成了“配角”。這就導致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跟不上、聽不懂,大多數(shù)學生只會做題不會活用英語……這與素質教育的要求是相左的。
作為英語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真正轉變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非常重要。教師可以結合所面對的學生的實際,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一、從口語入手,使學生開心學英語
教師在教學中應首先為學生積極創(chuàng)造外語環(huán)境,設法培養(yǎng)學生對說英語的興趣。但是,英語學習中學生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已嚴重干擾了他們的成功:有的學生一周連一次上課發(fā)言的機會都沒有;有的學生擔心自己基礎差,漸漸對英語失去了興趣;為此,教師要努力讓學生克服一切不利于自己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提高學習英語的自信心,讓學生明白任何語言的獲得都是實踐的結果。我認為,經過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如我現(xiàn)在所教班級的學生主動和我或其他學生用英語交流,形成了“Wherever and whenever you are,English is always with you. ”的氛圍,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用英語表達。當然,對于極少數(shù)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教師要“撬開”他們的嘴巴,走進他們的心靈有時十分艱難。為此,教師可以“見縫插針”,每周定一兩個“重點目標”,堅持不懈想方設法做工作。如針對怕出錯而“守口如瓶”的學生我提出了“口語里面沒有錯誤”的口號……
二、關注每一位學生,多鼓勵、表揚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讓每一位學生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同樣受到了教師的關注和尊重,要多表揚和激勵學生,讓他們時刻有成就感,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懷,經常鼓勵他們,只要他們有一丁點進步都要大力表揚,善于公開地“大肆渲染”地想盡辦法表揚學生。因為學生是一個需要肯定、褒揚,需要體驗成功喜悅刺激的青少年群體,尤其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信任和鼓勵會直接影響到學生求知欲的產生和創(chuàng)造力的產生。
三、以民主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聽課興趣
學生除了靠教師適時的鼓勵,幫助學生積累成功的體驗,獲得成功喜悅的滿足外,教師還必須以寬松、自由、和諧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聽課興趣,而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形成良好課堂氣氛的基石。在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一視同仁,尤其注意多給那些自卑感強的后進生有表現(xiàn)的機會,以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以融洽的師生關系促進其學習;在課內教師要盡量了解每個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徹底打破“師道尊嚴”這一影響師生情感的屏障,使每個學生覺得自己在教師心中有一席之地,做學生的良師益友。事實證明,如果每個學生經常感到教師對自己的關心和尊重,便會被激發(fā)出學生健康的情感,不僅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有心理安全感,還能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培養(yǎng)能力。這種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和能力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且對他們今后的發(fā)展都具有潛在的、深刻的導向作用。
四、引導學生多提問
善于提問也是學生學好英語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應引導學生多提問,及時解決學習上的困惑和疑難問題。提問能促使學生思考,而思考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是智力的核心,只有讓學生認真地思考了,提問了,他們的知識才能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學習時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久而久之,就能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認識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追求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因為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遇到困難,產生疑問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因此問題的提出者、發(fā)問者理應是學生。但客觀事實恰恰相反,教師一直是提出問題的主角,有時即使學生回答問題的頻率很高,但學生回答的大多屬判斷、回憶、模仿等問題,學生總是要按教師的提問來學習,而不是根據(jù)自身的需要來學習,有想法也不敢說,語言只能是單向流動,我覺得,這種錯位現(xiàn)象現(xiàn)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時候了。當然,作為教師,我們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要講究策略,以使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為他們提問創(chuàng)造氛圍。實踐證明,這樣做,學生不是學少了,而是學多了,學活了。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