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露
朗讀是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思想感情的基本途徑,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好的朗讀不僅給讀者和聽者以啟迪,而且會起到講解達不到的作用——感受真情、培養(yǎng)語感。成功的朗讀是一個得于心、發(fā)于口、納入耳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讀得進,才能悟得出。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研經(jīng)歷,談?wù)勅绾尾拍茏寣W生讀得進,以發(fā)揮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應有的價值。
一、讀得進,是完成閱讀任務(wù)的前提
在一些公開課、示范課上,很多老師為了完成教案,走過場式地讓學生讀,根本不顧學生讀沒讀完、讀沒讀進。來看特級教師武瓊執(zhí)教的《黃河象》一課,初讀時,武老師讓全體學生站起來讀,讀完的可以坐下。當學生們陸續(xù)坐下后,有一個學生站在那里結(jié)結(jié)巴巴地又讀了五分鐘。此時,聽課的老師們有點兒著急了,而武老師并沒有不耐煩,她認認真真地聽其讀完坐下,并給予了表揚。那個學生顯得很興奮,從來不回答問題的他一節(jié)課發(fā)了三次言,最后一次還非常精彩!課后,武老師說:“這個學生能勇敢地站著堅持讀完,本身就是好學和誠實的優(yōu)秀品質(zhì),如果你武斷地讓他坐下,很難想象他將來會怎樣。所以,不要打斷他。我們語文老師不要以講代讀,不要停留在淺層次的、形式上的讀。這樣學生不僅讀不好、讀不進,也悟不出,學生的認識也不會發(fā)展,教學目標也不會完成,語文教學仍會停留在高耗時、低效率的怪圈里?!彼?,要讓學生積極地讀、主動地讀、充分地讀,只有讀進去了,才能為完成閱讀教學任務(wù)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二、把閱讀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才能讀得進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文章的思想感情滲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之中,讓學生真正感受出其真、其妙、其美是我們的教學目的。而現(xiàn)在大部分教師唯恐學生不理解,不厭其煩地提問和分析,其結(jié)果正如一些專家所說:“教師是把一個美麗的花瓶打碎,手中卻拿著一小塊問學生:‘花瓶美不美?”這個比擬雖有不妥,卻真切地道出了我們不讓學生去讀書、去感受的弊端。而破除這一弊端的唯一途徑就是把閱讀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讀書和思考。
例如《瀑布》一課,幾行短短的詩,卻繪聲繪色地描繪出瀑布之美,那“如煙、如霧、如塵”的美,講是講不出來的。在引導學生反復吟誦后,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合上雙眼,用全部的身心去體驗語言情景,學生情感和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對接,雖然一時說不出瀑布到底有多美,但腦海中卻分明已感受到。再如于永正老師的《小稻秧脫險記》,在初讀課文后,讓學生再讀課文,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句子,進行“質(zhì)疑問難”,學生提出了“一擁而上”“氣勢洶洶”“蠻不講理”“不由分說”“團團圍住”等詞(這些詞語與文章內(nèi)容聯(lián)系密切),此時,于老師并沒有簡單地處理(自己解釋或讓其他同學解釋或自查資料解釋),而是讓學生反復讀課文。讀完第一遍后,于老師問:“對剛才提的問題是不是多少明白點?”少部分學生猶豫地點頭。再讀。第二遍后,于老師又問:“這回是不是又明白一點?”有部分學生肯定地點頭。于老師范讀第三遍后,“這回是不是明白的更多了?”大部分學生點頭,極少部分疑惑,接著于老師要求像他一樣放聲再讀一遍。四遍過去,于老師感到時機成熟,才找了部分同學根據(jù)讀書時自己的理解去和老師一塊兒做動作,原來明白的此時更深刻地領(lǐng)會了,不明白的也豁然開朗了。就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了詞語的意思,更明白了詞語所在句子在文中表現(xiàn)的情感(雜草的蠻不講理和小稻秧陷入危險的無奈),通過于老師這樣巧妙的處理,我們可以體會到學生只有在反復地讀當中,才能體會到文章的意蘊,領(lǐng)悟它的內(nèi)涵。再如《鳥的天堂》中“這美的南國的樹”,我想任何一位教師無論用什么樣的語言也不會把這個句子講得更傳情、更動人。那么,只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才能把不可言傳的情感領(lǐng)悟出來。
三、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才能使其悟得出
我們提倡學生在讀書的基礎(chǔ)上,通過教師的指點,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獨立見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讀書,而且,在讀書的過程中悟出方法。
放手讓學生讀,教師的作用就要體現(xiàn)在參與、指導、引導、評價上,“放手”并非不管不問,教師要指導、引導、疏導,再加上適當?shù)脑u價,成為學生“讀進”和“悟出”的橋梁。我上課時,經(jīng)常說,“讀得不錯!”“有自己的感受!”“你和他讀的不同,能不能說說你為什么這么讀?”等等,主要作用就是放手指導、疏導,以幫助學生悟出。但是,有時候還是需要老師示范的,該放的時候放,該收的時候收,教學才能真正實現(xiàn)教學生學。
于永正老師教《小稻秧脫險記》,“收”的時候,并不是老師直接說怎么讀,而是重在讓學生從老師的示范中去感悟、去領(lǐng)會。“放”的時候,經(jīng)常說這么一句話:“你覺得應該怎么讀你就怎么讀!”一句極普通的話就能使學生深知“感有萬端之異,言有萬態(tài)之殊”的神奇,只有讓他按自己的想法讀,他才能融入文章之中,不斷揣摩調(diào)整自己的朗讀,使自己的感情流露與文章所蘊含之情融為一體。
筆者上《歡樂的潑水節(jié)》一課,當學生初讀感知之后,先范讀,然后讓學生評價老師讀得怎么樣。這里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可模仿的榜樣(獨特感受并非都正確),“模仿”符合學生認知發(fā)展的特點,所以范讀是朗讀指導中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開始我沒有讓學生簡單機械地去模仿,所以“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而是先讓學生去評價,通過評價去深入體會。這樣一是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有示范性;二是鞏固、提高了學生的認識,讓學生主動進步;三是學生評價(學生非常喜歡評價教師)后,總想模仿教師,積極性非常高(在此時,于永正老師會采用欲揚先抑法,經(jīng)常說:“想試一下,我看你不會讀得這么好!自己再練一下,……再練一遍……”此招讓學生感覺到讀好書的方法是他們看書得來的,有成就感,這也正是老師的“圈套”)。教師實現(xiàn)了自己要“教”的東西讓學生“主動學”的目的。這實質(zhì)上就是對學生“讀進去”后“悟得出”的過程指導。
在實施素質(zhì)教育、發(fā)展學生個性的今天,語文教學應責無旁貸承擔既定的任務(wù),將“讀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部分,更需要教師實施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以張揚學生的個性,把素質(zhì)教育的精髓貫徹到教學的每一個細節(ji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