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本文系2011年度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成果(項目編號:SZ2011912)。
摘 要:本文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思考民族性的藝術與世界性藝術之間的關系,以及面對全球化的大潮,如何迎接挑戰(zhàn)和抓住機遇,從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文章主要從三方面進行闡述:民族藝術的生存背景;民族藝術與世界藝術的關系;民族藝術如何進入國際市場。通過網絡、影視等途徑廣泛傳播,將民族的藝術融入到世界藝術之中,使藝術呈現全球化、多元化的局面??傊?,要正確處理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概括為一句話就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關鍵詞:全球化;藝術;民族性;世界性
[中圖分類號]: 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9--01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化成為當今世界最顯著地特征,也成了各界研究人士話題的焦點。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為:跨國公司逐漸增多,比如可口可樂、麥當勞、海爾集團、寶潔等企業(yè)逐漸進駐各個國家,國與國之間進行更密切的經濟合作;信息全球化,憑借因特網、影視以及報紙雜志等傳播途徑,足不出戶就能夠盡知天下事,實現了全球信息、文化共享。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深深滲透到了人類生活中的各個領域1。然而在這樣狂熱的全球化趨勢中,我們不能只看到機遇,更應該考慮到挑戰(zhàn)。因為地球的原貌會被改變,各國獨特的傳統文化會被同化,在這種情況下,藝術領域如何發(fā)展是我們該慎重思考的問題。
1、全球化語境下的民族文化
全球化是人類文明進步又一個新的里程碑,使人類社會發(fā)展成為一個整體,互相聯系、互相依賴生存?,F在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影響非常嚴重,因為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交流都緊密相連。國與國之間的合作交流日益頻繁,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向前發(fā)展,變得更強大,靠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實現的,加強國際間交流與合作是必要的前提。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長期生活,會慢慢地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它是歷史歲月的積淀,是自然形成的規(guī)律,但又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2。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輿論看法就顯得至關重要。一部分人持有支持的態(tài)度,因為全球化確實能夠帶動經濟的發(fā)展,例如自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國民生產總值、人均GDP每年都在快速的增長,另外,很多新鮮的事物也逐漸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中,像西餐廳、麥當勞以及日本動漫都深深地感染著我們,開闊了我們的視野。還有一部分人批評全球化,他們認為藝術全球化其實就是對文化進行侵略。因為現代社會包括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各國經濟實力參差不齊,科學技術、文化也千差萬別。一旦發(fā)生文化碰撞,發(fā)達的國家勢必會占主導地位,將自己的文化觀念強制性的灌輸到其他國家,久而久之,落后國家的傳統文化被掩蓋、母語流失、價值觀受到沖擊3。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世界上有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七千多種語言,有多少矛盾和沖突可想而知。但在此聲明,全球化并不是要我們整齊劃一,而是要求各種文化既能跟得上時代的潮流,一方面積極參加到世界全球化的主流中去,另一方面也要警惕被外來文化同化。既要加強國際社會間的文化交流,又要保持自身特色,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正確處理世界性與民族性之間的關系
全球化語境下的民族藝術構建,在現代社會背景下,顯得非常重要,一個國家的民族藝術是否能夠被國際社會所認可,成為一個民族走向世界的基礎和前提4?,F代社會文化交流越來越緊密,那種閉關鎖國,關起門來過日子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每個國家和民族都形成了其獨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各個民族的特色被其他民族學習和模仿,形成了資源共享的局面。所以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每個民族只有擁有自己獨具風格的藝術文化,才能被其他國家民族模仿和借鑒。其實藝術的世界性和民族性一點都不沖突,世界的藝術文化是我們用于學習和借鑒的,只有看得見其他民族的優(yōu)點、長處,大膽的拿來,并愿意去學習他們的經驗,這樣的國家和民族才不會固步自封,才會進步,一點一點積累變得強大。
3、民族藝術怎樣與國際社會接軌
進入21世紀,我們逐漸意識到,民族藝術如何與國際社會接軌成為一個重要難題。顯然,在想要把自己的東西推薦給他人的時候,前提必須清楚對方的喜好。民族藝術的國際化也是如此,想要讓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自己民族的特色,就必須首先了解大眾的口味,把握好民族與世界的關系,當然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就拿中國影視藝術來說,想要走出中國,打入國際市場,首先要清楚國際市場的走向,視野需要開闊,學會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事物。選擇電影題材結合東、西方觀眾的喜好,使用國際化的電影制作方式,創(chuàng)作出讓東、西方觀眾都能讀懂和接受的影視作品5。有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2001年由李安導演的電影《臥虎藏龍》在北京上映,引來一片噓聲,票房更是慘不忍睹;然而這部電影在美國放映卻得到了觀眾一致好評,并且獲得金球獎。中國人認為這種電影很平常,沒有新意,所以持批評態(tài)度;而西方人恰恰覺得這部電影好在東方韻味十足,充滿中國風情,將觀眾帶入到一個東方的情景中??偟膩碚f,這部電影是成功的,它摸索到了西方觀眾的審美心理,使得西方觀眾接受并且贊美中國影視,使得東、西方影視開始進行交流6。
4、結束語
綜上所述,民族藝術要想真正與國際社會接軌,就要在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了解西方藝術文化,只有這樣才能清除文化障礙,順利融入到國際社會主流中。其實,無論是哪個地域、哪個民族的人,都存在一種共性,這種共性不存在差異,那就是人類的感情,這些心理無論什么民族都是一成不變的。這也正是全球化語境下,藝術的民族性該關注和考慮的。還是那句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參考文獻:
1、胡智鋒,王錕,劉俊,吳雁,余锫,李艷,蘭瑜,鄭智穎,楊曉漪,李一君,楊小玢,孫文玉,張倩,曾子龍.2012年中國電視研究著作述評[J].當代電影.2013(03):26-27
2、胡智鋒,劉俊,王錕,楊繼宇,李磊,張陸園,張瑜琦,吳雪,林沛,扎西,別君紅.2012年中國電視研究論文述評[J].當代電影.2013(03):123-124
3、冷冶夫.電影:從暗房走向天空——首屆國際大學生微電影盛典獲獎節(jié)目綜述[J].聲屏世界.2013(02):79-80
4、2012中國電影高峰論壇暨當代民族影視語言與文化學術研討會[J].當代電影.2013(02):145-146
5、裴繼剛,金寧靈.設計文化的游牧者——埃托·索特薩斯[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91-92
6、鄧楠.民族性與國際化的交融——淺談傳統工藝文化在當代家具設計中的應用[J].當代藝術.2011(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