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霞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課文《楊修之死》節(jié)選自四大名著《三國演義》,學生學習這篇文章既能認識人物、了解故事,又能學會用歷史的、辨證的觀點看問題。針對這篇小說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在課堂上進行了這樣的嘗試。
一、人物對比,明晰矛盾所在
在課堂上,我先讓學生競猜一下曹娥碑上的字謎“絕妙好辭”,這樣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讓文章的兩大人物無聲地站了出來,在感受楊修聰明才智的同時,更引起他們對楊修死因的好奇。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爭當福爾摩斯,在初讀課文中尋找蛛絲馬跡,兩大人物的矛盾和情感變化逐漸顯現(xiàn)出來。
二、演繹情景,感受殺機四伏
我們可以讓學生按照學習小組成立專案組,根據(jù)搜查結果再現(xiàn)情景(專案組之間可以進行交流溝通,共同演繹,比一比哪個組能最真實地再現(xiàn)事實)。課堂上,學生的興致是高昂的,思維是活躍的,想象是奇特的,例如任靜小組再現(xiàn)曹操夢中殺人情節(jié)時,竟安排一個人躺到了講桌上,學生如此之投入是我所沒有想到的。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既提高了學生小組合作的意識,又理清了內容,解析了課文。相信學習與體驗的快樂一定流淌在了每個學生的心里,增強了他們熱愛語文的情趣。
三、追根究底,找出真正死因
結合每個專案組查找的結果,可以展開現(xiàn)場討論:“楊修到底死因何在?”是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是曹操妒賢嫉能,還是別的什么原因?在像現(xiàn)場辦案一樣的氣氛中,學生各抒己見,如大偵探福爾摩斯一樣用自己犀利的眼睛和睿智的頭腦層層剝繭,撥開云霧見云天。辯論賽的形式讓學生在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同時無聲中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辨析論證的能力。楊修死因也就順利成章地找出了,因自己的恃才放曠和參與到政治斗爭使自己“身死因才誤”。
四、辯證思維,關注生命成長
檢驗教學效果的標準不是考試成績,而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健康發(fā)展。所以《楊修之死》不僅是一篇小說,更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印跡。如在評價曹操這個人物時,學生可能會認為他奸詐、心狠手辣,但在學生讀了《觀滄?!贰洱旊m壽》等名篇后,就會感到他的心胸之博大、意志之堅定,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所以,魯迅先生客觀評價他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边@樣,學生就學會了要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弊x史使人明智,在歷史的長河中,這些或褒或貶的人物都會如流星般劃過,但我想人人都是福爾摩斯的課堂經(jīng)歷會在學生的心中留下印記,伴他們成長,助他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