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梅
當延喻對外行人說內(nèi)行話,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我們就會想到“對牛彈琴”這個成語。在我們的教育實踐中,它常常也成為一些教師用來作為譏諷學生的口頭禪。事實上,“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牛并不愚蠢,只是它聽到了與己無關(guān)的聲音而已。如果教育者能夠了解教育對象,學會“對牛彈哞”,“對馬彈嘶”,“對虎彈嘯”,教育豈有不成之理?因此我認為教育的主題甚至是觀點也一定要隨著時代的步伐而行進,我們班主任工作的重要陣地——班會也要與時俱進。就90后的孩子而言,學習好的仿佛只會做題答卷。沒有了自立,不懂人情,偏離了生活。那么,面對這樣的教育現(xiàn)實,我們的主題班會還要千篇一律的陳詞濫調(diào),卻期望達到萬眾一心的神奇效果嗎?下面我摘取我工作中幾次班會縮影呈現(xiàn)給大家,只是在實踐中摸索,不敢言心得。
一、幫學生構(gòu)筑社會化成長之路
(一)通過主題班會,展我禮儀古邦之風明風尚,創(chuàng)造綠色的教育環(huán)境
如何糾正學生張口說話必帶臟字這件頭疼事?已經(jīng)養(yǎng)成的習慣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改變,只能疏導。為此我特意召開主題班會。我把駱賓王的《討武氏檄》原文下發(fā)給學生,先是作為一篇文言文閱讀理解,然后就其中駱賓王痛述武則天罪名累累的部分展開討論,論用詞之極,論陳史之具,論氣勢之礴。但是通篇沒有低俗的謾罵,學生們嘆為觀止,認為也只有這樣的檄文才能吸引各方志士,參加徐敬業(yè)的復唐反武大業(yè),競成大事。我還介紹了網(wǎng)上有名的博客,這些名家名嘴們討論社會問題時貶時褒,都一針見血,入木三分,無論觀點還是風格都值得一賞。我們的學生不會辯只會罵,遇事不但不解決問題,只會激化矛盾。我要求學生們假期瀏覽觀摩名校的貼吧,并布置了要求:看看同齡人們都在說什么,是否如我們一樣在貼吧上罵罵咧咧,我們究竟要向人家學習什么?這種經(jīng)常性的滲透和指引慢慢的就有了效果,隨口罵人的不良風氣得到有效的遏制。
(二)通過主題班會,引導學生學會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身心健康,擁有正確的人生觀
獨生子女衣食無憂,貌似幸福,但是生存的壓力前所未有的加大,整個社會顯然對于獨生子女引發(fā)的一系列教育危機多少有點措手不及。這使處在這樣矛盾漩渦中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額外的凸顯。一次事件,學生們是否能學會從主觀客觀不同角度從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就看老師的引導了。轟動一時的馬加爵案件給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敲了一次大大的警鐘。就這個事件筆者也在班上展開了一次討論,先是把事件的詳細材料下發(fā)給大家,讓學生們充分了解事情的始末。學生們結(jié)合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感受分析馬加爵承受的心理壓力,分析他的性格偏差,家庭教育的缺失,周圍環(huán)境對他的漠視。從這一事件中學生意識到如何以正確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中以及生活中的壓力,學會找到正常的出口排泄負面的情緒。對于這一事件我把更多的探討放在馬加爵周圍的人群身上,看看人群到底在這件事上起了多大的推波助瀾作用從而使得事情到了無法收拾的地步。我問了問題:假如你是馬加爵的同學,你會以什么樣的姿態(tài)和他相處?會不會嘲笑他的土氣?會不會嘲笑他不會普通話?會不會拿他的貧窮說事?即使是所謂的無意之中,所有的無意其實多少都有潛意識在支配。如果學生們能感同身受地體驗一把,其教育效果肯定要好于聽一通大道理。
(三)通過主題班會,從欣賞教育入手培養(yǎng)團隊精神
所有人都意識到團隊在組建團隊時的重要性,一個團隊是否成功,核心力量是某種精神??墒乾F(xiàn)在的學生卻越來越自我,從小開始已經(jīng)被眾人呵護慣了,他們已經(jīng)想當然的認為被呵護是一種常態(tài),別人都得圍著他一個轉(zhuǎn),聽不得意見受不了批評。友愛在自我面前不堪一擊,包容好像應(yīng)該是老一輩的事,如何把這樣的一群人攏到一起,相處的歡天喜地實在不易。我的做法是先從欣賞學生開始,讓他們感受被欣賞的快樂,再引領(lǐng)學生學會欣賞他人。在學期末時我又召開了一次圍繞團隊的主題班會,進一步使學生明確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要具備什么的品質(zhì)。
二、培養(yǎng)學生和諧的學習心境,創(chuàng)造和諧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
教育機會其實隨處可見,只要你心夠細,而有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瞬間,假以利用,會使得課任和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潤滑起來,讓學生從此樂意或者更加樂意聽從課任教師的教導,自己的學習愉快,師生雙贏。有次上語文課,我像平時一樣到教室里看看上課情況時,發(fā)現(xiàn)語文課當時處于停止的狀態(tài),語文老師顯然很生氣,課堂出了狀況!事后我從側(cè)面了解到有一男生在課堂上懶懶散散,并拒絕回答老師的提問,還有幾個學生在下面不懷好意趁機起哄。我一聽也很惱火,但是想想我自己定下的原則:盛怒之時遠離事,平和之心方能行。此事擱置一段時日后,我召開了一次主題班會:我的老師們。在多媒體上展示了各位老師的風采工作簡介,其中還有學生們描寫老師的作文片斷。我讓大家反思,上次課堂上的做法,其損失難道只是錯過幾分鐘語文學習時間而已嗎?是否錯過了人生中更重要的東西?在這樣沒有太多責備,娓娓道來的敘述中已經(jīng)看到幾個當事人滿面羞愧。教育要深入心靈,觸動他內(nèi)心最柔軟的東西才會達到效果。換種方式傳達任課教師對學生的不滿,而不應(yīng)火上澆油,及時甚至夸張地傳達課任老師們對學生的表揚,幫助學生建立和老師交往的平常心,對于師生間的融洽程度都會有著推波助瀾的的影響,對于推進教學工作則是百利而無一害。
用生命去影響生命,用生命去溫暖生命,讓師生在陽光與微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下健康成長,去激活學生頭腦中智慧的火花,喚醒他們生命中蟄伏的善良本性,是我在工作中一直秉承的理念。教育的藝術(shù)是蘊含在點點滴滴之中的,運用好了,嬉笑怒罵都是藝術(shù)。班主任的藝術(shù)就在于要能在不同時期、不同問題出現(xiàn)的時候能運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去解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