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
【摘要】本篇文章圍繞作文結構這一論題來寫,從起筆、承接轉折、合篇這三個角度來談高考中議論文和記敘文的全篇構思方法。因為清晰的作文思路對文章內容與中心是否明確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文章結合相關優(yōu)秀作文驗證理論,有著切實可操作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起筆;承接轉折;合篇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作文到了最后一切都是化繁為簡,我就將作文結構概括為四個字:起、承、轉、合。
一、起,起筆
起,起筆,即是開頭,無論是命題作文還是材料作文,無論你選擇哪種文體,開頭都要擺出你的觀點或看法。即,開頭要解題,點題。如果是命題作文,開頭直接擺出自己的觀點;如果是材料作文,開頭一兩句話概括完材料,提出自己的看法。(開頭壓縮在三、四行內,控制在七八十字內適宜。)如果還有其他話說,請放到第二段,補充說明。
為什么非要這樣呢?因為老師們都希望改卷時第一眼能夠看到你的觀點。就像我們做論述類文章的思路題,總希望開頭就看到作者的觀點,這樣容易解題。
江蘇省多年未考材料作文,2013年高考出了道新材料作文,雖然材料難倒了眾多考生,但是開頭一樣很重要,不要啰嗦,概括材料,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句,然后一句話提出自己的觀點。列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吧:
例一:平庸是麻痹自己的毒藥。接受平庸、自甘墮落的人只能落入市井,與庸碌之輩為伍,和麻木之人同流。因此,我們要拒絕平庸。(命題作文,稍稍解題,即提出觀點。)《拒絕平庸》
例二: 賈平凹說:“人的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重要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沒有明月?!辟Z平凹話中的明月說的不就是我們心中閃過的微光嗎?(2012上海卷高考作文)(開頭引用很好,是一大亮點,如果沒有也沒關系,開門見山,言簡意賅也很好。);?《切不要管中窺豹》開篇:鄭板橋的書法非隸非楷,單個字看歪歪斜斜,整體看卻錯落有致。可見,局部并不能代替整體,若我們只關注局部就可能忽視整體的美。當我們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也不能管中窺豹,而應當用全面的眼光做出一個公允的評價。
【開篇特點】概要引述作文材料+評析點出中心(以“可見”句過渡)十論點(針對評價人立論)(2009上海卷高考作文)
以上列舉的是議論文的事例,如果是記敘文呢,則開頭要簡單交代清楚事件,同時盡量設置一個引人閱讀的懸念。如2008年高考優(yōu)秀作文《好奇心》:一本厚厚的書,有些破舊的筆記本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河南高考優(yōu)秀作文《明天一定要記著開窗》:遠遠的我望見一個粗笨的身影倚在墻上,腳點在疊成的磚塊上,費力地用一竹竿挑著一扇關閉的窗。我知道,又是她在為我開窗,我的眼睛濕潤了,心想:明天一定記著開窗。
二、承、轉,即承接和轉折
開頭的觀點已經(jīng)擺出,下面的內容要分成3-5段。記敘文要有曲折性(轉),寫兩件事。詳略有序,細節(jié)描寫突出。記敘文中“對比”要充分的應用。記敘文的過程重在前后的對比,即曲折,這樣故事有吸引力,通過反差能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或者通過人物的對比來烘托主人公,制造波瀾,在跌宕起伏中豐富人物的性格,點出文章的主題。本篇重點想講議論文,承接的開頭就是列分論點了,高考中議論文的分論點習慣了固定的一些模式,所以一直有套作之嫌。所以建議分論點這樣設置:
(1)用關聯(lián)詞如“雖然……但是……”前后呈轉折結構;或“不僅……而且……”前后呈遞進結構等等。
(2)用問句即選擇問句或“追問”的手法,能夠使觀點一目了然,“追問”的手法還可以讓分論點呈遞進式結構,具有分析透徹的效果。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特別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而所謂的思維訓練就是要多問幾個為什么,通過不斷深入的因果分析,將問題回答清楚,從而解決問題,這樣整篇文章顯得嚴謹,有說服力。如高考優(yōu)秀作文《追問苦難》中前三個分論點是選擇問句:①“追問苦難,究竟它是淘沙的大浪還是生命的磐石?”②“追問苦難,究竟它催人奮進還是令人沉淪?③“追問苦難,究竟是該知難而退還是迎難而上?”而后三個分論點是:④“苦難是什么?”⑤“苦難有什么意義?”⑥“面對苦難,我們該怎么辦?”
(3)用“引用”手法,如《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拿破侖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4)用“對比”手法,將兩種不同的看法作為兩個分論點。如分論點: 嫉妒會讓一個人變得面目猙獰。如歷史上的李斯、周瑜,因為嫉妒落得罵名;欣賞會讓一個人變得和善寬容。如歷史上管鮑的友誼,因為欣賞贏來后人無數(shù)傾慕。
三、合,合篇,也就是小結全篇
一篇作文,開頭與結尾最重要,因為閱卷老師往往一看開頭和結尾就知道這篇文章寫得好不好了。因此,結尾可以如此設置:
如果決定寫記敘文,結尾可用寫景句照應文章開頭,深化主題。如《夕陽愛情》中的結尾:晚霞從盤纏的葡萄藤縫隙里細碎地篩落下來,灑在父親和母親的身上。遠處田野的麥穗金黃燦爛,仿佛和夕陽連成了一體。結尾通過盤纏的葡萄藤寫出了父母晚年獲得了美好的夕陽愛情,相依為命,相互扶持,相互依賴;如歸有光《項脊軒志》的結尾: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本篇結尾看去是記敘庭中的那株枇杷樹,其實是對妻子的無盡的思念與物在人亡的悵惘。這樣的結尾以景襯情,意味深長,給人以無盡的回味。
而議論文的結尾往往要點題,小結分論點,照應開頭,聯(lián)系現(xiàn)實強調文章的中心。如《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中的結尾:一切的一切,從仰望星空開始,由腳踏實地實現(xiàn)。插上夢想的翅膀,還要認真地一下一下地扇動,才能最終飛到夢想的彼岸。如《回到原點》中的結尾:你我即原點,讓我們關注社會,承擔責任,回到原點。每個人的覺醒也是國家回到民眾發(fā)展這一原點的前提,從而,才能讓我們的國家展現(xiàn)出更美好的函數(shù)圖景。
這樣的結尾都能夠聯(lián)系現(xiàn)實,首尾呼應,上下文渾然一體。 如果用一個公式來概括就是:開頭+正面(敘述或論述)+反面(敘述或論述)+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結尾(寫景或議論等)。
只有明確了清晰的作文結構概念,寫作文時才能思路清晰,讓閱卷老師在評卷時一目了然,從而得到理想的分數(shù)。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