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0后代表作家徐則臣在美國愛荷華大學就中國文學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尷尬接受狀況這一話題做了一次演講,他圍繞著“了解中國文學的人很少”、導致“中國文學的世界影響比較小的原因”以及中國文學的突破與完善三個問題,系統(tǒng)地闡述了中國文學在走向世界的進程中應當如何正確處理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
在演講開始,徐則臣就遺憾地陳述了“中國文學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影響很小”這一事實:這些年國外了解中國文學的人依然很少,在國外的書店里,零星散落著幾本中國文學書,許多國外學生對中國文學的認識也僅僅只停留在老子、孔子、曹雪芹等幾個人身上,有的甚至只知道張藝謀的電影。針對中國文學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這一尷尬接受現(xiàn)狀,作為一個具有民族自尊心的中國作家,徐則臣表現(xiàn)出了十分的惋惜與無奈。
導致中國文學的世界影響比較小的原因很多,在演講中,徐則臣主要概括為以下兩點。首先,漢語和漢語文學表達的獨特性造成懂漢語的外國人相對較少,漢語文學翻譯傳播的障礙影響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學的了解。其次,中國文學的獨特性與民族性,造成了西方人對中國文學文本的困惑與不解,這不僅與各國之間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有關系,也與不同民族之間人們的習慣思維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弘揚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滿足了中國讀者欣賞習慣,體現(xiàn)了民族性的中國文學為何難以走進世界文學之林?這不禁引人重新思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一論斷的正確性。
當然,也不能由此定論,文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無法相容。徐則臣指出文學作品的文學性并不是單純的以政治學、社會學乃至更為庸俗的爆料來滿足外國讀者的閱讀與審美需求,而是應該展示中國文學的藝術追求與價值取向,將中國文學的獨特性與世界文學的共通性結(jié)合起來,取其精華,而不能因陳守舊,固步自封。
文學的世界性,是指在相當?shù)膶徝缹哟紊希瑥膬?nèi)容到形式諸方面,世界各民族對某一民族文學作品的認同、共識或共鳴。其中的歷史意識、哲學理趣、道德觀念及藝術上的價值,為世界各民族幾代人和幾代作家所汲取,對于提高人類的文明素養(yǎng),對于各民族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不可或缺、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這類文學作品才可以說是具有了較強的世界性。文學的民族性,是指一種文學在各民族文學的比較中,從思想內(nèi)容到藝術形式,所顯現(xiàn)出的差異性、個性色彩。文學的民族性要充分體現(xiàn)出民族的精神。純粹的民族性,例如政治學、社會學乃至更庸俗爆料也可以獲得西方的青睞,迎合西方人的口味,但是這似乎與文學的意義無關,僅僅只是為了滿足西方人的獵奇與窺探心理,很容易淪為民族劣根性的產(chǎn)物。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放在世界的臺面上廣為流傳、歷久彌新、被世人所接受,必定有其存在的文化共性與思想價值。例如,魯迅筆下的阿Q,就是以世界性的眼光來審視未莊而塑造出來的底層人物形象,其所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價值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一個中國底層農(nóng)民形象所具有的代表意義,他的身上具有人類的共性。阿Q“精神勝利法”折射出來的是世上大多數(shù)底層農(nóng)民所擁有的帶有缺陷的性格與無法自主掌握自己命運的辛酸。正如同徐則臣在演講中所說:“文學說到底是人學,所有人,不管你待在地球的哪個角落,人之為人的那些東西是共通的。我們可以通過這些通約的東西達成理解與共識,通過這樣的文學去相互理解和響應。”文學的獨特性與民族性,只有在具備世界性的前提下,才能超越民族的特殊性而上升為共同性,為他者文化的讀者所閱讀并理解,體現(xiàn)出特性與共性、變異與匯通的統(tǒng)一,達成溝通與情感的共鳴。因此,我們的文學要想走向世界,就必須具有一個世界的標準,需要把本民族的經(jīng)驗納入到一種世界性視野之中,通過本民族的生存狀態(tài)來關懷整個人類的發(fā)展情況。反之,則會走向狹隘的民族主義或者是反人類主義。
中國作家莫言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一定程度上無聲地駁斥了德國漢學家顧彬的“中國當代文學垃圾論”,一定程度上維護了中國當代文學的尊嚴。莫言的獲獎是把世界眼光引向中國作家,成就中國作家與世界文學緊密交流的契機;同時也為中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翻譯機制以及文學批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作家的創(chuàng)作不僅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充分體現(xiàn)出本民族的特色,而且要從獨特的“中國性”中顯現(xiàn)出普世性的價值追求,囊括人類的普遍特性。中國文學要想“走出去”,被其他民族所閱讀與了解,還需要設立比較健全的翻譯機制,盡可能地實現(xiàn)中西的平衡對話。中國文學要想不被西方“殖民化”,不僅要保證良好的文學批評氛圍,真正促進中國文學創(chuàng)作水平的提高,不要善意的“捧殺”和惡意的“棒殺”,而且對西方漢學的西方中心主義要給予有力的學術批判。只有這樣既堅守本民族的特性,又打開眼界,放眼全球,才能做到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完美融合,才能推出更多擁有國際讀者的優(yōu)秀作品。
徐則臣的這篇演講,層次清晰,觀點鮮明。結(jié)合自己在國外駐校的所聞所感,層層推入,表達了其對當代文學在世界范圍內(nèi)尷尬接受處境的認識與擔憂,認真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了獨到的建議。從分析“了解中國文化的人很少”這一文學現(xiàn)象,到客觀分析導致中國文學的世界影響比較小的原因,最后提出中國文學要想走向世界,必須跳出圈子,遵守“拿來主義”,行文條理清晰,邏輯嚴謹,具有很強的說理性。整篇演講結(jié)合實例分析,通俗易懂,沒有艱澀干枯的理論,也沒有拐彎抹角的空話、套話,結(jié)構(gòu)緊湊、一氣呵成,是一篇精彩的演講。
蒯舒,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責任編校:鄭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