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高中語文教師發(fā)現(xiàn),在小學初中原本還能大聲朗讀、大膽表演的學生,上了高中,竟然越來越不愿開口讀書,朗讀水平每況愈下。齊讀尚能有聲,但全體表情木然,字字停頓,拖腔唱讀。倘若某個同學被抽起來朗讀,往往聲若蚊蠅,結結巴巴,將文章讀得支離破碎。同時也有相當多的教師認為學生的朗讀能力在義務教育階段即已形成,到了高中階段無須再行教學,甚至認為朗讀教學功能有限,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沒有太大幫助,在應試中更是毫無用處。這些誤解誤導必然導致朗讀和高中語文教學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割裂,朗讀教學在高中課堂得不到重視也就在所難免了。其實朗讀一直是我國語言教學中一種好的傳統(tǒng)?!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等經典名言都體現(xiàn)著這一重要的學習經驗。而我們很多語文老師卻未能對這種民族化的傳統(tǒng)語文教育經驗加以整理、繼承與發(fā)揚,而是棄置一旁,很長一段時間內忽略了朗讀這個傳統(tǒng)教學的精粹。而且朗誦也是實現(xiàn)新課程三維目標的良好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朗讀更是有著其他教學方法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下面就以本人教學《鳥啼》為例,談談朗誦教學在語文課堂中的作用。
一.朗誦有助于設置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相信學生的朗誦興趣是可以被激發(fā)的。在教學勞倫斯的《鳥啼》時,導入就是通過播放“百鳥爭鳴”的音樂設置情境來激發(fā)學生對“鳥啼”聲和古詩詞句的聯(lián)想與感悟的。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接著請個別學生朗讀,通過聲音來區(qū)別詩句所表達出的情態(tài)美,再由其他學生進行點評,如在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中體現(xiàn)出的畫面美、生命力及作者的情態(tài),學生興致很高。這一過程的設置一方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和心靈的感覺,也激發(fā)了學生運用聲音去演繹的沖動和欲望,為下面感悟勞倫斯的《鳥啼》作了一個很好的感情鋪墊和朗誦舞臺的搭建;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新課程中發(fā)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的要求。
二.朗誦有助于語感的培養(yǎng)
語感是人類在長期的、規(guī)范的言語活動中形成的對語言文字的直覺的、正確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是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語言大師呂叔湘先生認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語感。語文新課標也明確指出:“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倍b讀便是直覺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一種絕好方法。它省略了對文章進行語法、修辭、邏輯、文法等繁瑣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在《鳥啼》教學中主要采用了將朗誦融入評點感悟的方法,將“品—寫—讀”融合起來,以讀促感。要求學生先找出有關“鳥啼”描寫的語句段落,讓學生四人小組先讀一讀,品一品,寫一寫,小組進行交流點評,再進行課堂交流。老師在學生誦讀的基礎上作一定的指導,并要求全體學生模仿著齊讀所鑒賞的語句,從而進一步賞析作者對這一聲聲鳥啼的感受。如:“①鴿子開始不間斷地緩慢而笨拙地發(fā)出咕咕的叫聲。這聲音顯得有些吃力,仿佛還沒有從嚴冬的打擊下緩過氣來;②它們的啼鳴,雖然含糊,若斷若續(xù),卻把明快而萌發(fā)的聲音拋向蒼穹;③它活潑,像泉水,從那里,春天慢慢滴落又噴涌而出;④新生活在鳥兒們喉中凝成悅耳的聲音;⑤它開辟了銀色的通道,為著新鮮的春日,一路潺潺而行;⑥我們耳中充塞的,是新生的造物清明而生動的號音,那造物從身后追趕上來,我們聽到了鳥兒們發(fā)出的輕柔而歡快的隆隆鼓聲”……這些語句運用形象的比喻和通感,調動各種器官,貫通視覺、聽覺和心靈感覺,感悟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啟示,感受生命的律動和不可遏抑。學生小組推舉出組內的代表,一組一句,分別朗讀以上各句,并且告訴大家該怎樣讀,要讀出怎樣的味道來,為什么要這樣讀。而其他小組進行評價,或予以掌聲贊同或予以掌聲鼓勵加油。如學生所感:句①“因為鴿子剛剛從冬天的沉重下舒緩過來,所以不間斷、緩慢、笨拙,這些聲音的特征表現(xiàn)就很有形象感,應讀得沉緩一些,以體現(xiàn)那種吃力感?!本洧凇耙x出一種在含糊狀態(tài)下萌發(fā)明亮的感覺,所以前半句要沉緩,后半句卻要稍微昂揚一點,就像是一種信號,一種召喚?!本洧邸奥牭竭@鳥啼聲,仿佛整個春天的到來,而且這里有一個由少到多,由弱到強的過程,所以應讀出一種輕快感和力量感。”這一環(huán)節(jié)目的是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在朗誦的體悟和朗誦的再現(xiàn)活動中,讓學生的語感得到培養(yǎng),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葉圣陶說過,學習語文“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必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詠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種學習方法”,“一篇作品只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心須多揣摩”?,槵槼身嵉恼b讀,是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xié)調活動的過程,與閱讀相比,更是直覺體悟語言的一個基本方式。所以吟詠誦讀可以感悟文章真諦,在不經意間對語言那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與奇特嚴謹的結構擁有深切的體驗,進入這樣一個美妙的境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保ㄇ濉ぬ票耄?/p>
三.朗讀有助于加深對文本的體驗與領悟
朗讀對理解文本具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边@就說明誦讀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體驗與領悟。因為誦讀不是單純的看字出聲的無思維活動,而是對讀物的再理解和再體驗?!袄首x既有再感受的魅力,又有再體驗的動力,更有自我檢驗的活力。應該說,朗讀引導朗讀者和聽者走向文字作品的更深的去處?!崩缧≌f中的語言描寫,表面上看似平常,而里面卻蘊含著豐富微妙的內涵,并且這些內涵又必須借助朗讀來揭示其深層的含義。在《鳥啼》一文中,就是通過以問題紐帶來帶動朗誦思考的教學體驗。教師出示一組問題:“在鳥啼中,作者引發(fā)了對什么的思考?生是什么?死是什么?生與死的關系是什么?”學生從文本中找到相關語句后能夠自主地吟誦出問題的答案,聲音本身就是一種對生死問題的詮釋。例句:①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死時,生便不存在,皆是死亡,猶如一場勢不可擋的洪水。②生命復生,我們便變成水溪下微弱但美麗的噴泉,朝向鮮花奔去。③在死亡的王國里,不會有清越的歌聲,正如死亡不能美化生的世界。④死去的,就讓它死去。誰能阻撓到來的生命的沖動呢?⑤它從陌生的地方來,降臨在我們身上,使我們乘上了從天國吹來的清新柔風,就如向死而生的鳥兒一樣生命和死亡全不相容,我們是為著生的,或者是為著死的,非此即彼,在本質上不可兼得;同時,他也肯定了生命的價值,春天必然會來臨,誰也無法阻擋生命的沖動,無法阻擋我們對于新生命、新世界的渴望與追求,要向死而生。針對以上語句,學生自由感悟發(fā)言。以下為幾個學生的發(fā)言:老師,我從①中讀出了死亡是一種必然;從②中我讀出了生命的美好;從③中我讀出了要珍惜生命,生命是寶貴的;從④中讀出了一種面對死亡的坦然的態(tài)度,讓我聯(lián)想到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氣概,讀出了“鳳凰涅槃”的向死而生的精神……學生的情思一發(fā)而不可收,通過理解感悟性的朗誦,調動起自身的知識儲備,引發(fā)了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價值的追尋。
所以,朗讀在自覺不自覺間又激發(fā)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精彩的朗讀,能使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深邃的內涵、高尚的情操自然地流淌和顯現(xiàn),誘使學生的審美情趣油然而生。如果朗讀者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被調動,鏗鏘婉轉的音調流入耳膜,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浮現(xiàn)眼前,細膩深沉的情感激蕩心田,朗讀者該是多么陶醉于美的天地?。閱酒饘W生的朗讀樂趣,當然還需要教師本身的誦讀水平的提高,需要教師本身的語文素養(yǎng)的深厚。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在其《智力架構》一書中提出的智能多元論,引起教育家和教師們的廣泛關注。加德納指出,如果給予適當的鼓勵、培養(yǎng)和指導,每個人都有能力使智力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從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朗讀教學能夠對學生的智力發(fā)展予以鼓勵、培養(yǎng)和指導。因此,高中朗讀教學絕不能停留在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順文句、背誦文段這些層面上,也不是僅作為教學的過渡環(huán)節(jié)調節(jié)一下課堂氣氛而已。我們要盡可能地調動起學生的想象與聯(lián)想,呼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朗讀鋪設起一座讓學生走向作品深層,觸摸作品美好品質的橋梁。倘能如此,學生方可享受朗讀,喜歡朗讀,從朗讀中獲得審美的樂趣。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體,讓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主動者,成為生命的真正主人,讓朗誦演繹出生命的律動和精彩!
方麗娟,語文教師,現(xiàn)居浙江杭州。責任編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