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
“練太極拳一定要放松”,這是太極拳老師對初學者一再強調(diào)引以注意的問題。然而,練習者往往會在這個“松”的要求下變得更緊張,動作更僵硬、拙笨。于是,什么是“松”?為什么要“松”?如何才能“松”?就成了太極拳練習者最熱門的話題。
什么是“松”?如何用文字來描述它,用語言來表達它,從肢體上體現(xiàn)它?有人認為“松”就是不用拙力,自己在做動作時多一分不可,少一分不行,只要用出使自己的肢體能動的力即可。這從理論上講是對的,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實現(xiàn)。因為練習者并沒有從理論上認識到什么是“松”,不好把握這個“度”。還有人編排了很多練習“放松”的動作,做起來似乎很靈活,很放松,但是在演示套路時又緊張了,表現(xiàn)不出來。因為套路中的每一個動作都是要放松的,尤其是在推手過程中,那些練習放松的方法更派不上用場,因為對手就是不讓你放松,讓你僵化對方才有機可乘。還有人提出要“大松大軟”,渾身像面條一樣,不用一點力。如果要追求這樣的“松”,那么喝醉酒的人豈不是更“松”?可這樣的“松”有意義嗎?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松”呢?實際上,“松”是一種狀態(tài),它的外在表現(xiàn)為肢體動作的自然、自如、自由,精神面貌的安祥。自然的就不是刻意的,自如的就是不受約束的,自由的就不是被迫的。它的內(nèi)在要求是心理狀態(tài)的平和,肌肉的放松,經(jīng)絡的通暢?!八伞辈皇恰坝幸狻本毘鰜淼模窃陂L期的、若干次的重復當中“養(yǎng)成”的一種狀態(tài)。例如,我們中國人用筷子吃飯,很靈活,很自然,而外國人就不行。因為我們中國人從五、六歲時就學習用筷子吃飯,現(xiàn)在幾十歲了,每天三頓飯,用幾十次,從小時候的不自然到現(xiàn)在的隨心所欲。我們可以一邊聊天,一邊從菜盤中把一?;ń穵A出來,可以隨意地夾起一?;ㄉ祝粔K豆腐。我們不必去考慮在夾花椒、花生米或豆腐的時候,分別用多大力,從什么角度人手。而實際上夾不同的東西用的力肯定不同,用夾花椒的力去夾一塊豆腐肯定不行。但是,這一切就是那么自然、自如、自由,完全是在“松”的狀態(tài)下完成的。原因就是我們幾十年來累計用了幾十萬次筷子,習慣已經(jīng)成自然了,這個動作已經(jīng)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那么,如果練太極拳也是這樣呢?你把一個套路每天練幾遍,練上幾年、幾十年也就自然了,放松了。關鍵在于長期的堅持,若干的重復。當然,前提是正確的方法。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中的一個拳種,別的拳種大都節(jié)奏緊張、動作強悍、氣勢威猛。而太極拳則柔和緩慢、舒展大方,尤其強調(diào)要放松。太極拳要從“松”中去體會身體內(nèi)在的變化。從理論上講,“松”和“緊”是相對的,是太極中的“陽”和“陰”,表現(xiàn)在外面的“松”,都是為了給內(nèi)勁流通順暢的“緊”作鋪墊。所以,“松”是表面的,是“假”的,是手段;而一觸即發(fā)的“緊”是內(nèi)在的,是“真”的,是目的?!八伞钡哪康氖菫榱恕熬o”,是在積蓄、調(diào)動身體內(nèi)部的能量。練習者要在全身“放松”的狀態(tài)下去打通能量流動的渠道“經(jīng)絡”,能夠在需要“緊”的瞬間把能量釋放出去。我們大家都聽說過,前輩高手可以把對手“發(fā)”出丈外,“發(fā)”即是“緊”的表現(xiàn)形式。而從來沒有哪個人會把對手“松”出丈外。
但是,如何才能放松呢?前面我們講了“松”是在長期的、若干次重復后形成的一種狀態(tài)。然而,更重要的前提是練習過程的“正確性”和“準確性”。這里的“正確性”是指選擇的“正確性”,選擇的內(nèi)容包括:老師、拳種、套路?!皽蚀_性”是指具體動作的“準確性”,包括每個動作左右轉(zhuǎn)動的角度,前后進退的跨度,身體擺動的幅度等一定要準確。只有準確的外形動作,才能練出正確的內(nèi)在感覺,俗話說“差之毫厘,謬之千里”。行拳時心理要平和,精神要安祥,動作要自然、自如、自由。逐一去感受關節(jié)的放松,肌肉的放松。感覺自己的身體像一只充滿了氣的氣球,裝滿了水的水囊。在嚴格、規(guī)矩的要求下能“放松”,才是真正的“松”。否則是經(jīng)不起考驗的,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假松”。另外,可以用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松緊帶”去體會“松”和“緊”的辯證關系,當我們把一條一尺長的“松緊帶”拉長到一尺半時,從外形上看“松緊帶”是長了,“松”了,但我們兩手之間的內(nèi)在感覺則是“緊”了。當我們把“松緊帶”收縮時,“松緊帶”越短,外形上“緊”了,而內(nèi)在的感覺越松。如果我們兩手之間的距離小于1尺,“松緊帶”就懈了。這就是我們練拳時要找的感覺,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張馳有度,松緊自如”。當然在具體練習中要有“明師”的正確指導和嚴格要求。
以上是我對太極拳“松”的話題的一點見解,望各位明家指正。(本文作者為楊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府內(nèi)派太極拳第六代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