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妮璇
摘 要: 音樂是以聽覺為基本感受方式的藝術。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聆聽音樂更重要的。因為“聆聽”是參與音樂教學的關鍵,一方面學生可以從聆聽音樂中開闊視野、獲得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提高藝術鑒別能力、音樂記憶能力和藝術審美評價能力。聆聽是音樂欣賞的必用手段,學生們只有在聆聽的環(huán)境中展開想象和分析,才能更加主動、有效地參與音樂,提高自身的欣賞能力。讓學生學會聆聽,是小學音樂教師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 聆聽 小學音樂教學 有效聆聽
音樂離不開聲音,沒有聲音就談不上音樂。音樂是聽覺藝術。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賴于聽覺,因此“聆聽”是參與音樂教學的關鍵。
一、聆聽的定義
聆聽,即集中精力認真地聽,指虔誠而認真地聽取,帶有尊敬的色彩。一個好的聆聽者,需要用心靈與他人對話。我們可以從一首曲子中感受到作曲家想表達的情緒,是喜是怒是哀是樂,還可以以聆聽音樂的方式為他人分擔憂愁,分享喜悅,也可以在聆聽中陶冶情操、促進成長。所以,聆聽音樂并不是簡單地用耳朵來聽,而是心靈的溝通,從中引起情感共鳴,豐富個人內(nèi)涵。
二、培養(yǎng)學生聆聽音樂習慣的重要性
曾有研究表明,人們在各種交往方式中,聽占百分之四十五,這一數(shù)字明確地告訴我們,對于學生們而言,聆聽不僅能夠有效地欣賞到音樂,而且對世界的認知有很大的幫助。若學生沒有養(yǎng)成聆聽的習慣,那么他們對社會的認知和交流能力就很難提高。兒童好奇、好模仿、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聆聽音樂時容易失去耐性,有可能會影響其他同學,同時也不能很好地感受音樂。適量的聽賞不僅能使音樂課的活動動靜交替,而且能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聆聽習慣。音樂教學的基礎首先應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上。音樂教師在教學中要時時關注“有效聆聽”,但對于什么才是真正的“有效聆聽”,還需要進一步理解。讓學生學會聆聽音樂,會聽音樂,愛聽音樂,參與音樂課堂,是所有音樂教師的一項艱巨任務。
《音樂新課程標準》前言指出:“小學音樂要體現(xiàn)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通過聆聽音樂、表現(xiàn)音樂和音樂創(chuàng)造活動、培養(yǎng)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fā)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yǎng),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p>
三、如何培養(yǎng)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
聆聽習慣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這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逐漸形成的長期過程。
1.局部引導
顧名思義,就是教師為了讓學生集中精力聆聽音樂,在教學中,對學生在聆聽過程中的眼神、坐姿、表情和體態(tài)動作等外部動作做出規(guī)范嚴格的要求。第一,要求學生在聽音樂之前,平靜內(nèi)心,保持舒適的情緒。第二,鼓勵學生用動作表現(xiàn)音樂,要求學生自覺維護安靜文明地聆聽。第三,引導學生開闊思路、展開想象、主動理解、情感投入,關注音樂細微變化。第四,讓學生關閉部分感覺器官,顯露聽覺器官的優(yōu)勢和作用。例如有的音樂老師針對音樂風格,常常會利用“閉眼聆聽法”,讓學生關閉視覺器官,靜靜端坐,充分利用耳朵感受音樂。如歌曲《游子吟》,初聽歌曲時,教師要求學生閉著眼睛感受歌曲。由于這首古詩學生都十分熟悉,因此在聆聽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印象。再聽歌曲時,教師依舊讓學生閉著眼睛聆聽歌曲,讓學生分別說說對歌曲的理解。復聽歌曲時,在已學會的前提下,閉著眼睛回想在平時生活中,自己與媽媽間的小故事。其實學生已經(jīng)完全通過多次聆聽,掌握了該曲子。“少成則若性也,習慣若自然也”。時間長了,這些要求就會在他們大腦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
2.情境創(chuàng)設
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要感受的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教師通過講述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引導學生有方向、有目的地聆聽音樂,提出富有思考力的問題,讓學生被所傾聽的內(nèi)容吸引,進而對其產(chǎn)生向往的情緒,由“要我聽”轉(zhuǎn)化為“我要聽”。例如《兩只小山羊》、《彼得與狼》、《鱒魚》、《音樂家賀綠汀》等,學生被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在聆聽過程中,結合故事情節(jié),很好地掌握了歌曲。
四年級《搖籃曲》一課,歌曲旋律優(yōu)美,學生已通過之前的音樂家小故事了解到音樂家舒伯特,因此在學習歌曲時,結合小故事,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第一遍初聽時,教師問學生:“你感受到了什么氣氛?”第二遍復聽主題旋律,讓學生帶著“這段音樂旋律有什么特點”的問題仔細聆聽;第三遍再聽時,讓學生輕聲跟著旋律哼唱,進一步體驗旋律氣息悠長、起伏勻稱的特點,從而將學生引入美妙的夢境中。教師只需做必要的提示說明,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意圖。學生在故事引導下,可以避免盲目、虛無的欣賞,從中受益匪淺,身臨其境。對于那些可以把內(nèi)容故事化和情景化的音樂,我們加以形體動作來演繹,這樣就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思維,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為學生的自主發(fā)展開辟廣闊的天地。
3.營造氛圍
音樂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造和諧和溫馨的氛圍,讓學生的身心得到放松,這樣他們才能完全融入到美妙的音樂世界里。當然,這種師生約定俗成的和諧課堂氛圍,需要平時在課堂上一點一滴的積累和營造。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夢之船》的過程中,教師首先以樂啟思,讓學生閉著眼睛靜靜聆聽歌曲,感受溫馨甜美的旋律。這正是學生初次接觸該曲子。其次,以不同的演唱形式,讓學生感受一次二聲部合唱的旋律,引導學生感受合唱這一演唱形式讓夢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因為這是一首四三拍的歌曲,教師應再次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聆聽曲子,并隨樂律動。第三,感受歌曲強弱規(guī)律,聽音樂,師生一同隨樂輕輕律動,表現(xiàn)四三拍搖曳感與蕩漾感。第四,復聽歌曲《夢之船》,說說歌曲中的小女孩做了一個什么夢?并揭示課題。第五,再聽歌曲,聽聽歌曲中的情緒變化,學唱歌曲。通過不同的聆聽方法,讓學生不僅體驗了歌曲的節(jié)拍特點,還掌握了部分歌曲旋律。因此,教師在接下去的歌唱教學中,減輕了部分壓力。
中國有一句成語“耳濡目染”,它的意思是:聽多了,看多了,自然就學會了。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陣一認為:聆聽的習慣和技能的發(fā)展是所有音樂教育的一致目標。只要在音樂教學中重視學生聆聽習慣的培養(yǎng),就一定能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對豐富學生內(nèi)心世界和健全人格起到積極作用。只要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相信孩子們一定會喜歡、會聽音樂,就能擁有音樂的耳朵。
參考文獻:
[1]章瑋.小學音樂欣賞課有效教學探析[J].吉林教育,2011(23).
[2]中小學音樂教育,2011(1—12).
[3]唐軍琳.談音樂教學中的興趣激發(fā)與培養(yǎng)[J].藝術教育,2006.7.
[4]杜亞娟.淺談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與學生個性培養(yǎng)江蘇教育學會,2006.
[5]王雙.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嘗試邁向新世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