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潔
語文學科是為學生積累語言文字和培養(yǎng)言語能力服務的教學科目。葉圣陶先生也強調過:“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庇嘘P的語文知識、思想文化內涵、審美陶冶,都要圍繞和滲透在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之中。閱讀、寫作、聽話、說話都是技能,只有在親身反復練習、反復實踐中才能獲得。在運用語言過程中學習語言,這是學習母語的必由之路。然而,語文學科的這一非常重要的性質特點常常被忽視了,表現(xiàn)出來的一個明顯弊端便是把講知識當作目的,重講輕練,用繁瑣的內容分析替代扎實的語言訓練,由此使語文課堂教學費時低效。
筆者認為,高效的課堂則是憑借語言文字這一媒介引導學生學習語文、享受語文,體現(xiàn)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次是學習主體——學生獲取知識和能力的渴求得到滿足,促進生命的成長與發(fā)展。學生課課有得,人人有得,日積月累,在潛移默化之中形成語文素養(yǎng)。在一堂課中,使學生得到了哪些能力的訓練,獲得了哪些情感體驗,掌握了哪種語文學習方法,這是高效的語文課堂必須考慮的。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語言習得的興趣
一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中輕松愉快地去獲得,這就是追求教學高效的體現(xiàn)。“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興趣問題。把握兒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母語的特點,讓學生在活潑的氛圍中接觸母語,在生活中去體驗語文,感受語文的趣味性,從而激發(fā)學習語言的興趣。
在情境中進行語言訓練,是求得學生言語發(fā)展的人文關懷。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設文本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把握好課文的意境、基調,根據不同的課文和學生學習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創(chuàng)設情境方法,或是教師語言描繪,或是通過資料補充、文本的、音像的,縮短課文與學生的距離,使久遠的內容貼近學生的實際。不論用怎樣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學習始終在和諧、寬松的氛圍中展開,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習注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走進文本。
如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教學《梅蘭芳學藝》一課,一是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音樂渲染情境:考慮到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距離,上課伊始,于老師就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了一段梅蘭芳的幾句唱段,激起了學生對京劇藝術的好奇和興趣,使學生對祖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初步的感性認識。于老師還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長,演唱了京劇片段,充分調動了學生對京劇的興趣,學生情不自禁地和著節(jié)奏手舞足蹈,可見他們已經愛上京劇了。二是運用多媒體技術播放梅蘭芳的照片,使學生對梅蘭芳有初步的認識,為教材內容的呈現(xiàn)做了充分的準備。三是不斷設置問題,構建問題情境,一開始于老師要求學生帶著“梅蘭芳小時候拜師學藝,師傅為什么對他很不滿意,后來又對他怎樣”的問題認真讀書,然后讓學生說出對詞語“緊盯”、“注視”和“大師”的理解,然后,用“經過……終于……”寫一句話,不斷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調動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四是模擬角色創(chuàng)設情境,形成良好氣氛,在學生閱讀過程中,于老師注重指導學生如同演戲般扮演課文中的角色,加上動作神態(tài)讀,把學生帶到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在角色扮演中,學生的情感被激發(fā),讓學生感受梅蘭芳學藝的感人情景,使學生樂于學,從而積極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渲染了整個學習情境。五是以實物演示構建情境。在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上,于老師可謂匠心獨具,為達成“正確理解詞語的意思”的學習目標,在“緊盯”和“注視”的教學中,于老師請兩位學生上臺扮演“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和“注視著水中的魚兒”兩句的動作,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把他們對詞語的理解表演出來,但是從學生的動作中看,他們的理解還不夠。于是,于老師又請一位學生到前面來,讓他站在椅子上,老師舉起手中的話筒演示鴿子在天空中飛翔,讓學生的眼睛跟著“鴿子”轉動,做出“緊盯”的樣子。于老師又將手中的話筒放低,演示魚兒在池中游動,學生的視線又跟著“魚兒”轉來轉去,表現(xiàn)出“注視”的神態(tài)。以實物演示構建情境,學生通過實踐和探索,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體驗到“緊盯”和“注視”的確切意思,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理解并運用課文中的詞語,學會運用語言的同時,學生初步感到京劇藝術的博大精深。
二、關注學生,立足教材,扎實語言訓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遵循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并以語言形式為載體,進行規(guī)范的語言實踐。注重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并與生活實踐有機結合,將聽說讀寫作為語文課的主要內容,克服非語文化因素干擾。推敲字、詞、句、篇的意思,揣摩語言的意蘊,領會關鍵詞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領略文章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及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等,語文課才更有實效。
1.關注學生,了解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分析學情,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是確立語言訓練點的關鍵因素。從學生的學習語言的思維特點,遵循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考慮學習的難點、疑點,尋找能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言語欲望,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適合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的教學內容。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應當關注學生的需求,貼近學生的言語實際,讓他們快樂地練習,并且練有所得,絕不是把機械地、割裂地做習慣當作訓練。
如在筆者在教學蘇版教三年級上冊《三袋麥子》這一課,首先教給他們讀的方法,要求他們邊讀邊想,并在腦子里出現(xiàn)畫面,進入角色,接著讓學生復述故事內容,然后引導他們發(fā)揮合理的想象續(xù)說故事。例如,得到了豐收的小猴今年會怎么處理它的麥子呢?有的說:小豬,你的一定已經吃完了吧,正好我今年又得了大豐收,所以送些給你吃吃吧;有的說:小猴先留好了一些麥種,然后去了土地爺爺家,見到了土地爺爺就說:“土地公公,感謝你送我的麥種,瞧,我又豐收了,這可多虧了你呀,這些送你吧……”大家的續(xù)編故事講得很好,各有各的講法,氣氛愉悅熱烈,爭著發(fā)言,用這種形式練習說話,既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
2.深入解讀文本,精心設計教學
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教師首先要準確、深入地解讀文本,其次是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再次是靈活機動地實施教學。解讀文本,從普通讀者欣賞性的閱讀、學生學習、教師教學這三個角度,一步一步地潛心研讀文本,把握其語言特點及人文內涵。第一步,教師要作為一般讀者去賞讀,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語言美……第二步,以學生的視角,思考可以學什么、不學什么,學習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學生學習的疑點、難點、爭議點;第三步,從教師教學的角度,落實課標,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和策略。進行教學設計,有兩個因素必須考慮:一個是課標的要求,特別是課標規(guī)定的年段目標,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即一堂課,讓學生學到什么知識,培養(yǎng)學生什么能力,讓學生得到怎樣的思想教育,這是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考慮的問題。另一個因素是教師眼中有學生,了解學生的水平,學生已有的知識、認識和學習能力。這樣才能準確地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3.立足文本,適度拓展
不同的課文,根據內容、語言表達等特點,有重點地挖掘語言訓練點?;蛘咦ブ攸c詞句,難點詞句,品詞悟文,體會情感?;蛘咭哉n題為訓練,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訓練思維?;蛘咴谡n文的空白處留下訓練點,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填補空白,既深化理解又訓練想象與表達能力。也可以在習得教材表達方法上練一練,如句段的“總分”寫法,文體的“說明方法”等,結合課文強化讀寫訓練。一篇文章成為課文時,它必然能體現(xiàn)教學意義,體現(xiàn)在課文語境中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意義。如教學課文《三袋麥子》,研究小豬、小牛、小猴三位人物的個性。(1)打破思維定式,反復咀嚼文字,品出人物新個性。(2)聯(lián)系社會生活探索人物個性的社會價值。小豬式人物能發(fā)揮美食作用,還善于手工業(yè)制作;小牛式人物,理財管家是一把好手,適宜做財務工作;小猴式人物聰明能干善于經營,是企業(yè)家。(3)發(fā)展研究。過年時,土地爺爺又給了它們每人一袋子麥子,它們會怎么做,給學生以延伸、聯(lián)想的空間。
三、優(yōu)化語言訓練方法,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語言訓練的方法形式多樣,關鍵是依據內容而定,選擇合適的形式。從具體的訓練點到學生的實際語言水平,努力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讓學生動口、動耳、動手、動腦,讓學生保持深厚的學習興趣,才能學得活潑,練得扎實。理解詞義、學習生字、指導朗讀背誦、賞讀悟情等都應當是語言文字訓練的范疇。如詞句的訓練可以采用誦讀體味、品詞析句、替換辨析、想象畫面等。概括訓練可以抓中心句段,將關鍵詞語重新組合,以及擴展課題等。閱讀能力的訓練可以朗讀、練語感,品表情達意;默讀,細思考,促進理解,體會表達方式等。
作為課程改革下的教師,我們應當不斷地學習和反思,探索和改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涉及各個方面,而語文課堂教學要追求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要練得扎實、生動,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語文教學不是單純做練習、組詞和填空等孤立進行字詞句式的訓練,而是綜合地進行技能、情感的訓練。我們要以“向課堂要質量”來勉勵自己,鞭策自己,努力在短短的課堂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取得更大的收獲,達到更大的實效,真正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從而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 江蘇省漣水金城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