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妮娜
摘 要:甘肅正寧“11·16”校車事故將人們的注意力一下吸引到被一直忽視的校車安全問題上,作為信息傳遞者的大眾傳媒對于校車安全的報道很大程度上主導了“意見市場”。而在校車安全議題的建構上,都市類報紙因其定位民生的特點也使其責無旁貸地承擔起議題建構的重任。將運用內(nèi)容分析的方法,通過分析《三秦都市報》對校車安全的報道來展現(xiàn)都市類報紙對此議題的建構現(xiàn)狀,探討其做出的努力和存在的不足,最終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校車安全;議題建構;內(nèi)容分析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8-0163-02
隨著校車事故從單一的道路交通安全問題上升為涉及家庭幸福、社會穩(wěn)定的重大民生問題,校車安全也逐漸成為媒體報道的一個重要議題。相比作為“黨的喉舌”的黨報,都市報因其巨大的發(fā)行量、直接進入民眾家庭、傳閱率極高等眾多優(yōu)勢,更好地充當了政府和人民之間信息溝通的橋梁,并且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校車安全議題的建構重任,在吸引公眾注意的同時,正確引發(fā)并引導輿論。因此,本文將通過分析都市類報紙有關校車安全的報道,觀察其在校車安全議題建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一、樣本選擇
鑒于實際操作的可行性,本文以個案分析的形式展現(xiàn)都市類報紙對校車安全議題的報道現(xiàn)狀。在報紙的選擇上,《三秦都市報》是陜西省委主管、陜西日報主辦的一份大型綜合性的日報。以貼近市民、服務百姓為宗旨,是陜西乃至西北地區(qū)發(fā)展速度最快、綜合影響力最大的省級都市報,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代表性。本文據(jù)此選取《三秦都市報》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3日以校車為主要內(nèi)容的報道作為研究樣本具體展開分析,這是因為在對該報關于校車新聞報道的統(tǒng)計中,我們發(fā)現(xiàn)報道集中于2011年11月17日以后,而在2010年之前此類報道很少出現(xiàn),因此選樣具有一定的全面性。
二、樣本分析
(一)內(nèi)容分析
本文主要從報道數(shù)量、主題、版面及類型三個角度分析《三秦都市報》中有關校車安全的報道,從而呈現(xiàn)其報道內(nèi)容和形式上的特點。
1.報道數(shù)量
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3日內(nèi)共有關于校車的報道樣本80篇,其中2010年11篇,2011年62篇,2012年7篇。從月份分布來看,報道呈現(xiàn)集中化的趨勢:2010年全年度至2011年10月報道數(shù)量共計27篇,其中每月的報道數(shù)量均不超過3篇,若按每月30天計算,平均1篇/10天,甚至在有的月份里出現(xiàn)“報道空白”。從2011年11月17日開始,報道數(shù)量驟然增加,11月和12月的報道量占全年總量的73%。這種明顯失衡的數(shù)量分布表明,該報對校車安全議題缺乏長期關注,報道具有事件性、突發(fā)性的特點。
2.報道主題
報道主題是塑造框架的重要變量。在議題主題上,以報道內(nèi)容為劃分依據(jù),報道樣本主要集中在安全事故、安全隱患、安全隱患排查與防治行動、政策法規(guī)制頒和其他五個方面。該項統(tǒng)計不僅可以反映該報在此議題中內(nèi)容上的側重點,還能夠得出研究對象在該報的重要程度。分析得出,該報首先通過報道校車安全事故和安全隱患,告訴公眾“怎么看”,然后通過報道安全隱患排查和防治工作以及相關政策制頒過程來引導公眾“怎么想”,而后者的比例比前者高出22%,這充分說明了該報在引導輿論方面做出的努力。
3.報道版面及類型分布
該報對于校車安全的報道主要分布于重要新聞、速讀、西安新聞、陜西新聞、時事新聞、核心、要聞、專版、幸福民生、車縱橫和周評等版面,由于研究的需要,將報道版面再統(tǒng)分為新聞類、副刊類和評論/ 言論類三大類。此項統(tǒng)計可得出該媒體在報道校車安全時所運用的新聞類型,從而總結出報道的性質。經(jīng)統(tǒng)計,新聞類占首要位置,消息仍然是使用頻率最高的報道類型,占了90%,其中配發(fā)了18張圖片,而評論和副刊類僅占10%,未配發(fā)圖片,這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出該報對校車安全的議題建構多為淺層的事件性報道,在探究校車安全背后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以及人們在如何應對方面做的有所不足。不過,從報道類型的變化情況看,評論的比重從2010年的空白上升到2011年的3篇,這反映出該報也在試圖努力加強挖掘報道的深度,只是欠缺強度和力度。
(二)議題的建構過程
美國傳播學者M.E.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于1972年提出了議程設置理論,該理論指出大眾媒介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議題來有效地左右受眾對某些事實的關注,從而影響其對議題重要性的認知和排序。而一個議題能否影響公眾,首先要看其顯著性以及與公眾的直接經(jīng)驗。其次,要看媒體報道的框架是否與次級象征符號聯(lián)系在一起并具有一定意義,發(fā)言人能否進一步跟進以引起人們關注等。對于校車安全這個議題來說,由于其關系到每個人,故顯著性不言而喻,而公眾對于校車安全的直接經(jīng)驗往往僅限于淺表性的安全事故,對于安全事故發(fā)生的深層次原因以及校車安全背后隱藏的問題卻不很清楚。因此,這就需要媒介通過對議題的建構將人們的認知引向深入。
通過對樣本的分析發(fā)現(xiàn),由全部目標樣本所構成的議題流程具有一個特征,即通過對校車安全事故頻發(fā)的報道,引出校車安全的議題,然后以事故后續(xù)處理和由事故引發(fā)的全國校車安全隱患的大排查、大預防等一系列報道強化人們對校車安全議題的認知,促成公眾對校車安全“意見市場”的生成,隨后通過政府相關政策制頒報道的再次強化,引導公眾零散的意見進行集結,以形成輿論中心。在此期間,媒介通過對“超載”、“校車管理”、“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等一連串符號的解讀,導致最終的意見生成,以此來影響和推動公眾所向往的社會價值和制度改革—校車新國標初稿的確定。因此,該報對校車安全議題的建構可具體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議題生成階段(2010.2.20—2011.11.16)
2010年2月20日,一篇重要新聞版中題為《首部小學校車安全國標7月實施—每座必配安全帶車上必須安裝“汽車黑匣子”》的報道使校車安全進入了受眾的視野,并有效引起其關注。隨后再通過不同版面的26篇報道,將校車安全鎖定為一個新的媒介議題。
2.議題強化階段(2011.11.17—2011.12.30)
該報對于校車安全議題的強化階段從2011年11月17日起到12月30日止,在此階段議題建構的主要特點如下:首先,報道數(shù)量的猛增。該階段的報道數(shù)量占據(jù)了報道總量的73%。其次,報道觸角的深入,從事件性報道深入到事件背后的思考。最后,強調(diào)議題在輿論的生成及其促使政策制頒方面的效用。具體可細化為兩個階段,以發(fā)生在甘肅正寧和徐州豐縣的兩起重大校車事故為劃分,第一階段從2011年11月17日至2011年12月12日。甘肅正寧“11·16”特大校車事故發(fā)生的第二天,相關報道數(shù)量猛增,短短26天,共計23篇文章,幾乎每天都有報道刊登,有時甚至一天刊登3篇相關報道,報道主要關于甘肅正寧校車事故調(diào)查進展情況以及全國上下對校車安全的排查。這一階段內(nèi)公眾意見大量生成,形成了零散的“意見市場”。12月12日,一則題為《我國校車安全條例(草案)昨起征集民意》的報道使得輿論的中心指向了《校車安全條例(草案)》的制定,也將強化階段引入第二階段即2011年12月13日至2011年12月30日。第二階段以12月13日關于徐州豐縣校車事故的報道為起點,18天22篇報道表明了該報以更大的報道密度構建校車安全議題,同時發(fā)表的兩篇周評也試圖將公眾零散的意見集結為有力量的輿論以促使有利于公共利益的政策制頒。
3.議題建構深入階段(2011.12.31—2012.1.13)
2011年12月31日,該報刊登《校車制度不能照搬別國做法》,將校車安全議題的建構更加深入化,此時已不是淺表的對事件進行報道,而是促使強化階段塑造出的輿論催生有利于公眾的政策制度的制頒。2012年1月13日,《校車新國標初稿昨確定》這則報道標志著該報對校車安全議題中安全標準的建構基本結束,與該議題建構中校車安全舊國標的建立構成一個封閉的區(qū)間。
三、結論與建議
(一)努力和不足
1.報道具有“地氣”,但互動性不足
由于都市類報紙接近市民的特性,故報道往往從市民關心的角度出發(fā)進行議題建構,但目前大多數(shù)都市類報紙仍保持著單項傳播模式,由于反饋機制的缺失導致無法充分展開與讀者的互動與交流,無法及時聽見讀者的心聲。
2.報道能夠及時傳達信息,但缺乏長期關注
在對校車安全議題的報道中,都市報一般都能做到第一時間將事件的進展情況告知公眾,以減少信息“空窗期”,避免流言的產(chǎn)生。但都市報對校車安全的關注往往集中于事故發(fā)生后或者學生開學、放假時這段時間,缺乏對校車安全的長期關注。此外,在日常的報道過程中,缺乏對校車安全的宣傳教育,不能很好地從源頭上杜絕校車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3.報道注重資訊傳達,但深度挖掘欠缺。
都市報對校車安全的報道多數(shù)為事件性報道,即內(nèi)容集中于事故發(fā)生及全社會采取的防治措施,這種報道又經(jīng)常以具“時效性”的消息為主,缺乏深度評論,而報紙專門的評論內(nèi)容偏少,故關于校車安全的新聞報道深度不足。
(二)建議
首先,在對校車安全議題建構的過程中,媒體應該更多考慮到與受眾的互動,可以通過設置“溝通墻”或“意見箱”等版塊搜集受眾的建議,這樣不僅有利于反映民意,也能更好地幫助政策制頒機構獲取民情,制定出符合公眾利益的政策來。
其次,為了從根本上降低校車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媒體應在議題建構中加強對校車安全的長期關注,可以定期在固定版面開展校車安全基礎知識的宣傳。
最后,在校車安全的報道中,媒體應更多針對事件發(fā)表評論,采取專題報道或深度訪談等形式,揭開事件的本質,告訴公眾事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這樣有利于將散亂的意見集中到一起形成輿論的中心,按照有利于公共利益的原則,促使事態(tài)向著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人民利益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三秦都市報[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283422.htm.
[2][美]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