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建春,張曉云,譚 燕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不穩(wěn)定的脂質斑塊急劇病變,發(fā)生破裂、出血,繼而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血管持續(xù)堵塞、心肌缺血壞死所致的嚴重疾病。本研究采用參七復脈方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氣虛血瘀型急性心肌梗死,并觀察了患者血脂及頸動脈斑塊變化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所有病例均為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成都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急診科病房收治的AMI患者,其中男27例,女14例,共41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參七復脈方+西醫(yī)治療組)20例,平均年齡為(72±5)歲;對照組(西醫(yī)治療組)21例,平均年齡為(75±7)歲。AMI的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第13版《實用內科學》[1]中AMI的診斷標準制定;中醫(yī)氣虛血瘀證的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胸痹心痛”有關氣虛血瘀證辨證標準制定。
1.2 治療方法 西醫(yī)治療方法參照第13版《實用內科學》中有關AMI的治療方法制定,包括臥床休息、心電監(jiān)測、吸氧、低分子肝素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穩(wěn)定斑塊、硝酸異山梨脂緩釋片擴冠等綜合治療方法。中醫(yī)治療以參七復脈方(人參、三七、山楂等)煎水口服,1日3次,1次100 ml。除低分子肝素療程為2周外,其他治療措施均為6個月。
1.3 觀察方法 觀察患者治療前、治療4周后缺血性胸痛的發(fā)作情況及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檢測血清末端腦鈉肽(BNP)水平;檢查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采用Crouse法測定頸動脈斑塊積分,即不考慮各個斑塊的長度,而分別將兩側頸總動脈(CCA)、頸內動脈(ICA)、頸外動脈(ECA)各孤立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最大厚度(mm)進行相加,即為該患者的斑塊總積分;中醫(yī)證候采用尼莫地平評分法計算療效指數(shù),指數(shù)>70%為顯效,30~70%為有效,<30%無效。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總療效比較 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較療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u=2.15,P=0.03,見表1)。治療組有效率為95.0%,對照組為61.9%。對照組1例加重,出現(xiàn)心力衰竭,經過無創(chuàng)呼吸支持治療后臨床癥狀控制。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總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Table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20920±214375±227對照組21895±246557±204t值0344-2700P值0733 0010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BNP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BN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清BNP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Table3 Comparison of serum BNP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組別例數(shù)治療前治療后治療組202208±18671059±496對照組212153±17641427±589t值0096-2166P值0924 0037
注:BNP=末端腦鈉肽
2.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三酰甘油(TG)、膽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TG、CHOL、LDL-C、HDL-C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IMT值、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積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IMT值、斑塊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IMT值、斑塊積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2.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斑塊數(shù)量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后軟斑、混合斑、硬斑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4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
注:TG=三酰甘油,CHOL=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
表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頸動脈斑塊數(shù)量比較〔 %(n/N)〕
Table5 Comparison of IMT values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注:IMT=內膜中層厚度
冠心病是由于動脈粥樣硬化,冠狀動脈內膜細胞內外脂質聚積,使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和管腔變小,管腔內血流量下降,心肌缺血缺氧導致。AMI則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不穩(wěn)定的脂質斑塊急劇病變,發(fā)生破裂、出血,繼而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血管持續(xù)堵塞、心肌缺血壞死所致[3]。因此,研究了解AMI患者冠狀動脈硬化及不穩(wěn)定脂質斑塊的動態(tài)變化情況對判斷患者病情發(fā)展變化和了解預后均有重要意義。研究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存在密切聯(lián)系,二者之間有著共同的發(fā)病機制和危險因素[4]。研究還表明,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不穩(wěn)定型斑塊的存在與心肌梗死密切相關[5]。因此,頸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實質上是同一病變過程出現(xiàn)在不同部位,可作為預測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成為臨床動態(tài)了解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變化的“窗口”。
近年來,隨著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穩(wěn)定斑塊、抗心肌缺血以及血管再開通療法等綜合治療方案用于臨床,AMI患者的短期死亡率明顯下降,但仍不能完全解決心肌梗死容易再次發(fā)生,或發(fā)生溶栓后出血等問題。而中醫(yī)藥治療具有多環(huán)節(jié)、多靶點、整體調節(jié)的優(yōu)勢和特點,成為近年來治療AMI探索研究的新方向。
AMI屬于中醫(yī)學“真心痛”的范疇,本病多發(fā)于中老年人,尤其在老年人中更為常見。《靈樞·天年第五十四》提到,“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可見心氣虛衰是本病發(fā)生的基本病機?!皻鉃檠獛洝?,血液的運行靠心氣的溫煦和推動,若心氣充沛,溫煦有度,推動有力,則血行流暢,就不會導致心包之絡瘀阻;而心氣虛衰,鼓動無力,則血行無力,血液瘀滯痹阻于心包之脈絡則可導致本病發(fā)生。故《內經》說:“心痹者脈不通”,《靈樞·經脈》說:“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血先死。”《張氏醫(yī)通》也說:“蓋氣與血,兩相循附。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tǒng);血不得氣,則凝而不流?!?清代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中指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力,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勢必遲緩乃至滯阻?!闭鐝埦霸乐^“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盛則流暢,少則壅滯,故氣血不虛則不滯,虛者無有不滯者?!币虼?,AMI發(fā)病的基本病機可歸納為“氣虛血瘀”,屬本虛標實之證,故目前中醫(yī)臨床多以益氣活血方法治療本病[6-7]。
參七復脈方由人參、三七、山楂等中藥組成,具有益氣活血、化瘀通脈止痛的功效。前期研究表明,該方藥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可增強冠脈血流量,改善心功能,增加心搏出量,并具有抗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8],并有改善AMI患者心率變異性,防治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等作用[9]。本觀察結果顯示,應用參七復脈方中西醫(yī)結合治療AMI,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臨床療效,并對患者的血脂水平、頸動脈IMT值有明顯改善作用,提示參七復脈方有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可進一步提高患者的遠期療效。本觀察結果雖未提示治療后患者頸動脈斑塊數(shù)量和性質變化有統(tǒng)計學意義,但斑塊積分顯示出有改善趨勢,需進一步增加患者樣本數(shù)量、延長觀察時間深入研究。
1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1505.
2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69.
3 Waxman S,Ishibashi F,Muller JE.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vulnerable plaques and vulnerable patients[J].Circulation,2006,114(2):2390-2411.
4 MannamiT,Baba S,Ogata J.Strong and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aggregation of major canonry risk factors and acclamation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general population of a Japanese city The Suita Study[J].Arth Intern Med,2000,160(15):2297-2303.
5 李園,陳蘇寧.超聲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冠心病的相關性研究[J].上海醫(yī)學影像,2009,18(4):330-332.
6 韓麗華,王振濤,吳鴻.益氣活血法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4,19(4):235-237.
7 梁靜,石世德.從益氣活血法論治急性冠脈綜合征[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10):1200-1201.
8 冷建春.人參山楂飲對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影響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7,16(1):68-69,81.
9 冷建春,張曉云.益氣活血法對非ST 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變異性的影響[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18):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