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周艷仙 馬娟 何紅娟 趙宏偉 李慶華 張烈
癡呆的精神行為癥狀對照料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陳華 周艷仙 馬娟 何紅娟 趙宏偉 李慶華 張烈
老年期癡呆患者病情持續(xù)性加重和認知功能明顯下降可給照料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沉重的生活負擔。癡呆的精神行為癥狀(BPSD)在老年期癡呆患者中常見,會增加患者的病死率,也加重照料者的負擔,影響患者和家屬(或照料者)的生活質量[1-2]。筆者通過分析老年期癡呆患者的照料者的資料,探討伴與不伴BPSD對照料者生活質量的影響。
1.1 對象 選擇2010-12—2011-12我院老年科、內科老年期癡呆患者104例,按照1∶1的比例收集104例照料者,男54例,女50例,年齡45~69歲,平均(55.0± 10.3)歲。入選標準:(1)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阿爾茨海默病(AD)、血管性癡呆(VD)或混合性癡呆診斷標準[3]的老年期癡呆患者的主要照料者;(2)患者的直系親屬;(3)與患者同??;(4)照料時間在6個月以上,并擔負主要照料責任。與患者關系為夫妻62例,子女(兒媳)42例。文化程度為大學36例,高中28例,初中26例,小學10例,文盲4例;職業(yè)為工人42例,農民38例,干部14例,自由職業(yè)10例;經濟收入每月<1 000元18例,1 000~2 000元62例,2 000~2 500元16例,≥2 500元8例。根據癡呆病理行為量表(BEHAVE-AD)評分[4-5]分為伴BPSD照料者組(BPSD組)與不伴BPSD照料者組(非BPSD組),每組各52例。BPSD組男28例,女24例,年齡47~69歲,平均(55.0±9.3)歲;非BPSD組,男26例,女26例,年齡45~67歲,平均(54.0±8.8)歲。所有照料者均無重大軀體疾病或精神心理疾病,兩組性別、年齡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1)自制一般情況調查表,了解癡呆患者以及照料者的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經濟狀況、照料時間、與患者的關系、費用支付方式等。(2)BEHAVE-AD:含25項分7個癥狀分量表,以評定BPSD。(3)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6]:共74個題目,為多維度評定,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4個維度,前3個維度各有5個因子,物質生活維度有4個因子,每個項目評分標準采用5級(1~5級),評分越高,該維度或總的生活質量越高。由經過統(tǒng)一培訓的本科室專業(yè)人員采用問卷調查與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床邊調查,問卷和量表由調查員統(tǒng)一發(fā)給研究對象,講解填表的注意事項,再統(tǒng)一收回。發(fā)放問卷104份,收回有效問卷104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兩組間GQOLI-74總分及4個維度得分出現(xiàn)一定的差異,兩組間GQOLI-74總分、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維度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1),軀體功能維度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BPSD組與非BPSD組照料者生活質量的比較(分)
本文所指的照料者是指不以接受報酬為目的照料患有身心疾病或有殘疾、缺陷的家人或朋友,并把自己的生活與患者的需要以某種方式聯(lián)系起來的人,一般為患者的配偶、子女等家屬。有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癡呆的嚴重程度、精神癥狀、性別、監(jiān)護人與患者的關系、社會支持是影響監(jiān)護人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尤其當患者伴BPSD時對監(jiān)護人的生活質量影響更大[7]。有時患者不僅不會感謝或配合照料者,反而對照料者充滿怨恨和敵意,甚至發(fā)生爭吵和沖突,也是癡呆照料者生活質量降低的重要影響因素。老年期癡呆患者的自理能力減弱,還常常出現(xiàn)破壞行為,長期繁重的照料負擔是影響照料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8]。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的GQOLI-74總分、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維度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0.01),表明患者伴BPSD時對照料者的生活質量有明顯下降,心理健康程度也有明顯下降;而伴BPSD照料者的軀體功能維度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伴與不伴BPSD的照料者的軀體健康均無明顯損害。心理壓力大是癡呆照料者生活質量降低的重要影響因素,癡呆患者認知功能嚴重下降而且出現(xiàn)情緒行為障礙,類似精神病的癥狀給照料者帶來了極大的心理壓力[7-8]。癡呆患者的照料者每天將大部分時間用于照料患者,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同事、親戚、朋友的溝通,交往范圍縮小,易產生孤獨和寂寞感。同時,照料者不能參加正常的集體活動和文娛活動,不能保證節(jié)假日的休息,得到的外界信息也逐漸減少;此外,患者病情的持續(xù)性加重和費用的增加,給照料者和家庭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
綜上所述,患者伴BPSD時嚴重影響了照料者的生活質量,心理健康程度、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水平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筆者建議,應加強關注伴BPSD的照料者的生活質量,尤其是要關注其心理健康程度。對癡呆患者的BPSD癥狀,也應及時控制,這不僅是癡呆患者的重要診療措施,而且也是提高照料者的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舉措。
[1]陳強,羅玲春,龐麗.綜合干預對癡呆照料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yī)學,2008,20(21):2560-2563.
[2] 郭愛梅,鄧述華.癡呆患者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大理學院學報,2010,9(12):49-52.
[3] 中華醫(y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2-36.
[4]Reisberg B,Auer S R,Monterio I M.Behavioral pathology in Alzheimer's disease(BEHAVE-AD)rating scale[J].J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1996,8:301.
[5] 盛建華,陳美娟,高之旭,等.阿爾茨海默病病理行為評分表信度和效度[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1,11(2):75-77.
[6]張作記.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1,12(增刊):74-81.
[7] 葛小錨,胡同森,陳圣祺.住院老年期癡呆患者監(jiān)護人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7,19(5):273-276.
[8]曹秀英.老年癡呆患者家庭護理者的困擾與生活質量分析[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0,22(2):207-208.
2013-02-22)
(本文編輯:嚴瑋雯)
312000 紹興市第七人民醫(yī)院老年科
陳華,E-mail:ch615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