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玲
【摘 要】新課改的實施對教師如何教學以及培養(yǎng)哪種類型的學生等多方面提出了更多非單一性的要求,教師不再是被強迫“生產”應付考試的“機器”,而是會說、會寫、會想的“高中生”;學生也不是單純地練習題,拼命地背課文,甚至背作文,而是積極樂觀地學習,平靜地面對考試。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和學生應共同應對課改新形勢,相互配合協(xié)作,探討出雙方都能發(fā)揮自身最大潛能的教與學的方式。
【關鍵詞】對話模式 主體性 民主性 多樣性
一 創(chuàng)建并實施對話模式
實施對話模式就是師生之間通過交流溝通,化解教與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矛盾,以望通過對話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課前預習準備
想要學生在課堂上配合教師,不僅教師要備課,而且學生也必須對課堂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說出自己的見解,否則教師只能是“對牛彈琴”。比如《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如果沒有提前預習,難保學生不會把“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中的“河東”理解為“河東獅吼”中的河東,導致偏離了原來的教學理念,甚至越走越遠。
2.教師要積極營造活躍的利于學生發(fā)言的課堂氣氛
有些內向的學生會出于對自己提問的不自信,認為自己的問題太低級,怕被人取笑而拒絕發(fā)言,這種情況嚴重阻礙了對話模式的施展,對學生的發(fā)展極為不利,這時教師要積極應對,多多鼓勵。對于回答好的要及時給予表揚,激發(fā)他們對課堂的自信。這對教師的心理學知識提出了要求。目前,教學并沒有徹底打破舊的模式,新課改尚未全面落實,還有很多地方仍舊是重引進、重理論,忽視了學生的消化、實踐、研究能力,如此下去會導致學生視野狹窄、口才欠缺。
3.整個教學過程要體現(xiàn)新課改特性,充分展示“新”的特色
第一,主體性。在營造和諧氛圍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作為課堂主人公的自在,教與學是放在同一個層次的教學階段,無所謂地位高低。應擺正學生主體地位,讓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讓學生感受到不是字面上的平等,使整個課堂顯示出人文氣息,成為真正的對話平臺,學生互相提問,也能互相解答。聽,用心聽;說,勇敢說。把自己所想、所思說出來,與大家一起交流,共同學習,讓語文課堂成為一個積極活躍的信息交流場所。
第二,民主性。對話模式建立在師生關系對等的基石上,對同一個問題進行探討激發(fā)學生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新觀點,體現(xiàn)個性,充分滿足他們的表現(xiàn)欲,以及對自身能力的承認,將意識進一步發(fā)展為實踐。對話模式正是給了學生表達意識的機會。新課標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賦予了學生課堂上充分的主動權,在師生關系平等的前提下,學生不但要有說的機會,還要和教師、同學一起決定在課堂上說什么,以及怎么說。
第三,形式、內容的多樣性。對話模式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間互相學習、共同發(fā)展的一種教學方式,強調了各種信息的交流。語文是一門深遠的學科,涵蓋面廣,可以說,每一門學科都語文它密切相關,很多信息、知識也都是從交流中產生的,對話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首先,對話模式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內容的多樣性上,對話的內容不局限于教材,如《蘭亭集序》中的“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師生可以一起討論古人這種神仙式的美好生活,設想現(xiàn)在可以怎樣才能活得更自在。這類對話模式既符合課標要求,同時也是一種超越。其次,對話模式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對話方式的多樣性上,對話囊括了教師與學生的互益交流,還涵蓋了學生與學生的互相交流,這是一條多面向的交流方式。
二 積累素材豐富語言知識
隨著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以及學習潛能的挖掘和開發(fā)已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語文學習離不開積累,而語文學科的積累又大致可分為積累字詞、積累素材、積累常識、積累方法、積累思想等方面,其中字詞的積累又是基礎中的基礎,但卻卻又是容易被師生忽略的地方。想想我們的各種優(yōu)質課、公開課,師生互動、高潮迭起、熱鬧非凡,一節(jié)課學完后卻少見有關字詞的教學或練習;日常學習尤其是復習階段,一些學生完成所謂的任務后無所事事,可如果稍加檢查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也許連文中的字詞都掌握不準確,也許在很多師生看來,字詞的學習和積累太“小兒科”。字詞教學固然不是高中階段的重點,但字詞積累卻是不可忽視或輕視的。沒有字詞積累的扎實根基,是無法建起語文能力的摩天大廈。積累即逐漸聚集?!安环e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彼械某晒Σ皇且货矶偷?,都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事實上,學習就是一個不斷積累進而形成技能的過程。在語文學習中,積累就是不斷豐富語言,形成語感和讀寫技能的過程。積累在語文學習中不可或缺。
三 引入信息化教學
現(xiàn)在的學生除了去圖書館獲得更多的閱讀材料外,運用最廣的是多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因為多媒體具有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和獨有的系統(tǒng)功能,可使計算機的視、聽功能全部展現(xiàn)出來,打破傳統(tǒng)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xiàn)給學生,這樣在閱讀方面有了選擇性,學生也更愿意去學習和閱讀更多的知識,在印象中也比較深刻。
課外閱讀的建立和發(fā)展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教師和學生突破了“一切為了高考,高考就是一切”的應試觀念的束縛,從這一看起來小卻做起來難的環(huán)節(jié)出發(fā)樹立了一種嶄新的學習觀念。培養(yǎng)高中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素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