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qū)臨山小學,學?!都亦l(xiāng)的泥娃娃》 社團成員制作的泥塑作品,從多角度沖擊著人們的眼球,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悠久的民族文化,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民族文化與教育的熏陶。
泥巴塑出“好娃娃”
臨山小學地處城鄉(xiāng)結合部。距它不遠的常莊鎮(zhèn)洛房村就是著名的泥塑之鄉(xiāng)。據(jù)史料記載,洛房泥塑歷史久遠,全村幾乎都會做泥塑,在康熙、乾隆年間達到鼎盛。當?shù)啬嗨芪幕諊鷿夂?,學習泥塑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學校充分挖掘當?shù)孛耖g藝術教育資源,確立了泥塑為學校特色教育發(fā)展項目,讓學生學習泥塑技藝,保護、傳承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如何讓孩子健康快樂地學習、生活和成長,已成為學校迫切而又必須解決的問題。” 校長王棟說。學校將家鄉(xiāng)的“洛房泥塑”引進校園和課堂,并設立為校本課程,引導學生了解、認識洛房泥塑,學會制作和傳承,更重要的是在以泥塑人,在泥巴塑出“娃娃”的此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開拓精神。
優(yōu)勢項目向辦學特色轉變
如何利用孩子們“愛泥巴”的情感,引領他們在摔摔打打中“玩好泥巴”,使泥塑教學更有效、更全面地提高孩子們的綜合素質?臨山小學制定了特色教育發(fā)展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分步驟、有計劃地推進泥塑特色教育。在師資培養(yǎng)上,學校本著專兼并舉的原則,采取就地取材的辦法,讓部分有一定美術基礎的教師兼搞泥塑教學,做到邊實施、邊開發(fā),邊挖掘、邊總結的方法,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一支有一定水平的泥塑教育師資隊伍。學校還利用本土優(yōu)勢,聘請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藝術家”稱號的洛房泥塑的第四代傳人張玉明,到校指導教學,定期輔導學生。
在育人方式上,他們堅持“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鄉(xiāng)土化、鄉(xiāng)土課程特色化”的教學思路,由最初以興趣小組形式開展泥塑活動,逐步將泥塑納入校本課程計劃,實現(xiàn)全員參與的目標,努力打造泥塑這一特色教育品牌。在此基礎上,學校還將泥塑與學校整體工作結合起來,逐步開發(fā)出校本教材《家鄉(xiāng)的泥娃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教學體系,實現(xiàn)泥塑從優(yōu)勢項目向辦學特色轉變。
學生因此看到了進步
讓孩子們真切地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僅僅依靠平時的制作是不夠的。只有讓孩子們身臨其境,用手去摸、用心去想;才能真正激發(fā)他們對民族文化的熱愛。近年來,臨山小學還建立了校外泥塑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到洛房村開展“以泥塑人”等主題教育綜合實踐活動,收集整理泥塑歷史,泥塑故事,激發(fā)學生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強烈感情,讓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升華。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了發(fā)揚,獲得了滿足感。 在泥塑特色教學的推動下,孩子們在自主探究、親身體驗的活動中,不僅感受泥塑造型的美感,掌握泥塑制作的手法,而且在玩泥巴的過程中,也鍛煉了意志、培養(yǎng)了做事專注細心的習慣,讓每一個學生看到了自己的進步。
“在沒有接觸泥塑之前,我覺得捏泥巴一點都不好玩。自從上了泥塑課后,才發(fā)覺這是件有趣的事??此坪唵蔚哪啵蠋熢谑稚洗暌淮?、捏一捏,一下就變成各種造型?!睂W生李琪說。學生劉穎說:“在泥塑課上,老師教我們捏過大公雞。通過這節(jié)課,我明白了無論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只有細致觀察, 做事才能胸有成竹,做出來的東西才會更加逼真?!?/p>
如今,泥塑已經成為臨山小學獨辟蹊徑的特色品牌。去年5月12日,全國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與辦學特色研討會在臨山小學召開。來自北京、重慶、甘肅、內蒙古等14個省、市、自治區(qū)的400多名代表,被孩子們的泥塑作品深深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