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中,關于作文的說明是最穩(wěn)定的一塊,近20年沒有什么變化。我仔細地查看了一下,發(fā)現(xiàn)只有少數幾個地方有改動,比如2010年以前在“寫作”板塊下是這樣一句話,“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他常見體裁的文章”,2010年以后改成了“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這是變化最大的一塊。還有關于書寫規(guī)范的問題,以前要求“標點正確,書寫規(guī)范”,可能是覺得不夠具體明確,后來改成了“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且還補充說明,“每一個錯別字扣1分,重復的不計”。這兩處改動,我以為都是考試說明的亮點。因為,作為一個部頒文件,明確規(guī)定能寫什么樣的文章,規(guī)定書寫的要求,是必要的,也是合乎作文考查要求的,也有利于指導后期的作文評分。
關于從“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他常見體裁的文章”到“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的變化,這里還要多說兩句。到底為什么要這么改呢?首先,要排除不是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高中新課程改革從2004年9月開始試行,山東、廣東、海南和寧夏等四個省區(qū)率先進入,2007年高考,要說是“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那么應該從2007年開始改,但結果不是。這就說明這一次改動與新課程關系不大。但要說一點關系都沒有,也不符合實際。本次改動很可能有來自一線教師和來自閱卷現(xiàn)場的反饋,老師們可能覺得,再強調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已經不符合高中作文教學實際了,新課程的要求應該更高一些。當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說試卷上出現(xiàn)了“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就說制定考試說明的專家們,在寫作部分也相應地做出了調整,這樣說,也太低看了這些專家們。這是一種機械論。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來自文壇的變化帶來的沖擊。進入新世紀以來,網絡文學異?;钴S,文壇的寫作類型不斷分化,特別是博客寫作十分強硬地進入了文學創(chuàng)作,網絡上的各種創(chuàng)作形式空前活躍,這些都沖擊著傳統(tǒng)的文學樣式。2009年湖北大膽吸收一些網絡作家進入作協(xié),緊隨其后,中國作協(xié)也吸收了網絡作家進入,這是官方的表態(tài),表示承認網絡文學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了。這來自官方的表態(tài),無疑又將方興未艾的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推向了高潮,傳統(tǒng)的小說、散文、詩歌、劇本等樣式終于無法獨領風騷了。這是草根文學創(chuàng)作的勝利,也是民間文學的練兵場。在這種情況下,深受影響的恐怕還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而是這些自幼就與電子閱讀和電子創(chuàng)作捆綁在一起的莘莘學子們,他們天然的就喜歡網絡。他們壓根不想知道統(tǒng)治中國語文教學近60年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教學文三分法”是些什么東東?老師們疑惑了,制定考試說明的專家們也該有一些疑惑吧,然而,學生們不疑惑,他們很高興,他們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自由世界——網絡世界帶給他們的自由、奇遇、變化、驚悚和狂歡還在不斷產生。所以,考試說明及時地將原來的“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他常見體裁的文章”,改成了“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不僅較好地適應了學生的寫作實際,而且也很智慧,這樣歸類,范圍寬,束縛少,更有利于學生發(fā)揮寫作才情。我以為這是高考作文考試說明改得最有成績的一點。
說完了成績,下面我就要重點說一說考試說明的問題了。我先將全國卷考試說明中關于“寫作”板塊的條文呈現(xiàn)出來:
作文考試的要求分為基礎等級和發(fā)展等級。
1.基礎等級
(1)符合題意;(2)符合文體要求;(3)感情真摯,思想健康;(4)內容充實,中心明確;(5)語言通順,結構完整;(6)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
2.發(fā)展等級
(1)深刻。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揭示事物內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fā)作用。
(2)豐富。材料豐富,論據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
(3)有文采。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xiàn)力。
(4)有創(chuàng)新。見解新穎,材料新鮮,構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獨到之處,有個性色彩。
下面進行辯難。
辯難之一:作文考試如何分“基礎等級”和“發(fā)展等級”?
我們經常聽作家說,這個作品不怎么樣,只能算個二流作品,這個作品好,堪稱經典。若問及怎樣好,就需要做一番分析的功夫了。怎樣分析呢?還得從作品的主題、內容、結構、細節(jié)、語言等方面去分析。這可能是次要的,主要的還得看作品是否深入地反映了社會生活,是否生動地反映了作家的見識和情懷,作品是否為讀者提供了足夠多的思考場域。
是不是受此啟發(fā),考試說明就理所當然地把高考作文分成了“基礎等級”和“發(fā)展等級”呢?不得而知。但這樣分,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高考作文評分標準的機械化。下面請看高考作文的評分標準:(以“2012年高考北京卷作文評分標準”為例)
大家都知道,讀一部著作,或者讀一篇文章,好與不好,先是一個總體印象,是一個基本判斷,然后再細想,分析出一些子丑寅卯。先入為主地把作文分成四個等級,這個劃分的依據是什么呢?而且從“緊扣題意,中心突出”到“符合題意,中心明確”到“基本符合題意,中心基本明確”,又如何區(qū)分呢?不知參加高考作文閱卷的老師是如何劃分的。我參加過高考作文閱卷,判斷的依據仍然是自己讀文章的基本經驗,需要評分就再細想想,評分的依據也是自己多年來閱讀積累的知識。這個“緊扣、符合、基本符合”,和“突出、明確、基本明確”,怎么能夠區(qū)分得如此涇渭分明?而且“以50分為基準分,向上浮動”、“以40分為基準分,向上浮動”、“以30分為基準分,向上浮動”、“以29分為基準分,向下浮動”,除了用秤來秤——讓秤砣滑來滑去,其他的難道還有什么辦法嗎?
再說,我如果是一個考生,寫出來的作文完全符合“基礎等級”,也就是說,“符合題意;符合文體要求;感情真摯,思想健康;內容充實,中心明確;語言通順,結構完整;標點正確,不寫錯別字”,你怎么能夠只給我“基礎等級”的分呢?你應該給我高分甚至滿分才是啊!因為這就是你們要的“標準”!據說,“基礎等級”是40分,“發(fā)展等級”是20分,加起來是60分,如果寫出來一篇符合“基礎等級”的作文,只得了40分,你說是不是有點冤?
所以,我不贊成將作文人為地分等級,作文能力的考查應該宜粗不宜細,宜綜合,甚至可以模糊一點。
辯難之二:“符合文體要求”是一個舊條文,應該刪掉的。
剛剛還說了,考試說明中要求“能寫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章”是一個進步,也符合當今寫作的實際情況,因為的確有很多文章不好歸類,但大致上劃分為“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或許暫且是一種穩(wěn)妥的做法,這樣分類盡管模糊一點,但不至于死磕。不幸的是,這一句話又給“導”回去了。
所謂“符合文體要求”,骨子里不就是“能寫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及其他常見體裁的文章”那一套嗎?另外,從學生寫作的實際來看,他們也早就過了初中那種寫“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的低級階段了,現(xiàn)在他們寫的文章,敘述、抒情、描寫、議論和說明兼而有之,文體上很難歸屬于記敘文、議論文和說明文了。
大作家張愛玲有一個精短的作品《愛》,被很多人喜歡,那么,你也來看看,它應屬于什么文體——估計就不好判斷了吧!說它是虛構的,像小說,可;說它是真實的,像散文,也可;說它是一個小品呢,是不是也可以?若要說是一個片段,什么也不是,不也可以嗎?但無論它是什么,都無法掩飾這一篇經典作品的光輝!
這是真的。
有個村莊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許多人來做媒,但都沒有說成。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門口,手扶著桃樹。她記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對門住的年輕人,同她見過面,可是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離得不遠,站定了,輕輕的說了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她沒有說什么,他也沒有再說什么,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就這樣就完了。
后來這女人被親眷拐了,賣到他鄉(xiāng)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門口的桃樹下,那年青人。
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嗎?”
所以,“符合文體要求”這一條應該刪掉。應該放手讓學生去寫,說不定哪一天,某個考生新創(chuàng)了一種文體呢,也說不一定??!
辯難之三:為什么要強調“思想健康”呢?
強調“感情真摯”,我以為是對的,強調“思想健康”就不對了——上海卷這八個字是倒過來說的,“思想健康,感情真摯”,更可怕?!八枷虢】怠崩锷钌畹夭刂C!
說大一點,這是要求培養(yǎng)的學生與主流意識保持一致,不允許你有自己的思想,不允許你亂說亂動,只允許你守規(guī)矩,最好是呆坐著。你想啊,總是強調“思想健康”,就逼著你想,我這樣做、這樣想、這樣寫健康嗎?久而久之,你不就與主流意識保持一致了嗎?因為有這個高帽子戴著,所以許多內容也不能寫了,許多考生只能唱贊歌,不能出罵聲。比如,你能在高考作文里寫生活的悲苦嗎?——這悲苦還不是社會陰暗面吧?也還算是生活的真實情況吧?但估計許多考生是不敢寫的。曾經有一個考生寫文章諷刺、調侃老師有償補課,語言幽默俏皮,內容生動形象,構思也見匠心,結果遭到閱卷老師一致圍攻,最后給了個四類文了事。這就是“思想不健康”的后果!可問題是,如果一個學生到了高中,還不具有分析批判的能力,對社會上的陰暗面缺乏起碼的警覺,他還算是一個正常的青年人嗎?今后,他還能有良知、有尊嚴地活著嗎?
其實,一個作家只要能做到描寫生活真實,就算是好作品了,我們不是經常評價一部好作品說,“逼近生活的真實”嗎?又有多少作家寫的作品稱得上“思想健康”呢?若是在寫得真實的基礎上,還能夠提供一些正能量的東西,這作品基本上就算是經典,可以進入不朽了??赡銋s這樣“要求”我們的考生,這不是難為他們嗎?
說小一點,這種“正面引導”于作文導向極其不利,甚至只能適得其反,不僅不能引導學生健康積極地去生活,去思考,相反,卻引導他們說假話,套話、空話。經常聽到一種聲音,說學生說假話、套話,是因為高考作文題目出得不好,讓學生沒話說,可能是有這方面的原因,但考試說明這種虛假的引導是不是才是罪魁禍首,是禍根呢?
著名特級教師程翔講過一個典型的例子。北大附中學生段植川寫過一篇關于愛情的作文《我不認識她》,引起極大的爭議。許多老師認為該文思想不健康,程翔老師認為此文情感真摯,思想很健康,因為愛情本就是古往今來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內容。你看,老在那高唱“思想健康”是多么害人,弄得我們的許多老師居然認為學生作文因為描寫了愛情,就思想不健康了!高考指揮棒的魔力太強,沒有人敢不聽啊?。ǔ滔栉恼隆丁罢媲閷嵏小迸c“思想健康”》見《中學語文教學》2013年第1期)
“思想健康”這個“魔鬼”轄制高考作文近20年,不,至少是30年,對作文教學的轄制可能更長,將近60年!今天,它總算是浮出水面了,對此,我們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我認為,高考作文應旗幟鮮明地強調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寫真情實感,寫出自己的見識和情懷。這才是正途!
辯難之四:什么是“中心”?怎樣才算“中心明確”?
“內容充實”沒話說,“中心明確”就有問題。
“中心”本是一個政治名詞,有一定的時代色彩,比如說“以階級斗爭為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在“紅領巾教學時代”,“中心”這個詞取得了突出的地位,許多語文老師上課都奉為圭臬。沒有人上課敢不總結中心思想的。“紅領巾教學法”具體教學步驟是,第一,解題,即介紹作者和時代背景;第二,初讀課文,講解生字詞;第三,分析課文,即教師串講,一般是分析結構、概括段意,這是教學也是一般聽課、評課的重頭戲;第四,總結中心思想;第五,總結寫作特點;第六,課堂練習或布置作業(yè)。你看,“中心”這個詞就是從這兒來的。
可是為什么寫高考作文,要強調“中心明確”呢?我們讀《紅樓夢》,能概括出這樣一個中心嗎?魯迅不是說,讀《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那為什么考生就應該寫一個“中心明確”的文章呢?事實上,不管是一篇小說,不好清楚地說出它的中心思想,就是一篇散文,一首詩歌,一個劇本,恐怕都不好清楚地概括其中心思想;而且越是題旨豐厚的作品,越不好概括,更別想明確地概括!這樣要求寫作,完全是與寫作規(guī)律背道而馳的!這如果說不是別有用心,就是無知,是強盜邏輯,是強人所難!
還不僅壞在“中心”上,也壞在“明確”上!因為要明確,所以考生就絞盡腦汁地去取悅閱卷老師,動用各種文辭,巧借各種手段,變化各種花樣,力爭把中心寫得顯豁一些,生怕閱卷老師看不見,于是乎,拔高者有之,胡編者有之,生造者有之……長此下去,就沒有人說真話了,也沒有人敢寫得含蓄了。你說,考生都把勁使在這上頭了,他還能好好作文嗎?
更可怕的是,它有可能扼殺學生的才華,造成高考作文閱卷的不公。在江蘇高考作文閱卷史上,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一位考生寫了一篇《懷想天空》,因為主旨含蓄,所以閱卷老師沒有看明白,將此文打入了三等卷,給了36分。后來這篇文章被閱卷組組長南京師大教授何永康先生看到了,他力排眾議,給了這篇作文54分。兩個分數相差18分。高考時,18分完全可能改變一個考生的命運!那么,這是一篇什么樣的文章呢?其實,這是一篇十分符合題目要求,而且主旨十分耐咀嚼的好文章,但就是“不明確”!為了增加說服力,這里全文照引:
麥收時節(jié),天空顯得非常的明凈。在黃金麥田上空,偶爾悠然地游過幾朵白云。
麥收時節(jié),中午常是烈日當空。我們勤勞的父母,不得不在烈日下勞動。因為作為農民,這是他們的義務。
我是一個農家子弟。我明白我們鄉(xiāng)下的家長們要靠田地來生活,供我們上學。他們?yōu)榱俗优燎诘貏趧?,但沒有半句怨言。在家,我常聽到他們說:“只要孩子考好了,再苦再累,我們都愿意……”
農家子弟,努力學習吧!全力以赴吧!我們敬愛的父母為了我們能過上好日子,他們埋頭在烈日當空的麥田里收割麥子。那種滋味,你們體會過嗎?
在即將奔赴高考考場的前兩天,我體會到了。又熱又累。當時,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快點把麥子割完,到家洗個澡,然后在床上睡五六個小時。
6月5日早晨,我爸起得很早。四點多鐘就起了。他臨下地時告訴我說:“你再睡會吧!六點鐘起來做飯,然后洗洗衣服,八點鐘到地里給我送飯。”
我睡醒后,拿起表一看:5:50。大概在學校里起早起慣了吧。我快速穿上衣服。我把衣服泡在鐵盆里。然后,我進入廚房做飯。
我做好飯,洗好衣服。又把湯盛到飯盆里,拿了5個饃,一齊放到籃子里。我趕緊吃過飯。碗都沒涮,便騎車下地了。
當我到地里時,父親已割了七八壟了。他臉上很多汗珠,衣服濕透了。他說:“你來,吃過了嗎?我割光這一壟,再吃……”
大概四五分鐘吧,他割光了。他從籃子里拿出飯盆、饃頭,邊吃邊說:“孩子,你爸沒本事,明天到縣城后好好休息!后天好好考,別緊張……”
我在烈日下割了五個多小時麥子?;氐郊?,我沒有吃飯。洗了個澡,就睡了。
現(xiàn)在,我在考場上做題。室內很涼快。當考試結束后,我要在烈日下站兩小時,來感受那種烈日當空的滋味。
文章寫得多么真實,生活的苦味很濃,讀完這樣的文章,我們有要哭的感覺,尤其是文章結尾那幾句,很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這不是好文章又是什么?可它在當時的閱卷現(xiàn)場,卻有極大的爭議,許多老師認為此文不符合題目要求,認為文章主旨不鮮明(換了一個詞)???,這就是“中心明確”的禍害!
辯難之五:“發(fā)展等級”的四個中心詞是“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chuàng)新”,為什么只從技術層面提要求,而全然不見對做人方面的考查?
人們都知道,“文如其人”,有什么樣的人,就會有什么樣文章。果真如此嗎?不一定。文學創(chuàng)作、藝術創(chuàng)造都有錯位的時候。顧城殺妻自殺,寫的詩卻那么童話,一派天真、淳樸、唯美,格外動人。趙宋皇帝趙佶,純粹一個爛人,重佞臣,刮民財,生活腐化,朝政昏庸,但他寫的字不僅新創(chuàng)一體(瘦金體),而且字跡瘦削挺拔,飄逸犀利,完全不像其人,也根本不像他的名字“佶”那么健壯、正直。所以,寫作這東西必須要強調對做人的考查。因為,對作文的考查歸根結底,也是為了考查做人,引導學生做一個積極進取、有所作為的人。
尤其是在現(xiàn)今這個時代,人心浮躁,世風不古,文風浮華,人們貪圖巧取捷成,期望一夜成名,金錢崇拜嚴重腐化了人們的心靈,這個時候更要強調道德心靈的力量,更要考查學生的做人問題。所以,我主張,減少技術層面的考查,增加做人方面的考查。比如,可以要求寫樸實的文章,不寫浮華的文章,寫內容充實的文章,不寫無病呻吟的文章,寫文通字順的文章,不寫堆砌辭藻的文章。不過分強調“深刻”,但要求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和見識情懷;不過分強調“有文采”(“文采”最初的含義就是艷麗而錯雜的色彩),但要求用詞準確,造句生動,語言富有表現(xiàn)力;不過分強調“有創(chuàng)新”,但要求練好表達的基本功,做到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就是說,該要寫公文時,要端正嚴肅,該要說理辯論時,要以理服人,該要為人作傳時,要尊重事實,該要寫生動時,就要形象可感,充滿想象力。做到這樣,不就是蠻好的嗎?
何郁,詩人,現(xiàn)任北京市朝陽區(qū)教研中心高中語文教研室主任。責任編校:汪麗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