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原指機器構造或工作的原理,后來被生物學和醫(yī)學借用。指了解一種生物的內在工作方式,包括有關生物結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其間發(fā)生的各種變化過程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相互聯(lián)系。機制的實質意義就在于對事物的認識從現(xiàn)象的描述到本質的闡發(fā)。語文教學中的機制,是指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學生、教材之間相互的制動關系,闡明教學這一特殊的認識活動,如何從現(xiàn)象到本質,由感知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這一規(guī)律的理論把握和實踐透視。
一.感知教材的功能機制
葉圣陶先生有一個著名的論斷:“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苯虒W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就其特點來看,就是教師與學生一起,通過“教材”這一媒體,使學生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動態(tài)過程。作為連接教師與學生的中介媒體——教材(狹義上的課本),本是靜止的客觀存在。教師與學生對它的能動感知(教師的備課,學生的預習)是在不同層面上進行的。其一,教師感知教材,是對教材、教法、學法、課堂心理、傳授流程的理論透視和準確把握。其目的是使教材內容變得激情涌動,脈絡通暢的信息流,準確、有序、有效地輸送給學生,立足點是在導。其二,學生感知教材,是對教材內容進行初步理解,掃清語言障礙,感知課文內容、結構和特點。其目的是讓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達成已知與未知的思維定勢,使未知的東西得以顯現(xiàn)出來,給教師設計教學機制程序提供依據(jù),立足點在學。誠然,教師與學生在感知教材時,并不是各自為政、互不相干的個體,教師從宏觀到微觀的透視和把握,學生主體意識的積極參與,構成了既矛盾又統(tǒng)一,既對立又和諧的統(tǒng)一體,教師的導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指導學法,更要重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學生善于自求解難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教學一本書,一篇文章,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那種講得過多、統(tǒng)得過死的做法,做到少而精,少講精練。呂叔湘先生認為,講與不講,多講與少講,一切要看學生的需要。教師在講清目標、要求、步驟之后,就應讓學生以標定位、以法定序,運用瀏覽、精讀、略讀、圈點、批注等閱讀方法去自主地感知教材。這樣學生才能在能動的感知過程中,使一部分新知內化,達成已知與未知的定勢,教師這時針對學生未知的內容,要精讀多講,講深講透。也許學生這種自求答疑的自學,在成效上還不系統(tǒng),不明晰,也缺乏深刻和有序,但學生憤悱求答的期待效應已經(jīng)形成。這對學生學習目標的達成,興趣和內驅力的起動,有著宏觀上的價值內涵。
對教師下一步設計導學機制,有著質的規(guī)定性:
(一)教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識水平,認識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fā),避輕就重,省時高效的選擇教學方法,設計導學程式。
(三)教師通過檢查這一環(huán)節(jié),對自學已達到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shù),根據(jù)實際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少走彎路,少說廢話,減少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以實現(xiàn)教學高效率。
二.教學活動中的能動機制
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訓練是主線”。三者關系極為密切。但在教學組織活動中要重點突出主體的能動性。這是觀念問題,也是教學思想成熟的重要標準。以學生為主體,不僅是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也是未來社會的要求。教師對學生學習方式方法、對知識的理解把握、對興趣愛好、恒心毅力、憤悱求答品質的激勵培養(yǎng),都是導的內容。因此,教師在指導訓練和啟發(fā)誘導的措施中,要具備靈活多變的教育機智和高超的教育藝術。時、量、序、度、位的落實是機智;移情、興趣、幽默、習慣也是機智。在教學活動各環(huán)節(jié)因素間的漸進組織中,教師首先考慮的就是導的問題,導什么?怎樣導?往何處導?葉老說:“教師當然須教,但應尤致力于‘導’。導以總結全部的要旨,可以認清全部的警句;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可以辨明值得反復玩味的部分”,“所謂教師之主導作用,蓋在善于引導啟迪,俾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謂教師淘淘講說,學生默默聆受?!睂У眠m時,導得富有成效,自然會使學生精神亢奮,思維積極,想象豐富,呈現(xiàn)出廣闊的思維空間,這樣才真正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相反,若導得不合適,學生就會精神萎靡,思路凝滯,答非所問,使教學陷入泥沼之中。
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還主要體現(xiàn)在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上。辯證唯物主義者認為:“實踐出真知?!弊寣W生獲取第一性的感性材料是關鍵,如果學生沒有可感知的實踐材料,即使教師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何等高明,也不會有什么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怎樣培養(yǎng)學生主動求知的意志品質放在首位,并努力貫徹到具體的學習活動中去。如教學一篇文章,教師首先考慮的不是講什么,而是考慮學生學習這篇文章的途徑和方法,設計一套有伸張彈性的導學程式,給他們一定的時間和思維空間去活動?!白x書始讀,未知有疑,其次則漸漸有疑,中則節(jié)節(jié)是疑,過了這一番后,疑漸漸解,以至融會貫通,都無所疑,方始是學?!保ā痘尬虒W案》)疑是思之端,有疑才有知,所以教師不但要設疑質疑,更要重視學生學會質疑求疑解疑能力的培養(yǎng)和指導。雖然學生起初對課文的理解,不夠具體,不夠全面,也缺乏深度,甚至也許是錯誤的。但對學生思維的延伸和擴展卻有著重要作用,學生對其感知的對象,其特征、本質、內蘊有著第一性的可貴材料。這對下一步的認識活動,有著極其重要的辨析意義,隨著認識活動的拾級而上,將會得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事實證明:就學習而言,表面上的成功,不見得比反面失敗使人獲得的經(jīng)驗多,那種怕學生走彎路,面面俱到,條分縷析的“標鑒式”、“填鴨式”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地扼殺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因此,充分認清教師、學生與教材相互間的制動關系,遵循認知規(guī)律,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機智,情激理導地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能動求知的學習習慣,才能揚長避短,取得極大的教學實效。
三.教法與學法的運行機制
教學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統(tǒng)稱,是教師和學生完成教學任務所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在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運用有四個前提條件。一要遵守教學規(guī)律、運用啟發(fā)式、摒棄注入式;二要充分估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已有的認識水平;三要依據(jù)教學內容的特點,確定教法和學法,其原則是依據(jù)內容定學法,依據(jù)學法定教法;四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潛力,保證教學活動有序和諧地進行。呂叔湘先生說:“近十幾年來的中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出現(xiàn)了許多成功的教學法。這些教學法,在實踐的效果不盡相同。這并不是這些教學法本身有多大高低差別,而是在于教師會不會活用。如果不會活用,任何教法學法都會變成一堆公式?!眳卫弦徽Z中的,闡明了教學法在實際應用中的弊端所在。事實證明:任何一種教學法,都程度不同地揭示出某些教學規(guī)律,但在推廣應用中,有些教師只抓現(xiàn)象、忽略本質;只重程式、不求效率;刻意模仿,形似神非,致使教學陷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沼,對語文教學產生了極大的負面效應。其根本原因就是機械主義思想在作祟,他們忽視教學對象的實際,教學內容的延擴,教學環(huán)境各因素的制約,教師與學生能動的參與,教學方式方法的靈活變通,才產生了語文教學“高投入,低產出”的敗局。
那么,如何建立一種既符合實際,又能科學操作調控有序的教學機制呢?我想有以下三個方法的問題:
一.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理論研究水平,加強文化修養(yǎng),增強正確分析、研究教學問題的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業(yè)務技能和教育藝術的素質。
二.注重實際,遵循教育規(guī)律,正確處理主客體間相互作用的制動關系,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技能訓練與整體素質提高的關系問題。力求做到扎實、樸實、真實。
三.教學法的選擇要靈活多變,符合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教師在不斷加強教育學、心理學學習研究的基礎上,要用跨學科的觀點審視全局性的,宏觀的,整體的教學改革。任何一種教學法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最突出的共性便是學生的心理。因此只有按照學生的心理規(guī)律,因“心”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主動的內驅力。
近些年來的教學改革,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教學模式,為我們從事語文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寶貴財富,極大地推動了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繁榮。但是,從教育學的實質來看,教學過程中各因素之間存在著不停地進行著的新的組合,這種不平衡的流動性,促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用發(fā)展的觀點和超前意識去探索,去補充完善。使定型的教學模式,變死為活,變靜為動,變程式呆板為靈活多變。同時,要在借鑒的基礎上,廣采博取,去粗存精,融匯眾家之長一以貫之。既要循軌探源,探索一般規(guī)律,又要相信教無定法。誠如此,語文教學的改革、效率的提高就有了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價值內涵和保證。呂叔湘說:“總而言之,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總之,語文教學要構建起科學嚴謹、調控有序的高效機制,這不僅是教學思想與教學原則轉變的問題,也是未來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當然,機制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希望大家共同探討,深入研究,進一步開創(chuàng)語文教改新局面。
畢玉俊,語文教師,現(xiàn)居山東萊蕪。責任編校:洪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