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痕教學思想認為,理想的教學過程應如行云流水式,它給人的感覺是高山流水,一瀉千里,洋洋灑灑,一氣呵成。教師根據(jù)學情對學生進行穿針引線、起承轉合、點撥開悟,在疑難處、重點處、關鍵處進行適當點撥、引導、深化與補充。整個課堂應是輕松、高效的。
下面從前課學習、活動設計、教師在場三個方面談談活動教學背景下,如何做到教學無痕、精彩有痕。
一.前課學習——把學生的眼睛叫醒
前課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是保證課堂高效無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前課學習不能簡單地等同于預習,在引導學生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作好必要自學準備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前課學習要編制能“把學生眼睛叫醒”的《前課學習單》,要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自學氛圍,將學習的方法在《前課學習單》中無痕滲透?;顒拥脑O計要使學生不看書不行,看書不詳細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學生要從老師設計的問題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能夠自己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看書、學會自學、學會利用工具書,搜集、整理、運用材料。
看一個前課學習的活動單:
《<巍巍中山陵>前課學習活動單》
同學們,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驅,他曾帶領國人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統(tǒng)治,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他的豐功佳績值得每一個中國人深情緬懷。后人為了紀念他,就為他建造了中國近代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陵墓——中山陵。
下面請同學們自學《巍巍中山陵》,完成相應的活動。
活動一:掃除“攔路虎”。讀課文,將你認為容易讀錯、寫錯的詞寫在表格中,小組內(nèi)互相默寫并訂正。
活動二:我當“小導游”。再讀課文,當回小導游。(圈畫相關句子,列出介紹提綱,小組內(nèi)互相演練)
1.導游一:用幾句話介紹南京。(不得讀課文,要有個性,有開場白、結束語,吸引人)
2.導游二:用個性化的語言介紹鐘山。
3.導游三:中山陵示意圖講解。(閱讀6-11節(jié),完成課本98頁圖,用簡潔的語言講解這幅圖。各位游客,下面我用……順序來向大家介紹……請看……)
活動三:我當“評論家”。就中山陵的設計、本文的寫作等方面談談你個人的觀點。
這份《前課學習單》體現(xiàn)著教師的無痕設計,學生不是信馬由韁的自學,它講究引導的循序性、學法的科學性、內(nèi)容的針對性和方式的趣味性,注重給學生提供探究情境和學法指導,它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有著個性張揚的學習方式,體現(xiàn)著充分的自由與民主。同時,也為課堂學習作了良好的鋪墊,上課時先進行自學展示,“小導游”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隨即讓學生體會作者先寫南京、再介紹鐘山、再具體介紹中山陵的匠心,學生稍作思考,本文的說明順序這個重點就順勢突破了。
二.活動設計——讓學生成為知音
我們設計課堂活動的時候想法總是美好的,但有時事與愿違,往往是因為脫離了文本,脫離了學生的實際,目的性不夠明確,忽視了語文課的特點。所有活動的設計,都應緊扣文本,遵循目的性、實效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既要能夠實現(xiàn)課堂目標,又要切合學生實際,同時,還要能夠體現(xiàn)語文的韻味,于無痕之中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記。
活動單導學課堂一般由三至四個主活動組成,組成這些活動的問題應該體現(xiàn)課堂的脈絡,能夠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比如《夏》一課中,活動一設計為“初讀課文,走近夏天——梁衡筆下的夏天是什么樣子的?”,活動二設計為“細讀課文,品味夏韻——找出表現(xiàn)夏天特點的語句,品讀夏的韻味”,活動三設計為“描摹夏景,傾吐夏情——你心中的夏又是什么樣子的呢?”再如《阿里山紀行》一課,在“寶島行——畫中游——景中悟——情中醉”等相關活動環(huán)節(jié)中設計相應的問題。
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漸深入的整體設計,既符合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認知規(guī)律,又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和深入理解,還能幫助他們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享受到文字的意韻,帶來美的感受和心靈的啟迪。
問題設計在目的性明確的基礎上,還要體現(xiàn)層遞性和開放性。要能夠抓住文章的關鍵,又不能過于狹隘,束縛學生的思維;要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但不能過于宏大,讓學生無所適從。
精當?shù)暮暧^問題設計,看似無痕,其實蘊藏了教師的匠心,是對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閱讀方法的指導和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給學生影響,在學生的生命中留下痕跡。
三.教師在場——讓學習曲徑通幽
活動單導學課堂中教師只是組織者、幫助者、引領者和促進者,要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自由空間和最優(yōu)化的資源,其地位不是“放”而是“讓”,不是“看”而是“引”,教師在課堂的作為不是“教”而是“助”,不是“講”而是“啟”,這要求教師將高效的學習方法無痕滲透在點撥、評價、引領中,讓學生帶走的不只是知識,更有對方法的掌握。
因此,教師必須在場,而且要抓住課堂上的契機,將教學引向深入。
這就要求老師做到對文本進行深入研讀,對學生充滿人文關懷,如此才能自然無痕地過渡、追問、點撥、提升,讓學生如沐春風、如潤春雨,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這個過程中,預設非常重要,這需要教師做大量的細致工作。預設對文本解讀的各種見解,預設重難點的突破方法,預設學生課堂的種種表現(xiàn)……這正是高水平高質(zhì)量的活動單導學課堂操作的難點,需要教師具有很高的專業(yè)知識水平和很高的課堂駕馭能力。因為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學生展示交流,學生的認知水平畢竟有限,在一堂課中的收獲將是甚微的,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偏差。
如《阿里山紀行》一課的第二、三兩個活動之間,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欣賞了這么多美景,如果我們現(xiàn)在就返回,你覺得滿意嗎?”一般來說,學生會回答“不滿意”,這樣教師就可以追問:“看來你與作者有同感。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因為文中出現(xiàn)了“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說到了阿里山?”“神木是阿里山的標志和靈魂”等語句。盡管如此,教師還是以防萬一做了準備,如果有學生回答“滿意”,那就可以設疑:“可吳功正先生似乎不是這么認為的呀!有同學能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嗎?”教師很快就撥正了航向,仍然回到文本的閱讀中,這樣就保證了課堂完全在教師的掌控之中,學生的思維會是有序而且深入的。
教師還要善于于無疑處設疑,相機適時的追問,讓學生在重難點的挖掘上達到應有的深度。“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度決定了課堂的深度”,也可以說,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決定了課堂的高度。如《阿里山紀行》的活動三中,教師在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了體現(xiàn)神木內(nèi)涵的相關語句后,還應該問:“作者只是在贊美神木嗎?”這樣一問,就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去關注臺灣人,關注我們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而《夏》一課中“這兒為什么又說是黃金呢?”這樣的順勢一問,也達到了同樣的效果,既突出了夏季色彩的金黃,又體現(xiàn)了夏季作為承前啟后的季節(jié)的重要性,贊美了農(nóng)民的辛勤勞動使夏季如黃金般熠熠生輝,突出了夏季的非凡意義和價值。
教師精細問題的設計引領,能夠讓學生的認識由錯誤到正確,表達由零亂到完整,思維由膚淺到深刻,表現(xiàn)由平淡到精彩。學生會從中受到啟示、受到震撼、受到感染。在讓課堂精彩紛呈的同時,也使學生在無痕之中受到濡染、熏陶。
當然,有時候課堂難免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情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機智應對,從容引領,相信自己,鼓舞學生,一定會化腐朽為神奇。而這一切必將在學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對學生人格的熏陶和培養(yǎng),在無痕之中彰顯我們語文教師的巨大魅力。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是隱蔽,就越是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nèi)心要求?!蔽覀円龅健靶闹杏蟹?,無痕滲透”,盡量少給學生一些框框,少給學生一些機械的標準,多給學生無盡深遠的創(chuàng)造與表達的空間,我們學生的能力會在無形中提高,他們的素養(yǎng)會在無痕中提升。
周亞麗,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如皋。本文編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