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閱讀《鴻門宴》時,讀者往往聚焦于范增舉佩、項莊舞劍、樊噲闖帳等驚險環(huán)節(jié),而對劉邦逃脫這一細節(jié)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其實,結合《史記》相關章節(jié),揣摩這幾句話,我們不得不驚嘆太史公謀篇布局之精巧,刻畫人物之匠心獨運,見識之深卓。
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p>
劉邦早晨“從百余騎來見項王”,怎么逃脫時僅有一匹馬,五個人呢?這一點值得玩味。劉邦是在生死關頭為避免全軍覆沒而赴鴻門請罪的。要顯出誠意,就必須輕車簡從;要安全系數(shù)高,就必須保證隨從忠誠可靠,智勇雙全。如果其中再潛伏著一個“曹無傷”式的奸細,將劉邦野心和計謀和盤托出,他必死無疑。因此,劉邦的“百余騎”必是精銳中的精銳,親信中的親信。但為了不驚動范增,不驚醒項羽,他果斷拋棄這些親信,斷尾求生倉皇而逃,不僅表現(xiàn)出劉邦的狼狽相,更暴露了他的狡詐、冷酷與自私。
再看下一句:“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眲钜蝗蓑T馬,其他四人步行。即使有敵軍追趕,讓四人拼命迎敵,拖延時間,自己也可以快馬回營。劉邦為個人安??紤]得何其周密!為深入了解劉邦為人,我們梳理一下《史記》中關于這四員大將的信息。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記載,樊噲是劉邦的連襟、呂后的妹夫。他自跟隨劉邦起兵以來,幾乎每戰(zhàn)都身先士卒,斬將奪旗,屢立奇功,驍勇異常。鴻門宴上,他粗中有細、有勇有謀的表現(xiàn)使劉邦得以化險為夷。后來,黥布造反,劉邦臥病,大臣們不敢覲見,樊噲排闥而入,犯顏強諫,使劉邦重振精神,殲滅叛軍。夏侯嬰是劉邦故交,早年曾被劉邦誤傷,有人告發(fā)劉邦,夏侯嬰為保護劉邦,矢口否認此事,因此被關押了一年多,“掠笞數(shù)百”。自劉邦起義一直到漢文帝時期,夏侯嬰一直任“太仆”之職,主管最高統(tǒng)帥的車輛、馬匹,皇帝出行時,親自為御車。下面兩件事可見夏侯嬰對劉氏的忠誠。一是韓信獲罪即將被殺,說:“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史記·淮陰侯列傳》)夏侯嬰覺得他出語不凡,立刻推薦給蕭何,使韓信得以拜為大將,位居己上。二是劉邦被項羽追趕,夏侯嬰看到劉邦的一雙兒女,就拉上車,劉邦怕影響車速,屢次把他們推下去,夏侯嬰反復把他們放回車上來,以至于“漢王怒,行欲斬嬰者十馀”。夏侯嬰可謂忠心耿耿,不計個人利益和安危。
紀信對劉邦更是一片赤膽忠心。《項羽本紀》記載:劉邦在滎陽被項羽圍困,紀信主動獻計,穿漢王衣,乘漢王車,帶領兩千婦女到東門詐降楚軍,劉邦趁楚軍爭觀“漢王”投降的混亂之際,帶數(shù)十騎從滎陽西門逃脫,而紀信自己卻被楚軍燒死。他用自己的生命換取劉邦的一線生機,可見其忠誠遠遠超越了建功立業(yè)封侯裂土的個人目的,而是把劉邦的事業(yè)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史記》中關于靳強的記載很少,僅《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有“以郎中騎千人,前二年從起陽夏,擊項羽,以中尉破鐘離眛,功侯。”他的封地延續(xù)了子孫四代,這在漢代并不多見,可見他一家對劉氏江山的忠貞不二,絕無異心。
總之,這四人對劉邦絕對忠貞不二,劉邦讓他們保護回營,體現(xiàn)了其知人之明,而讓他們帶劍盾步行,又暴露了其極端自私狡猾。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边@句話同樣暴露了劉邦的性格。從史記惜墨如金的風格來看,這條逃生捷徑不是事先和張良商量好的,否則劉邦不會詳細介紹這條路的里程?!岸任抑淋娭?,公乃入”得出兩點:一劉邦絕對信任張良;二在生死面前只考慮個人。劉邦對張良的信任是建立在反復檢驗的基礎上的,張良是在鴻門宴的前一年加盟的新人,他提出的迎難而上拿下宛城,利誘守將巧取峣關等建議被劉邦采納,使大軍才得以勢如破竹,直入咸陽。劉邦入關之后,貪圖享樂,樊噲等人冒死強諫未果,直到張良勸諫,劉邦才欣然接受,足見其對張良的器重程度。盡管這樣,他對張良仍存有戒心,當張良領著項伯來見時,劉邦機警地問道:“君安與項伯有故?”設想張良是一個與自己沒有地緣親緣關系的新人竟然是項伯的至交,他是否可靠?何況自己暫處弱勢,他是否會落井下石,賣主求榮?徹底信任張良之后,劉邦見風使舵與項伯結為婚姻。而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張良的忠誠被劉邦當成充當替死鬼的條件?!岸任抑淋娭?,公乃入”,將劉邦貪生怕死,自私狡猾,甚至厚顏無恥的嘴臉不露聲色地表現(xiàn)出來。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闭菑埩嫉葞讉€文臣武將的舍生忘死,同心協(xié)力才使得劉邦虎穴逃生。我們是結合這些人的生平來蓋棺定論的,而劉邦在危急時刻,完全憑感覺和印象做出準確判斷,其察人之明、知人之深是常人難以企及的。同時,劉邦完全利用了這幾個人的忠誠和智勇,不顧他們的生死,自我保全的行為更突顯了其狡詐、自私與殘忍的個性。對比項羽兵敗時,為八千子弟兵損失殆盡而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的行為,二者人格之高下,太史公對二人的褒貶就不言自明了。
郭嵩燾說:“此等乃后世史家所應略者,史公偏于此等處委細言之。正為鴻門之會險絕奇絕,于此為之助勢,亦自喜其摹寫物情曲折之工也?!睘槭裁础拔氀灾蹦??《鴻門宴》是項羽事業(yè)由盛轉衰的關節(jié)點,暗示了項羽失敗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項羽之所以失敗絕非僅僅是缺少識見,剛愎自用,還包括他重情重義,忠厚憨直。對手是一個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徹頭徹尾的功利主義者。道義上的高尚未必能帶來功利上的收益,甚至為不守道義者提供可乘之機。
項羽的重情重義在《鴻門宴》中表現(xiàn)得很突出。項伯的“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一席話,因為小人離間就傷和氣,破壞滅秦統(tǒng)一戰(zhàn)線實在不“義”,立即取消了作戰(zhàn)計劃。劉邦登門謝罪,花言巧語回顧二人戰(zhàn)友情誼,對項羽的尊敬與思念,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樊噲闖帳,一番慷慨陳詞,項王自覺理虧,不但不責備樊噲,還賜坐?!而欓T宴》中對項羽的描寫僅此寥寥數(shù)語,在表現(xiàn)其憨直有余、謀略不足的同時,也強調(diào)項羽做事始終是堅守底線的,那就是“義”。劉邦在反秦起義中立下大功,且不居功自傲,前來認罪,如果殺了人家實在不合情理。有人脫離當時語境,以成王敗寇的思維來評判,說項羽猶豫不決,是婦人之仁。殊不知,項羽在鴻門宴之前就已放棄殺劉計劃,鴻門宴在項羽眼中是一次敘舊宴會??梢哉f,鴻門宴中項羽表現(xiàn)出的是豪杰氣,丈夫氣。相比之下,劉邦則是小人氣,無賴氣。如果說拉攏項伯求生,曲意逢迎項羽,借如廁逃脫等不太光彩的行為僅僅是處理敵我矛盾時慮事周密、圓滑狡詐,那么,結尾斷尾求生的細節(jié),就將其貪生怕死、卑劣渺小、殘忍歹毒的嘴臉含而不露的刻畫出來了。在《項羽本紀》中加入描寫劉邦的細節(jié),既是用“互現(xiàn)法”表現(xiàn)《高祖本紀》不便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也是有意識地把劉邦與項羽進行對比。
項羽出于“義”,放走了劉邦,劉邦集團表面情真意切,義正辭嚴實則心懷詭詐,劉邦本人更是僅僅將情感和道德當做偷生和謀利的手段,其知人善任也僅僅是為了滿足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時刻準備拋棄愛將,以圖自保。這無疑為劉邦登基后猜忌殺戮功臣埋下了伏筆。在《鴻門宴》一節(jié)中,司馬遷通過一系列細節(jié)表現(xiàn)了項羽陣營的潛在危機,并無情揭露了劉邦人格的猥瑣,以《史記》對抗權力和功利,表現(xiàn)了對美好人性的堅守,對道德與功利的矛盾的思索。其見識已遠遠超越了成王敗寇的庸俗實用主義歷史觀,這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注意的。
張志強,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揚州。責任編校:劍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