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娥傳》是唐傳奇中很有名的一篇,這部作品內容很豐富,涵蓋很多層面,可讀的角度很多,有心的讀者各自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讀法?,F(xiàn)在的青年學生讀文言文有畏懼心理,這跟學外語差不多,都是因為缺乏作品閱讀的經驗。有時候,讀文言文確實需糊涂點“不求甚解”,不要處處都找答案,解釋過頭,破壞了閱讀的美好心情。例如本篇作品,你們在網(wǎng)絡上很容易找到,而且不僅有詳細的幾十條注釋,還有白話文翻譯。但我們覺得,讀古文最好不要看白話文翻譯,通常這就好比是一鍋大骨頭濃湯和一碗白開水的關系。你覺得這個字我不太懂,不要緊,先不必著急去查字典,跳過去硬著頭皮讀完吧,回過頭來再研究。又比如,文中這個“建業(yè)”我不知道是哪里,不要緊,你只需要知道它是一個古代的地名就可以了。以后你如果讀得更多一點,或者你成為某個專業(yè)的研究者后,你就知道了這原來就是現(xiàn)在的“南京”,那時候再知道也不遲,因為地名并非作品中的核心要素。
現(xiàn)在我們可以心情輕松一點了,這就開始讀作品。
其中一種是推理小說法。
上海譯文出版社為美國著名黑人推理小說家華特·莫斯里的“易茲·羅林斯系列作品”舉辦的發(fā)布會上,作家葉開認為,現(xiàn)在推理小說以日、美為盛,中國反而沒有令人記憶深刻的作品,但這算不上新鮮貨,因為推理小說在中國很早就有了,不一定是源發(fā)地,但肯定是很早就有的、并且可能影響到日本等鄰近國家。遠的更是影響到了如荷蘭著名學者、外交家高羅佩先生,他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寫了《大唐狄公案》,在歐美風行一時,已被翻譯成十幾種文字,譯成漢語有一百五十多萬字。狄仁杰為武則天時期的名相,也是歷史小說、公案小說中“青天大人”的早期原型之一。明代著名的公案小說如《包公案》等也屬于這類衍生品。不過,更早的推理小說說到唐傳奇中的《謝小娥傳》這篇作品。葉開的觀點引起在座嘉賓和聽眾的強烈興趣。雖然《謝小娥傳》與現(xiàn)在的推理小說相差很大,但這篇作品具備了推理小說的各種要素,甚至,因為謝小娥苦心積慮的尋訪仇人,令人敬佩的隱忍和幾乎到了極限的巨大耐心,還令人聯(lián)想起類似希臘神話中那種“英雄傳奇”的結構。
從推理小說的角度來讀《謝小娥傳》,這種方法頗為有趣。傳統(tǒng)的閱讀則更多地只是注意到小說里的“復仇”結構和“孝女”因素,并且以傳統(tǒng)的“貞節(jié)”道德觀來總結全文的核心思想。
《謝小娥傳》為唐代傳奇作家李公佐的名作,曾收入《太平廣記》《新唐書》,歸為“烈女傳”類的道德故事。晚唐李復言修改為《尼妙寂》,收入《續(xù)〈玄怪錄〉》——因作家關注點、側重點不同,而作了很大的改造?!吨x小娥傳》對后世影響很大,明代作家凌蒙初據(jù)此作《李公佐巧解夢中言,謝小娥智擒船上盜》,王夫之據(jù)此作《龍舟會雜劇》。
這篇傳奇說起來有點復雜,但故事線索很清晰。
我們先說《謝小娥傳》,然后再拿《尼妙寂》來加以對比,這樣就可以看到不同作家的不同思考角度所帶來的差異性結果。
在《謝小娥傳》里,作者李公佐以第一人稱敘事的角度來寫。他寫自己在江西任判官之職幾年后,辭官返回長安,途中淹留建業(yè)(南京),訪友加游覽。有一天,李公佐登上南京瓦官寺的樓閣眺望風景時,寺中僧人齊物對他說,有個叫做謝小娥的寡婦,每次來瓦官寺時,都向他出示一張字條,上面寫著的是十八個字組成的謎語,但齊物卻解不出來。李公佐請齊物僧把字謎寫下來,他一邊憑欄當空比劃著書寫,一邊默讀思考。齊物僧坐不多久,李公佐就把謎語解出來了。
這個故事的特別之處在于,李公佐的敘事角度略微復雜,他先以第三人稱角度寫謝小娥的身世:幾年前她和父親、丈夫行船經商時遭到河匪打劫,全家慘遭殺害,只有她自己“傷胸折足,漂流水中,為他船所獲,經夕而活”。這段里寫她受傷很重,極其慘痛——傷胸折足地漂浮在水中,被其他船只救起后,過了一整夜才活過來。后來,孤苦一人的謝小娥依靠乞食流浪而生存——可想而知肯定受盡各種難言的艱辛——這才來到“上元縣,依妙果寺尼凈悟之室”。在佛寺里,謝小娥得到了安身之所。這里屢次提到僧人、尼姑、佛寺,可見得唐朝佛教之興盛。
謝小娥父親和丈夫被殺害后,曾在夢中告訴謝小娥兇手的名字——用隱語的方式——謝小娥父親說:“殺我者,車中猴,門東草?!闭煞蛘f:“殺我者,禾中走,一日夫?!敝劣跒槭裁床荒苤苯诱f出來呢?李公佐并沒有說出理由,而是后來改寫這篇傳奇的李復言想到了要找一個理由,于是在《尼妙寂》里這么解釋說:“幽冥之意,不欲顯言,故吾隱語報汝?!币簿褪钦f,幽冥之中有自己的規(guī)則,不能直接把真相告訴世人,而需要你以自己的毅力和智慧去探求,去尋找答案。所以,謝小娥/尼妙寂要報殺父殺夫的大仇,必須分兩步進行。第一部,先解謎,弄清楚兩個惡賊的名字。第二部,踏上漫漫江湖路,一路細細地尋訪,決意踏破鐵鞋也要找到這兩個賊人。
在《尼妙寂》里,李復言并沒有讓尼妙寂與父親、丈夫一起行商一起遭難,而是與母親在老家里生活。父親丈夫去了幾個月了都毫無音訊,她一夜忽然夢見父親“被發(fā)裸形”前來托夢。從閱讀感受來說,這樣的“仇怨”不如《謝小娥傳》的親身經歷那樣“傷胸折足”的慘痛、那樣的“深仇大恨”,因此反而不如《謝小娥傳》更加合理。
但僅憑著這十八個字的字謎,謝小娥無法猜出兩個兇手的名字,她多方求教能人,而瓦官寺的齊物僧很有心,他自己解不出來,還一直掛在心上,碰到李公佐這樣的風流倜儻人物不忘記討教。有些偶然地,在李公佐的幫助下,謝小娥終于知道了兩個兇手的名字分別叫申蘭與申春。
李公佐推理出申蘭與申春這兩個賊人名字的過程,是典型的中國漢字猜字謎的橋段,讓學拼音文字的西方人來讀就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F(xiàn)在的讀者,也要知道繁體字的“車”與“蘭”兩字的寫法才能更加意會。
李公佐得到答案后,讓寺童去找謝小娥來問詢,謝小娥再詳述因由,李公佐聽了很感慨,把自己解出來的結果告訴她。這里謝小娥對謎語的再次復述,被一些研究者認為有些累贅,算是敗筆。得知申蘭申春的名字線索后,謝小娥謝過李公佐之后,就離開了南京妙果寺,她決意尋訪二兇具體行狀,為父親和丈夫復仇。
謝小娥喬裝扮成男子,便于在江湖中更自如地行動,從而可以尋訪仇人蹤跡。在那個沒有電話、手機、網(wǎng)絡的年代,要在茫茫人海中尋訪只知其名的仇人,可想而知有多么難了。由此又可以看到,李公佐的《謝小娥傳》中寫謝小娥與父親、丈夫一起遭難的細節(jié),要比李復言的《尼妙寂》更加合理,因為謝小娥自己身受重傷,不僅有著深仇大恨,還有著切身之慘痛。而且,因為親身經歷,她也知道發(fā)生慘案的具體地點在哪里。這樣尋訪仇人在有了姓名的線索之后,就有了基本尋訪范圍,謝小娥知道應當在慘案發(fā)生地周圍打聽——這點很重要,而《尼妙寂》里,家里的尼妙寂得到父親和丈夫的托夢,實際是不知道慘案發(fā)生地在哪里的,尼妙寂即使知道了兩個賊人的名字,探聽起來真是大海撈針,無處著落。所以,在寫作上,要前后照應,要無懈可擊,則需要對各項細節(jié)加以揣摩,而使得作品更加合理。
一年多后,謝小娥在潯陽郡某處偶爾看到有人貼榜招傭人,前去應聘時竟然發(fā)現(xiàn)主人就是她到處尋訪不得的申蘭。這個細節(jié),后來李復言在《尼妙寂》里加以修改,把謝小娥的偶然性撞上申蘭,改為“尼妙寂”聽說在“蘄、黃”兩地之間有個叫做申村的地方,于是有心地去打聽,而且打聽到主人名叫申蘭。她自己要求去當傭人,并且主動降低薪金。這個改動,讓“偶然”撞見申蘭的謝小娥變成主動尋訪的尼妙寂,塑造更加意志堅定的“俠女”形象。而在《謝小娥傳》中有些簡略的描寫“娥心憤貌順,在蘭左右,甚見親愛。金帛出入之數(shù),無不委娥?!薄@里就是說謝小娥內心悲憤,但表面很和順,讓申蘭產生信任和依賴感——到了《尼妙寂》中,改成更加主動的隱忍行為“于是勤恭執(zhí)事,晝夜不離,見其可為者,不顧輕重而為之,未嘗待命。蘭家器之。晝與群傭苦作,夜寢他席,無知其非丈夫者?!边@里,尼妙寂是主動地用自己的恭敬和勤勞打動了申蘭,也小心翼翼地隱藏自己的真面目,可謂處心積慮,而使得“蘭家器之”。她不計較報酬而且努力勞作,并處處小心不顯露自己女子身份而在蘭家等待時機,這樣的耐心和隱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從塑造人物角色的角度來看,《尼妙寂》的細節(jié)更加有力。在等待了兩年多之后,謝小娥終于找到了時機,申春申蘭這對堂兄弟大盜聚會痛飲,謝小娥趁申蘭喝得爛醉在庭外露寢的時機,鎖住在內室沉醉的申春,并直接抽刀砍殺申蘭,呼叫鄰人一起捉拿。謝小娥親手擊殺申蘭的做法,雖然是為復仇,但在當時的律法條件下仍然是違法的。時任太守張公知悉細情后,才上書為她求情脫罪。而在《尼妙寂》里,李復言寫女主人公為等待有利的時機而“銜之數(shù)年”,更強調“潛伏”的艱辛和困難。只不過,在同樣的堂兄弟大盜痛飲沉醉之后,尼妙寂不是親自動手砍殺申蘭,而是“奔告于州”,她自己并沒有“違法”的具體行為,顯見得更加謹慎,也更加懂得“運用法律武器”。
《謝小娥傳》的結尾,談到謝小娥報仇之后的選擇。她的英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之后,使得她在自己的家鄉(xiāng)成了令人崇拜的名人,“里中豪族爭求聘”,“求聘”就是要明媒正娶、光明正大地娶她的意思。但作為寡婦身份的謝小娥卻因為謹守“貞節(jié)”之婦道而“誓心不嫁”。她選擇了出家修行,悉心向佛:“……遂剪發(fā)披褐,訪道于牛頭山,師事大士尼將律師。娥志堅行苦,霜春雨薪,不倦筋力。十三年四月,始受具戒于泗州開元寺,竟以小娥為法號,不忘本也。”這里很長一段寫謝小娥的人生態(tài)度和道德選擇,無疑是很符合李公佐的趣味的。謝小娥“一女不嫁二夫”,因此出家以割斷塵緣,讓李公佐感到非常崇敬。
另外作為讀者,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篇傳奇寫作的時代背景下,“鄉(xiāng)里”人倒也沒有那么保守,那么追求“貞節(jié)”,而是“爭求聘”。因為謝小娥的篤志報仇,歷年不倦的驚人毅力和勇氣,她反而受到了鄉(xiāng)里人的尊敬與喜愛,里中豪族不因她的寡婦身份而嫌棄她,只是謝小娥“誓心不嫁”而已。這就反映出唐朝的社會風俗習慣還是比較開放的,宋代以降、尤其是程朱理學之后的那種封閉性的、從一而終的儒家倫理,在當時還不是主潮。也許正因為不是主潮,推崇謝小娥這種“貞節(jié)”精神的李公佐才下大力著墨鋪陳吧。
《尼妙寂》的結尾相比《謝小娥傳》顯得過于簡單,匆匆忙忙就結束了:“得其所喪以歸,盡奉母,而請從釋教。師洪州天宮寺尼洞微,即昔時受教者也?!闭f她重獲父親、丈夫被劫掠的財物返回家鄉(xiāng)之后,全都交給了母親,自己則一心向佛,拜洪州天宮寺尼洞微為師,自己努力修煉,不復現(xiàn)身人間。
李公佐行狀隱晦,名聲不傳,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里說他是“影響亦甚大而名不甚彰者”。其所作傳奇存世僅四篇,最有名者為《南柯太守傳》,后來明代大戲曲家湯顯祖據(jù)此創(chuàng)作著名的“臨川四夢”中的《南柯夢》。
李公佐當過江西道觀察使判官,不久也辭官返回長安。在《謝小娥傳》里他自己說:“至元和八年春,余罷江西從事,扁舟東下,淹泊建業(yè)?!?/p>
這是《謝小娥傳》以第一人稱寫法時,作者、或者“我”直接出現(xiàn)在故事里,既介紹了自己的生活遭遇,也引入故事中成為某種“故事”“屬實”的證據(jù)。但唐傳奇有很多“不屬實”的“怪力亂神”之作,觀點也很令人驚駭,這些思想到了宋代,都不被儒家主流所容忍,而宋代的話本小說一改而為世俗人情的描寫,不復談神說怪矣。所以,清朝初年蒲松齡在淄博擺開小茶鋪聽人家故事而寫下專談“怪力亂神”的《聊齋志異》,確實是很“反潮流”的舉動。
如前所言,《新唐書》等都把謝小娥當成一個真實存在的“烈女”而作傳,以圖樹立為典型,讓后人學習。不過,僅僅把李公佐的《謝小娥傳》看成是道德諷喻故事,未免太無趣了。這個故事有趣之處,不僅在復仇中,更在謝小娥為報父親和丈夫被河盜殺害之仇而千辛萬苦偵破此案,并隱名埋姓、苦心積慮地把罪犯逮住繩之以法的過程中。另外,李公佐在傳奇里更是引入了“佛教”的思想,讓報仇大業(yè)成功之后的謝小娥,看破紅塵,出家為尼,篤志修行。又《謝小娥傳》中,李公佐寫完了謝小娥的復仇故事之后,說了一番有關女子“貞節(jié)”的議論,把故事導向了人物志的方向,為后世樹立謝小娥為學習榜樣指出了方向??梢娎罟糇鞔似獋髌?,在復雜的故事結構里,可能更看中其中的道德諷喻。也許是對這種過于鮮明的道德指向不太滿意,晚唐傳奇作家李復言對這個故事作了大幅度的修改,易名為《尼妙寂》,落在“佛”與個人修行上。而且,作為第三人稱敘述,李復言也對文中的李公佐個人形狀加以改造,如上面因為的“余罷江西事”云云,在《尼妙寂》里改成“十七年,歲在辛已,有李公佐者,罷嶺南從事而來。攬衣登閣,神采雋逸,頗異常倫”。這是故事講述者角度的不同,一個是“親歷”法,第一人稱敘述需要你把事情說得“跟真的一樣”;后一個是“間離”法,第三人稱敘述,需要保持一個“間隔度”。這是寫作者都應該掌握的分寸。而李復言刪掉了李公佐的那些“貞節(jié)”之類的議論,似乎也表明他不太認同、起碼是不太感興趣。
王琦,文學博士,現(xiàn)任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副教授。責任編校:曉 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