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圣陶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tǒng)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的地位呢?假如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教師只給學生引導和指點,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yǎng)成了自己學習的能力,這是終身受用的?!薄墩Z文課程標準》中也“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出以育人為本,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本……這些體現(xiàn)了新時期對語文教育的嶄新的要求,也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然而《語文課程標準》要在現(xiàn)實語文教學中發(fā)揮應有的功效,主要依靠的是語文教師。因為是我們每天面對學生,是我們實際進行語文教學,沒有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再好的語文課程標準也只能是一紙空文。在我看來語文課不只是教書、教學生,更主要的是要教學生學。所以在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教師要鼓勵學生打破常規(guī),勇于標新立異,敢于質疑問難,才能培養(yǎng)他們大膽探索的思維品質。
一.自主學習的系列性
如何使學生更好的自主學習?首先在于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并且要讓自主學習在整個的教學計劃中系列性。教學設計是教師依據(jù)教學環(huán)境、教學對象、教學目標等要素,以解決教學問題為宗旨的一種教學手段。對教師教什么,怎樣教的問題,進行有序、優(yōu)化的布局安排。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必須懂得什么該講,什么留著不講?!辈恢v的東西就好比學生思維的引爆器,馬上就在學生的思維中出現(xiàn)問題。所以教師在設計整堂課時,要留有一定的“空白”,特別是對于學生比較熟悉的內容,他們易于產生直觀感受、形成領悟共識,易于激起情趣,主動構建知識。因而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系列性,引領學生主動參與資源的整合,問題的探討,疑難問題的思辨。從高度、廣度、深度去拓展學生的思維,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由淺入深,層層推進中促使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
二.自主學習的常態(tài)性
在教學中我們也應本著“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為主線,以發(fā)展為主旨”的原則進行教學,達到教師與學生之間“愛”與“會”的良性循環(huán)。我們要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向平等參與者的“同伴”角色轉換,逐步樹立“大語文觀”,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變“少數(shù)教育”為“全體教育”,變“重知識的傳授”為“重能力的培養(yǎng)和情感的陶冶”,變“重工具性”為“工具與人文并重”,充分體現(xiàn)語文教育的人文關懷,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在語文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
1.激發(fā)興趣是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能化低效為高效。因此我認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當前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質量的前提條件。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闭n堂教學的導入,猶如樂曲中的“引子”,起著醞釀情緒、集中學生活動、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設計的導入,能抓住學生的心弦,質疑激趣,促成學生情緒高漲,步入求知的振奮狀態(tài)。每一堂課的開始,教師應巧設懸念,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一種樂學的氛圍,把學生的學習情緒、注意力和思維活動調節(jié)到積極狀態(tài),而且要做到堂堂要新,要讓學生意想不到,出其不意,“先發(fā)制人”。導入的方式方法靈活多樣,根據(jù)不同階段不同文體不同課文內容安排設計,故事、歌謠、音樂、游戲、幻燈等等都可隨機使用。例如:在講授諸葛亮的《出師表》時,可以以《三國志》這個電腦游戲為突破口,讓學生暢所欲言的談論三國中感興趣的人或事(無論你的觀點是不是和別人一樣,還是差異很大,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一種熱烈的氛圍)。然后循著這條線向學生介紹諸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故事,逐漸在輕松地氣氛中引到《出師表》的寫作背景,從而在不知不覺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進入文本的學習。教學新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幼時記趣》一文時,也可先讓學生講述自己幼時的趣事,作為初中的學生童心未泯,說到趣事,同學們個個都會七嘴八舌,踴躍搶答。我們就可以此為契機進入課文,看看清代的沈復幼時的趣事是什么。再例如教學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就可以直接先播放王菲的《明月幾時有》等等。這樣新穎的導入可激發(fā)學生的潛在興趣,使學生萌發(fā)強烈的求知欲,迫切地想知道文章的內容,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tài),這種強烈的求知的欲望當然也會使其在課堂教學的實踐中由“被動的接受”變?yōu)椤爸鲃拥厮魅 保ㄟ^長時間的實踐和長時間的積累必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合作探究是核心?!墩Z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那么我們如何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做到教學不但能夠“以學生為主體”,而且在注重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配合的同時能夠進行很好的探索研究?如何變“少數(shù)教育”為“全體教育”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則就是教師要想、要敢、要真正的放手。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哪怕是課堂的主人。教師也要轉變角色,要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而不是課堂的主宰者、盤剝者。在課堂中教師要堅持“少講多學”,即教師少講,學生多學。凡是學生能讀的就讓學生讀,凡是學生能說的就讓學生說,凡是學生能想的就讓學生想,凡是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凡是學生能寫的就讓學生寫,凡是學生能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做。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提問時間、讀書時間、練習時間和反思時間。真正做到“把時間留給學生,把方法教給學生”?;谶@樣一個落腳點,例如在教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文章時,我們應如何深切的落實“以學生為本”這一精神?首先,讓同學們自己朗讀文章熟悉文本,并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課下注釋來理解文章大概意思,在這個基礎上有問題的要做好記錄準備交流。其次,請同學們來講出自己在翻譯的過程中沒能解決的問題,并請其余的同學給予解答。大家都有問題的老師再予以引導,這也應該是自主學習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吧。在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礎上根據(jù)我們前面學習議論文的方法來自己學習這篇文章,列出基本的提綱,同學間可以互相討論、指正。最后,讓學生聯(lián)系所熟悉及學習過的文章以小組為單位來探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思想在其他課文中的體現(xiàn)及它的意義。這樣的一個教學模式最起碼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自由的、自主的學習空間。學生與學生在這樣的一個平等的關系中也更敢想、更敢說。通過這樣的交流,一些學生更容易發(fā)現(xiàn)自己與他人的差別,也容易在吸取別人精華的同時來增加自己的一種競爭意識。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引導者。這樣學生也進步了教師也輕松了。何樂而不為呢?
三.自主學習的拓展性
“一個人怎樣才能認識自己呢?決不是通過思考,而是通過實踐?!边@句話用在語文的自主學習中也同樣讓人稱道。在拓展實踐中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認為教師應關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學生課外學習的指導。例如,我們讓學生在閱讀名著《西游記》時,可讓學生回家通過各種媒介先去了解《西游記》中各個人物哪怕是一些妖魔鬼怪,也可讓學生制作圖片展示人物,還可以讓有能力的學生制作PPT以及flash,通過這些方法不但可以讓學生對于閱讀名著產生興趣,更可以使他們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對人物有更清楚的了解。二是課內的交流。只有交流才可以很好地展示學生自主學習的結果,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學生從自主學習中獲得提升的情況。例如,學生在課外閱讀的基礎上很好地知曉了《西游記》中人物的性格后,那么可以在課堂內和同學交流,可以請同學講講《西游記》中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也可以講講你熟知的故事情節(jié),讓同學在有情節(jié)的氛圍中體會人物的性格,還可請同學展示制作的PPT和flash等等,通過這些方法,學生對于人物的認識應該更全面、更客觀。這時教師就可以由課內遷移到課外,請同學來談談如果這樣的人來到現(xiàn)實社會中他會怎樣?我想學生的答案就較為客觀了。例如孫悟空這個人物,在《西游記》中應該是最受讀者喜愛的人物,也是中國人心目中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英雄。他樂觀、聰明、勇敢、除惡務盡,充滿了戰(zhàn)斗精神。然而他又頑皮,甚至是沖動,做事有時也不太考慮后果。這樣的人到現(xiàn)實生活中也許就不再是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了。對于這個人物的客觀認識我想也給了學生一個小小的警示: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我想這就是自主學習提升的最好表現(xiàn),它不僅讓學生知道了自己學習的價值,從大語文觀的角度來說更是懂得了應樹立怎樣的人生觀。
“讓學生變?yōu)檎n堂的主人”,是老師送給學生的最寶貴的禮物。這個禮物如同一把鑰匙,他們拿了這把鑰匙能夠自己開箱子,開門,到處去找東西。這樣的課堂,學生的學習收獲應該是很大的。
孫劍虹,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蘇州。責任編校:黃碧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