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詞是漢語中一個重要的詞類,真正意義上開始對漢語介詞研究是以《馬氏文通》(1898)的出版為標志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不同時期、不同研究者對于介詞和介詞短語的性質(zhì)有不同的看法,有關介詞的名稱、范圍和性質(zhì)一直都存在著爭議。但是,介詞存在的合理性和介詞是由動詞虛化而來這兩點已經(jīng)成為研究者的共識。本文僅以啟海方言中獨特的把字句和被動句現(xiàn)象來談談動詞虛化為介詞的現(xiàn)象。
啟海方言,又稱沙地話、沙上話、崇明話,是吳語的一個分支,屬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分布于江蘇省的啟東、海門、通州、海安、張家港、南通開發(fā)區(qū)、如東、大豐、射陽、東臺,上海市的崇明、寶山、南匯、奉賢等兩省市的14縣市區(qū),使用人口達400萬以上。翻開地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縣市大都分布在長江口兩岸及長江口兩側(cè)的沿海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大多數(shù)地方在幾百年、甚至一百多年前只是長江口的沙洲,地方相對閉塞,因而語言較少受外來語言影響,保留了較多的古漢語詞匯及語法特征。
一.現(xiàn)代漢語中動詞向介詞的虛化過程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大多數(shù)介詞是從動詞虛化而來的。以現(xiàn)代漢語中專示被動的介詞“被”來舉例,大致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用法的演化。
在先秦兩漢時期,“被”主要是作動詞用法,表示“覆蓋”、“蒙受”、“遭受”義。如:
例句1 晉侯夢大厲,被發(fā)及地,搏膺而踴。(《左傳·成公十年》)
例句2 芙蓉覆水,秋蘭被涯。(張衡《二京賦》)
發(fā)展到漢代以后,“被”字用作被動句的用法逐漸增多,同時“被”字仍作動詞用法。在這一時期,“被”字表被動的句子如:
例句3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例句4 一朝被馬踏,唇裂版齒無。(杜甫《戲贈友》)
發(fā)展至現(xiàn)代漢語,“被”字的用法已主要為表被動的引進施事主語的介詞,“被”字句也逐漸取代了其他表示被動的句式。如:
例句5 許云峰被特務盯上了。
例句6 教室被我們打掃干凈了。
同時,在現(xiàn)代漢語中,“被”字的動詞用法也基本消亡,一般只保留在成語中。
由此可見,動詞虛化為介詞的發(fā)展過程大略如下:僅作動詞——兼作動詞、介詞——主要作介詞。
二.啟海方言中的動詞、介詞兼用現(xiàn)象
而在啟海方言中,單純作介詞的詞幾乎沒有,動詞兼作介詞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梢哉f,啟海方言中的動詞虛化為介詞仍處在上述三個階段中的第二階段,并生動地反應了這一過程。現(xiàn)以啟海方言中最典型的表被動的詞“被”和把字句中介詞“把”來舉例分析。
(一)“被”字動、介兼用舉例
在啟海方言中,“被” 字音“bē”,是一個最常用的表被動的介詞,同時又是一個相當常見的動詞。
先看啟海方言中“被”的介詞用法:
例句7 今天上午小明被老師批評了一頓。
例句8 伊勿小心被了小蟊賊偷去了一只皮夾子。(他不小心被賊偷走了一個皮夾。)
例句8中的被動句用法也與普通話中用法大有不同,啟海方言的被動句中能在“被”字后加助詞“了”,在普通話中是沒有這種用法的。
“被”在啟海方言中作動詞時,解釋為“給”。如:
例句9 天冷了,媽媽托人帶了些衣服被小明。
例句10 爸爸,被點鈔票我,好嗎?
有時,表被動的“被”和動詞“被”會出現(xiàn)在一個句子中。如:
例句11 方方發(fā)到了一張電影票,被了伊被了別人家了。(方方發(fā)到了一張電影票,被他給了別人。)
(二)“把(拿)”字動、介兼用舉例
啟海方言中把字句,其介詞并不用“把”字充當,而是用介詞“拿”(音nái)組成把字句。
作介詞時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把”,作動詞時就等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拿”。這里舉啟海方言中一個介詞、動詞放在一起時的把字句:
例句12 哈寧拿這個盒子放在這里的,快些拿特。
這句話的意思是:誰把這個盒子放在這里的,快些拿走。前一個“拿”字是把字句的標志,后一個“拿”是動詞。
從上述啟海方言中被動句、把字句中介詞兼作動詞的現(xiàn)象,我們不難看出動詞向介詞虛化的印跡。
三.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與啟海方言中把字句用法區(qū)別
我們重點比較一下啟海方言中把字句與現(xiàn)代漢語中把字句的區(qū)別,從兩者區(qū)別中也可看出啟海方言中動詞正在向介詞虛化的過程。
(一)相同用法
我們知道現(xiàn)代漢語中的把字句中,介詞“把”的后邊引出的是主語所處置的事物,或者是謂語動詞的受事客體。如:
例句13 藺相如把秦王擊敗了。
在這個句子中,“把”字后邊的“秦王”是主語“藺相如”所處置的事物,也是動詞“擊敗”的受事客體。故而,我們可以把這個句子改為:
例句14 藺相如擊敗了秦王。
啟海方言中被動句當然也具有這樣的用法,如上面的例句7可以改成:
例句15 今天上午老師批評了小明。
(二)啟海方言中把字句的獨特用法
啟海方言的把字句還有現(xiàn)代漢語所不同的用法:把字句中介詞“拿”字后面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不是被處置的事物,也不是謂語動詞的受事客體,而表示行為動作的依據(jù)或方法。如:
例句16 小朱拿眼睛烏珠朝伊白了幾下,流露出看勿起的神色。(小朱拿眼睛向他白了幾下,流露出看不起的神色。)
這個句子中“拿”其實仍然帶有動詞性質(zhì),尚未完全虛化為介詞,這種形式的把字句也無法轉(zhuǎn)變?yōu)檎5闹髦^賓句式。啟海方言中這種特色的把字句式可以看作是動詞“拿”向介詞“拿”演變中的過渡狀態(tài)。
而這種用法,在明清作品中也常常見到,而這一時期也正處于動詞向介詞虛化的第二階段。如在名著《紅樓夢》中,這種把字句用法有相當數(shù)量:
賈蕓一面走,一面拿眼把紅玉一溜,那紅玉只裝著和墜幾談話,也把眼去一溜賈蕓。(26回)
襲人忙爬起來按住,把手去他頭上一摸覺得微微有些發(fā)燒。(82回)
寶玉道:“不怕,我拿我的心給你瞧。”還把手在劃開的地方兒亂抓。(82回)
寶蟾便哭著來揪香菱,說他把藥藥死了奶奶了。(103回)
還虧得探春能言,見解亦高,把話來慢慢兒的勸解了好些時。(119回)
總體說來,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是由動詞虛化而來的詞類,它在句中的作用仍帶有動詞性質(zhì)的痕跡。而在啟海方言中,基本上所有的介詞都有動詞用法,表明虛化的過程還正在進行中。
方言在一定程度上是語言的化石,這也正是方言所具有的獨特意義和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蔡英杰.動詞虛化為介詞的過程及特點[J].南都學壇,1997(2).
[2]金昌吉.談動詞向介詞的虛化[J].漢語學習,1996(2).
[3]卜雅娜.明清以來漢語介詞的演變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字報,2011.
[4]齊春紅,邱淵.談動詞到介詞的虛化和介賓短語入句的位置[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3(2).
[5]呂景先.唐明之間漢語的被動式[J].河南師大學報,1980(2):80-88.
[6]石毓智,王統(tǒng)尚.方言中處置式和被動式擁有共同標記的原因[J].漢語學報,2009(2):43-53.
[7]周萍.淺論古漢語的實詞虛詞化現(xiàn)象[J].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6).
黃萍萍,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啟東。責任編校:左曉光